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 恶性肿瘤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方法对在临床恶性肿瘤诊断分期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 2015年 5 月至 2016 年 10 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病人共有 100 例,实施影像学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重建该技术的三维图像,然后和核磁共振图像检测结果共同分析。结果:经其他影像学检测共有 215 个病灶,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共有 389 个病灶,共有 226个转移灶。检测之前 35 例没有转移灶的病人中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共有 16例检测出转移灶,全部患者中共有 49例的肿瘤分期出现变化。结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诊断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与分期,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恶性肿瘤 诊断分期
  • 简介:1.核磁共振驰豫时间(T1,T2)当氢原子核被置于固定的强磁场中时,会分成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方向排列,而形成两种能级状态。这时若用无线电波来照射这些氢原子核,各氢原子核会因周围环境的差异而吸收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的能量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这种现象称核磁共振(NMR)。使氢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ω=26753H0式中H0表示氢原子核周围磁场的强度,ω表示使该氢原子核产生共振跃迁的无线电波的频率,比例常数26753,是氢原子核的旋磁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氢原子 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 无线电波 驰豫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应用局部匀场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东台市中医院接诊的全身弥散扫描成像病患30例为研究对象,于易出现截断伪影的胸部与颈部交界部位分别应用局部匀场以及未应用局部匀场。待扫描结束后,采取3D最大信号投影法进行重建,了解有无截断伪影。结果应用局部匀场组的截断伪影率为10.0%,比未应用局部匀场组的9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应用局部匀场后,可有效避免重建图像上截断伪影的形成率,提高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整体质量。

  • 标签: 磁共振 局部匀场 全身弥散成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实施的是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实施的是MRI造影诊断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为(4.12±1.15*)、病灶范围确定时间为(4.22±1.16*);对照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分别为(13.42±3.11)、(13.73±3.14);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进行干预,发挥了巨大的诊断价值,清晰化地显示了病变范围、病变程度以及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弥散成像 脑干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测量表面弥散系数。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开展对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强迫行为或者是强迫观念等症状的一类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可能与脑白质结构的相关改变有关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弥散张量成像(DTI)逐渐应用于强迫症的检查与治疗之中,本文就DTI在强迫症患者脑区病变成像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强迫症 弥散张量成像 F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现象发现于1945年,本文从量子力学角度浅析了核磁共振现象成因,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与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治疗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组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较两组患者扫描结果。结果发作期和缓解期观察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发作期检出率高于缓解期,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性脑缺血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应推广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

  • 标签: 磁共振弥散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16名肝脏正常的案例及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39例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多B值)进行信号对照及后处理得到ADC值。结果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弥散加权成像DWI大部分呈高信号,但意义不一,ADC值变化很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但一定要结合平扫+动态增强扫描。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全身弥漫加权成像(WB-DWI)在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效果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接受术前常规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全身弥漫加权成像(WB-DWI)方法针对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治疗前后的乳腺癌病理组织展开影像学检查,统计分析患者在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治疗过程中临床指征。结果本组66例患者中,在经历术前常规辅助治疗条件下,有7例患者实现病情完全缓解,24例患者实现病情部分缓解,有19例患者实现疾病稳定状态,因而有50例患者在术前常规辅助化疗过程中获取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其化疗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5.76%(50/66)。在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前,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最大径线参数值水平为(43.61±17.62)mm,在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后,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最大径线参数值水平为(36.81±16.04)mm,前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术前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应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实现对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动态变化特征的清晰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 乳腺癌 术前化疗 疗效评估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方法观察5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果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壶腹 壶腹周围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