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宫颈疾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HPV亚型分布情况及高危型HPV的年龄分布。方法采用专利Invader酶切信号放大法,利用CervistaHPVHRCervisat核酸杂交基因分型试剂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的14个亚型DNA。结果280例宫颈疾病患者,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结果显示,104例感染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危型HPV,感染率37.14%,其一种HPV亚型感染率30.00%,混合感染的感染率则为7.14%;宫颈疾病HPV感染者中以高危型HPV16、43、58、33和6型感染位列前五位;在不同年龄组中以20-5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结论本地区宫颈疾病中高危型HPV感染以16、43、58、33和6型单一亚型感染最为常见,且以青壮年为主。

  • 标签: 核酸杂交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
  • 简介:通过荧光法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2种抗癌新药: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分别应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理论公式计算了它们的结合常数等,进而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热力学函数.首先,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与药物作用属于氢键和/或VanderWaals力;其次,即使是核酸生物大分子其与药物的作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公式的计算结果仍符合等效性规律;第三,本文对这些猝灭图、双倒数图、生成常数、和热力学数据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获得的图谱和数值显示更为合理.因而我们建议,即使在研究受体一底物的荧光猝灭反应时,采用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可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结果.结合以前的类似结果,我们指出:对于任何生物大分子和活性小分子(含金属离子)之间由给体一受体作用所导致的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效应,均可应用我们导出的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定名其为广义的荧光猝灭方程.

  • 标签: 荧光猝灭和加强 小牛胸腺DNA 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 给体与受体 广义荧光猝灭方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7例多发性跖疣患者根据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液氮冷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治疗30天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 标签: 卡介苗多糖核酸 液氮冷冻 多发性跖疣 疗效
  • 简介:微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与靶信使RNA(mRNA)完全或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导致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蛋白翻译,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1-2]。一种miRNA可以参与调控多种机体功能过程中的mRNA,同时也存在多种miRNA同时调控同一mRNA[2-4],共同精细调节个体发育、

  • 标签: 微核糖核酸 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特异细胞周期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对扁平疣患者采用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进行临床治疗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78例扁平疣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44%)和复发率(5.1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66.67%,25.64%),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对扁平疣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因此,它是一种科学、理想、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扁平疣 液氮冷冻 卡介菌多糖核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卡介菌多糖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方法90例扁平疣患者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中药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3%。结论卡介菌多糖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 标签: 扁平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血站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就NAT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开展与应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开展核酸检测可有效地缩短窗口期,从而减少输血风险。结论根据核酸检测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应用特点,应统筹规划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重视核酸检测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人员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检测模式加核酸检测模式下的实验室质量运行体系,以提高血液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

