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预想的是由自己的第一行为引起结果,但第一行为并未引起结果,而实际上是由其后的第二行为引起了结果的情形;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的犯罪计划是,在第一行为之后由第二行为引起结果,但有违其预期,实际上是由第一行为引起了结果的情形。此类问题属于因果关系错误的一种类型,其解决最终仍然需要回归至犯罪论之根本:在客观方面能否认定构成要件该当性、在主观方面能否认定对该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认识,对此有必要进行个别研究,且仅此即可。

  • 标签: 因果关系的错误 相当因果关系 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 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 简介:一般而言,要成立故意犯罪,至少必须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存在认识或者预见。而在存在抽象的事实错误的场合,由于对实际实现的构成要件该当事实不存在认识,因而原则上应否定故意犯罪的成立。但在构成要件实质性重合的限度内,亦可承认故意犯罪的成立。刑法规定构成要件的目的在于保护特定的法益,所以,作为构成要件之符合的标准,应以保护法益的共通性作为绝对要件

  • 标签: 构成要件的符合 抽象的事实错误 实质性重合 保护法益的共通性
  • 简介:学界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存在"重程序而轻实体"现象,普遍认为公众参与强调的是程序的改变而非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的相关实体问题并未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和探讨。公众参与之所以必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实体目标,更是确定该公共利益目标具体内容的需要。而谁来参与(参与资格和主体范围)、参与什么(参与的事项、内容)、参与者是否具备可行能力、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影响力,等等,是公众参与制度必须认真对待的实体问题。

  • 标签: 公众参与 程序 实体 可行能力
  • 简介:扣押人质并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是绑架犯罪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图像。当前对绑架罪通说的解释即是以此经验图像出发,认为绑架罪作为复行为犯,以存在三面关系为必要,并且控制人质之后另行起意勒索财物的情形也构成本罪。对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不能以日常经验图像遮蔽其规范逻辑,也不能以处罚合理性为由脱逸合法性的限制。依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规范逻辑,绑架罪只能是单行为犯,也可能存在两面关系的绑架罪,准绑架罪的成立必须以立法上的拟制性规定为前提。

  • 标签: 绑架罪 目的犯 单行为犯 三面关系 两面关系
  • 简介:在行为人的行为决定性地影响了因果流程,并由此导致刑法上法益侵害的同时,如果第三人的行为所启动的因果流程仍在发挥作用,则需要考察该第三人是否构成帮助犯。基于从属性原理,要成立帮助犯,帮助者在客观上必须针对正犯实施或即刻实施构成要件的行为加以支持或促进,在主观上则需要认识到自己相应的帮助行为。进一步说,正犯行为创设了危及法益的危险,而帮助行为则是对这种创设法益危险的正犯行为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从而提高了正犯行为中的危险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当有明确的犯罪证据时,知情的当事人若仍然对相应的正犯行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则均有可能成立帮助犯。

  • 标签: 帮助犯 结果归属 成立要件 危险判断
  • 简介: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不仅能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积极从事再制造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丰富经验。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政策推动再制造发展,如加大对旧家电、旧汽车以1日换新的补贴力度等。

  • 标签: 再制造 供应链 保护生态环境 知名企业 废旧产品 生产成本
  • 简介:【裁判要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认定,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关于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应包含欺诈故意、欺诈行为、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使被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做出不真实意思表示4个层面的内容,若消费者未因经营者的虚假告知或刻意隐瞒而做出不真实意思表示的,不应认定为消费欺诈。

  • 标签: 欺诈行为 构成要件 经营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真实意思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作为一种拟制型抢劫类型,法理上习惯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称为转化型抢劫。要实现抢劫的转化,必须满足主体、主观目的、时空和行为四个方面的要素。基于对现有观点的分析,比较合理的结论是,主体要素上应通过违法性和有责性二层次对是否转化为抢劫进行界定;从严格法条主义的立场,必须严格解释第二百六十九条项下规定的行为人主观目的;时空要素方面要摆脱时间与空间分离讨论的误区,将二者统一,宜认为"当场"只受时间上不间断性的约束;在判断特殊类行为是否可以转化为抢劫时,应当以与转化型抢劫的基础行为有法益侵害同质性与否作为界分点。

  • 标签: 主体 法条主义 时间唯一 法益同质
  • 简介:"国家政策"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法律概念,民事司法经常适用国家政策。国家政策要以符合法治原则的方式进入司法,必须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思考,并结合恰当的法律方法。从实体要件来看,在具体的司法活动当中,法官要考察有没有法律规定,是否存在国家政策,能否适用国家政策。从程序要件来看,法官要考察发现程序、审查程序和适用程序上的基本问题。同时,只有适用某种方法,国家政策才能成为司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来源。运用恰当的适用方法是国家政策司法适用的方法要件,主要涉及的是法律论证方法和利益衡量方法。

  • 标签: 国家政策 民事司法 实体要件 程序要件 方法要件
  • 简介:在我国,受商业秘密保护的信息,必须具备法定的构成要件,这些法定的构成要件是商业秘密的质的规定性,使其与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其他秘密信息相区别开来,也使其与专利、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相区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认定问题是商业秘密所有人获得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前提,也是认定商业秘密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前提。本文试图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角度,分别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具体的商业秘密认定适用问题。

