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一在西山或南山,晨光洒下——两座寺院的屋顶泛着金光,落叶在昨夜洒下,在今晨也泛着金光。三两个僧人,沐浴在晨光中,他们心无旁骛,低头清扫寺里院外,山下信众已经启程;正在途中。

  • 标签: 《大平原》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摘要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法公平原则概述,具体分为情势变更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两方面分析,第二部分是民法公平原则相关问题,包括情势变更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民法公平原则存在滥用等相关不足;第三部分是民法公平原则具体制度的完善,结合学者和案例提出感想。

  • 标签: 民法公平原则相关问题
  • 简介:通过对已建成电站及在建电站的调查研究,提炼出地面光伏电站尤其是平原地面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为创建优质工程提供良好的借鉴。

  • 标签: 平原 光伏电站 优质工程
  • 简介:近年来我国旱涝事件呈现出广发和频发趋势,严重破坏了水资源供需平衡,极大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据汾渭平原水文、气象和历史旱灾资料,划分了干旱事件等级,绘制了干旱事件图谱,分析发现汾渭平原近年来发生干旱事件的频次越来越密集。利用汾河平原和渭河平原长序列年降水资料(1951年-2012年),基于SPI法计算结果,分析了两平原降水的丰枯异步性和旱涝事件的重现期,印证了汾渭平原可以进行旱涝"空间集合应对"的条件,为进一步优化晋陕两省水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标签: 干旱事件 干旱灾害等级图谱 丰枯异步性 SPI 共轭年 汾渭平原
  • 简介:摘要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误差源分析、评估、排泄和开发提出了减少在评价措施的错误一是地下水监测和自来水测量地下水资源逐渐最有效的近似方法;二是加强基础研究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三地下水资源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四是建立与地表水资源的地方地下水开采的关系,水利工程标准;五是确定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状况。

  • 标签: 地下水资源评价 误差来源 新疆平原
  • 简介:目的了解日照平原地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指导当地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法2014年5月—2015年4月,在日照平原区域选择8个监测点,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调查,对捕获的鼠类进行鼠种鉴定,用RT-PCR方法检测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核酸。结果共捕获鼠类167只,包括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臭鼩5个鼠种。野外区域平均鼠密度为1.12%,6-8月份达高峰。捕获的5个鼠种均检测到汉坦病毒核酸,存在汉城型和汉滩型混合感染情况。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0.11%,7-8月份达高峰,捕获的2个鼠种未检出汉坦病毒核酸。结论日照平原野外区域鼠密度高,鼠类存在感染两个汉坦病毒型别的情况,应加强监测。

  • 标签: 汉坦病毒 日照 汉城型 汉滩型
  • 简介:摘要依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采用F值评分法对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质量较差,43组潜水采样井中,质量类别为良好、较差、极差的分别占采样点的44.2%、14.0%和41.8%,质量较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三氮,质量极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三氮、SO2-4、F-、Cl-、总硬度(TH)和溶解性总固体(TDS)。33组承压水采样井中,质量类别为良好、较差、极差分别占总采样点的9.1%、24.2%和66.7%,质量较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SO2-4、NO-2、NH+4,质量极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三氮、SO2-4、F-、Cl-、TH和TDS。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较差主要与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活、工业、农业污染等影响有关。

  • 标签: 地下水 水质评价 F值评分法
  • 简介:为了探讨冬季冻雨天气成因并提高冻雨天气的预报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2月安徽省一次冻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冻雨发生的物理量场和层结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安徽省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地区的冻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北方强冷空气快速南下,在安徽省境内大陆冷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遇,形成鞍形场切变线引起的.从模拟结果来看,此次安徽省山区与平原地区冻雨天气的成因和层结特征均有较大区别,山区冻雨天气的形成与山脉对冷暖空气的阻挡和抬升有关;而平原地区冻雨天气的形成需强冷空气快速南下,产生有利于冻雨天气发生的层结结构.山区冻雨天气发生时,具有较大的逆温梯度和较高的冷心高度;平原地区冻雨天气发生时,近地面有较大的负变温中心和较高的冷心高度,但与逆温梯度不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冻雨天气的产生与逆温强度、冷垫厚度及其变温幅度均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