  • 标签: 基层血站 核酸筛查 血液安全
  • 简介:比较两种国产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试剂的检测效能。方法选择经抗病毒治疗且HBVDNA载量在﹤1×10^4IU/ml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6份,采用两种国产HB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HBVDNA,对阳性血清进行梯度稀释后再检测,从定量线性范围、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比较两种试剂的差异。结果在36例临床血清中,14份经科华试剂检测的结果为﹤500IU/ml,而圣湘试剂检测的结果仍﹥1.00×10^3IU/ml;对其中获得检测数据的31份标本进行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一致性较好(r=0.817,P﹤0.05);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00);对强阳性血清进行梯度稀释后定量检测显示,两种试剂检测水平的平均值与理论水平的线性相关性较好(湖南圣湘r=0.999,上海科华r=0.992),但圣湘所有检测的相对偏差均在±0.3logIU/ml之内,而科华有两次检测的相对偏差超出了±0.3logIU/ml范围,提示圣湘试剂检测结果更稳定,使用纳米磁珠核酸提取法的检测结果较煮沸法更加准确。结论以纳米磁珠为提取核酸方法不仅具有更广的线性范围,同时可显著提高国产HBVDNA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 国产检测试剂盒 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种进口HBsAg试剂、1种国产HBsAg试剂和核酸检测(NAT)献血者血液HBV感染标志物的结果,分析两种HBsAg试剂之间和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探讨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方法的选择策略。方法用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和ELISA方法两种HBsAg试剂对22803份血液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比较和分析核酸检测和两种ELISA检测之间的阳性数据。ELISA检测对于单一HBsAg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样本进行双孔复试;对核酸联检检测有反应性ELISA检测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鉴别试验。结果检测22803份血液标本核酸检测NAT(+)228份,ELISA检测HBsAg(+)198份。在NAT(+)228份中HBsAg(+)116份,其中两种HBsAg试剂(+)106份,单进口HBsAg试剂(+)10份;在HBsAg(+)NAT(-)82份样本中两种ELISA试剂(+)30份,单进口ELISA试剂(+)34份,单国产ELISA试剂(+)18份。在NAT(+)ELISA(-)的84份标本经鉴别试验鉴别后22份为HBV-DNA(+)。结论核酸检测和ELISAHBs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中各有优势,核酸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ELISA的漏检情况。两种HBsAg检测试剂中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之间存在着差异,进口HBsAg试剂检出率明显高于国产HBsAg试剂。因此,在选择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策略时建议最好是1种核酸检测(NAT)+1种进口的HBsAg试剂组合方式;假如没有办法选择核酸检测(NAT),那么在2个不同的ELISA试剂中建议选择1种进口HBsAg试剂的检测方式,降低输血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标签: HBV标志物 HBsAg HBV-DNA NAT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获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200例疑似患者,针对所有患者尿样以及拭子标本在同一时间完成SAT检测以及CT培养检测,对检测后表现出差异标本利用PCR方法针对拭子标本实施二次检测,最后由最终的检测结果对SAT技术在实施检测过程中具有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进行详细评估。结果对细胞培养以及PCR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分别得出SAT技术在对尿样标本进行检测以及对拭子标本进行检测后分别具有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仔细分析二者最终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发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CT试剂盒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采用SAT技术表现出了诸多的优点,最终的检测结果表现出了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临床针对CT检测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沙眼衣原体 尿样检测
  • 简介:选取了辖区内150名成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个区域里在性别比例、健康状况以及年龄等与观察组成人具有可比性的150名成人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成人接种流感疫苗的同时配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对照组的成人仅接种流感疫苗,分别进行观察其对流感的预防效果。观察组成人在接种流感疫苗和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与对照组注射流感疫苗的在流感样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费用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对成人的保护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成人进行对比分析,3、6、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流感样疾病的人数较少,而且由流感样疾病发生而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以及因家人陪伴和误工而造成的间接费用也较少,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人接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后,仅少数成人出现发热和局部硬结等症状,且症状轻微,均可以自行缓解。成人接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配合流感疫苗后,其流感样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下降、治疗费用也显著减少,且疫苗接种副反应少、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因此,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够抵御流感病毒。

  • 标签: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流感疫苗 流感样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硫代硫酸钠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0例扁平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75例,对照组采取硫代硫酸钠治疗,治疗组采取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硫代硫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6例、27例、10例、2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3例(97.33%);对照组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4例、15例、29例、7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例(90.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随疗程结束而消失,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硫代硫酸钠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推广应用。

  • 标签: 卡介菌多糖核酸 硫代硫酸钠 扁平疣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核酸适体KMF2-1a为基础的乳腺癌细胞靶向化疗药物载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细胞仪检测人体乳腺癌MCF-1OAT1细胞内吞KMF2-1a的药物载体的作用,其结果以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核酸适体KMF2-1a及其药物载体可被MCF-1OAT1细胞特异性内吞。结论:核酸适体KMF2-1a可用于靶向治疗乳腺癌。

  • 标签: 乳腺癌细胞 KMF2-1a 靶向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时出现的逆转录酶(RT)耐药突变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rtA181耐药突变现象进行血清检测,观察其个体化再治疗的效果。方法以焦磷酸测序法(PCR)对489名CHB病人的HBVrt区中的十个耐药突变位点予以定理检测并进行突变分析,并对LAM+ADV组中的43名rtA181突变病人分组进行个体化再治疗,A组予以EDV治疗,B组予以LdT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1)DNA类型为C型者占82.4%,B型者占17.6%,其中C型耐药变异率为56.6%,B型耐药变异率为43.0%;(2)265份显示与LAM、LdT、ETV以及ADV有显著相关性;(3)rtA181突变病人的HBVDNA水平为明显低于疗前水平,P<0.05;(4)对rtA181突变病人行个体化再治疗时,HBVDNA<6lgcopies/mL时的疗效更好,且ETV治疗的效果比LdT治疗好(P<0.05)。结论HBV耐药突变以M204与A181为主,对rtA181突变病人,加/换用ETV的疗效较好。

  • 标签: 核苷(酸)类似物 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突变 rtA181
  • 简介: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 标签: 卡介菌多糖核酸 咪唑斯汀片 慢性荨麻疹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西咪替丁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筛选门诊病例169例,其中完整病例11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mg1次/d,西咪替丁200mg2次/d,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每周一次穴位注射,注射穴位为双上肢曲池穴,双下肢足三里穴;对照组单用口服地氯雷他定5mg1次/d,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5.8﹪,总有效率96.5﹪,6个月内复发率29.3﹪,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总有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内复发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地氯雷他定、西咪替丁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提高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西咪替丁 卡介菌多糖核酸 地氯雷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