  • 标签: 商业秘密 秘密性 价值性 保密措施
  • 简介:影响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服刑期间监禁行刑改造方面的,也有出狱后社会接纳等方面的。通过对2012-2013年辽宁省三个监狱的调研和走访及对调查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影响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客观要件是主要的。从罪犯服刑期间监狱改造的实际情况和出监后社会接纳保护的准备情况两方面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影响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客观要件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立和完善一种切实有效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机制。

  • 标签: 回归保护 服刑人员回归 客观要件
  • 简介:盗窃罪作为常见的财产类犯罪,在刑法学界颇受关注。然而,理论学界对盗窃罪的客观方面是否必须以秘密性为构成要件一直存有争议。当前我国通说认为,行为的"秘密性"是盗窃罪成立的必备要件,即盗窃行为的本质在于"秘密窃取"。而文章认为,"秘密性"不是盗窃行为的必要要件,以和平方式公然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盗窃罪。

  • 标签: 盗窃罪 秘密性 公然取财
  • 简介:引论犯罪参与,是多人共同作用于同一法益侵害结果的现象,是一个事实范畴,并不意味着刑罚的发动。当犯罪参与进入刑法的视野时,即当多数人作用于刑法所规定的不法构成要件,或者对于一定犯罪结果有所作用时,刑法首先要判断的行为人,究竟是以限定于一定条件之下者,方属于所欲规范与判断的行为人?或者只要与行为作用或结果发生具有关联性存在之人,均可纳入行为人的范围?〔1〕或者说,在共同犯罪中,哪些

  • 标签: 批判性考察 构成要件 概念批判性
  • 简介:本刊记者就浙江省消保委对上海铁路局提起公益诉讼一案中消协公益诉讼的构成要件,对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河山进行了采访,河山会长回答如下: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中消协、省级消协公益诉讼的权利,这就产生消协公益诉讼一语,又称消费公益诉讼。

  • 标签: 公益诉讼 构成要件 消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记者 上海铁路局
  • 简介: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以交付标的物(《物权法》第23条~①)即移转物的直接占有为原则。但出让人未必直接占有转让物,多由承租人、借用人等占有媒介人事实管领转让物。若强行贯彻交付原则,由转让人从占有媒介人处取回转让物再交给受让人,费时耗力。因此《物权法》第26条规定以指示交付为例外(《物权法》第26条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

  • 标签: 指示交付 媒介人 动产物权 返还请求权 受让人 返还原物
  • 简介:需要咨询你们一个问题,我是一家品牌服饰在广西的总代理,下设多家连锁分公司,一年多前,一家连锁分公司从我这里批发走50万元的商品销售,年底只归还了不到10万元货款,余均被其挪作他用,在多次催还无果的情况下我对这家分公司提起了民事诉讼,

  • 标签: 法律要件 法院判决 拒不执行 定罪 人民 商品销售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所谓使用性盗窃,是指行为人基于返还的意思,未经允许而私自暂时性地使用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民法理论所说的无权使用(furtumusus)的表现类型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使用性侵占行为。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使用性盗窃并不具有盗窃罪的刑事可罚性,因为行为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缺乏成立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否定说)。[1]但近来有少数学者认为,使用性盗窃并非一概不具有刑事可罚性,当造成了相当利用可能性的妨害[2]或者导致他人财物遭受较大折损消耗[3]时,同样应作为

  • 标签: 可罚性 法益 财产性利益 民法理论 价值要素 财产犯罪
  • 简介:不当得利原则作为英美返还法的基础性原则,通过设置具体的构成要件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予以有效统筹,从而达到不当得利必须返还之统一的法律效果。通过对英美法上不当得利一般原则的各个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特定价值以及实践意义的现代法上的解读,探寻各个构成要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对不当得利一般原则的本质和外观的影响,并在基础之上通过与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以思考两大法系在不当得利原则构成要件上结构与功能的异同。

  • 标签: 不当得利 构成要件 结构与功能
  • 简介:本文以《侵权责任法》第10条条文为中心,从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出发,结合民法解释学相关方法,就诉讼实践所要解决之共同危险行为之构成要件与免责事由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应根据共同危险行为所涉不同归责原则识别共同危险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加害人不明不应作为客观构成要件,从法律上的事实推定制度的原理出发,应当采用因果关系排除说作为行为人的免责事由。

  • 标签: 立法目的 攻击防御方法 归责原则 法律上的事实推定
  • 简介: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实施以来积累的相关案例资料并未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以353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的裁判文书为样本,~①研究该类诉讼构成要件的运行情况,把握司法实践的决定性因素,理清司法实践的基本头绪,并尝试以诉讼程序阶梯推进理论为基础,探讨完善相应程序制度的具体路径,促使其实践运行更加规范、流畅和务实。一、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目的及构成要件:理论探讨和实践问题

  • 标签: 撤销之诉 理论探讨 实践运行 程序制度 三人 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