  • 标签: 冻雨 WRF模式 逆温层 数值模拟
  • 简介:穿梭于岷江河谷的松茂古道是历史上三大汉藏文化枢纽之一,被誉为茶马古道西线支。岷江河谷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唯一的天然通道,在促进岷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中处于核心纽带地位,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控制边区的咽喉之地。但学界对于茶马古道岷江河谷段的研究尚少,在不多的研究中均偏向于探讨松茂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军事及政治地位,很少涉及岷江河谷作为流动的族群纽带如何实现族群互动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岷江流域少数民族社会中盛行的"下坝做工"、"背茶包子"、"漂木"等传统"找副业"生计方式的历史记忆的梳理,从人类学视角探讨在岷江河的纽带作用下实现川西高原与川东平原的族群互动如何可能。

  • 标签: 下坝 背茶包子 漂木 族群互动
  • 简介:本文将湖南澧阳平原商时期遗存划分为皂市遗存与斑竹遗存两类,二者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的特征与商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作用及两地文化的相互调适息息相关。

  • 标签: 澧阳平原 长江中游地区 商时期 文化互动
  • 简介: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河浜 风水 乡土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摘要双向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地保证了地基稳固。通过江汉平原工程实例,叙述了加固软基的双向水泥搅拌桩的作用原理、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及检测。

  • 标签: 软土地基双向水泥搅拌桩加固 施工
  • 简介:众所周知,平原地区的河床土质相对比较疏松,且生长能力相对比较好,因此相对于其他非土质河床而言,这类河床的抗虫能力相对比较差,当水库开闸放水时,水闸下部就会呈现出明显的冲刷现象,这对于水闸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水库的闸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水库水闸下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研究,从其消能防冲以及闸门控制方面来保证其运行质量。本文就平原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与闸门控制运行进行分析。

  • 标签: 平原地区 水闸 消能防冲 闸门控制 运行状态
  • 简介:针对土默川平原地区苜蓿种植生产中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该地的和林盛乐园区及沙尔沁乡试验区,开展了配方施肥技术在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L.cv.CaoyuanNo.2)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采用“3414”施肥方案设计,以化肥做种肥,于生长第2年第1次刈割后追施混合的“水溶肥”和“菌肥”。通过对不同施肥水平下牧草产量的测定分析,探讨土默川地区苜蓿生长过程中适宜的施肥水平。结果表明,和林盛乐园区试验区每公顷施入尿素163kg和重过磷酸钙293.4kg时苜蓿干草产量最高,沙尔沁乡试验区每公顷施入163kg尿素与硫酸钾150kg时苜蓿干草产量最高。

  • 标签: 苜蓿 “3414”施肥试验 牧草产量 化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肺动脉高压Wistar大鼠返回平原后肺、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低压低氧、脱高原的变换规律研究,寻找重返平原后肺、骨髓MVD改变是否具有可逆性。方法实验组Wistar雄性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m低压舱处理30天后重返平原,分别选低压低氧10d、20d、30d、重返平原10d、20d、30d、90d为时间点,每时间点随机抽取14只大鼠进行右肺中叶、左侧股骨组织取材,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测定肺、骨髓MVD。对照组在平原喂养按照上述方法处置。结果随着低压低氧时间不断增加,大鼠骨髓、肺MVD显著增加,骨髓MVD30天时达最高值,肺MVD在低压低氧10天、30天呈双峰分布,重返平原10天后肺和骨髓MVD显著减少,与低压低氧30天组比较有差异;此后持续缓慢降低,30天时接近平原对照组水平;骨髓、肺MVD之间呈正相关(γ=0.559P=0.01)结论随着低压低氧环境持续骨髓、肺MVD逐渐增长,两者具有同步性,脱高原环境后10天左右快速降至正常水平,脱高原适应后骨髓、肺MVD具有可逆性。

  • 标签: 重返平原 肺MVD 骨髓MVD
  • 简介:目的:建立氯维地平原料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氯维地平原料药中乙醇、丙酮、异丙醇、乙腈、二氯甲烷、异丙醚和乙酸乙酯的残留量。结果:乙醇、丙酮、异丙醇、乙腈、二氯甲烷、异丙醚和乙酸乙酯的定量限分别为15.93、2.01、15.16、5.45、7.85、1.87和0.47μg/ml,检测限分别为3.98、0.50、3.79、2.73、3.93、0.47和0.14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63.71~1019.4μg/ml(r=0.9998),64.25~1028μg/ml(r=0.9999),60.63~970μg/ml(r=0.9998),5.45~87.2μg/ml(r=0.9999),7.85~125.6μg/ml(r=0.9999),59.86~957.8μg/ml(r=0.9992),61.28~980.4μg/ml(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104.5%,精密度RSD为2.2%~3.7%。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氯维地平原料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控制。

  • 标签: 氯维地平 气相色谱法 顶空 有机溶剂 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