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何亚南汉译佛经和正统文献中的某些词语,孤立地看,有时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出较为恰当的解释,或者不足以看清词义的来源。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或许问题就比较容易说清。本文主要从后汉佛经与正统文献相互印证的角度,对三条词语的释义或词义来...

  • 标签: 汉译佛经 汉词语 支娄迦谶 《般舟三昧经》 般若 《春秋》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天竺高僧所汉译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

  • 标签: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神通力是佛教传教的重要手段,早期佛经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六神通",随着佛教不断发展,经典不断被创造,对神通的想象更加奇幻多姿,出现变形幻化术、呼风唤雨等神通力。大乘佛教徒在禅定冥思中把神通想象发展到极致,出现菩萨不思议神通。佛经中关于神通力的想象夸张奇幻、神异诡谲、超凡脱俗,富于神话思维的特点,形成叙事神异、奇特的异域风格。

  • 标签: 神通观 佛经故事 六神通 斗法主题
  • 简介:摘要:宗教对世界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在中西翻译史中,宗教翻译作为中西方研究翻译策略及方式的某一阶段,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翻译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圣经》的翻译,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经汉译。然而,二者所采用的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以既有不同,又有相似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二者的类似点。

  • 标签: 《圣经》翻译 佛经汉译 翻译方法
  • 简介: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连用情况、"说"的用法进行了语法分类和语法分析,特别是对介词"向"、"为"引进受事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说"这一当时新出现的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口语往往先于书面语发生改变.

  • 标签: 汉译佛经 “说” 连用 用法研究
  • 简介:佛教还可以称作像教,佛教通常需要制作大量的佛像来供信徒瞻仰膜拜,并且通常以美术作品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和教化。这种伴随佛教应运而生的美术形式就是所谓的佛教美术。而我国的佛经最早来源于印度的梵文,几经辗转逐渐被翻译成汉文,由于中印两国的文化、语言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翻译佛经绝非易事。如今广泛传播的汉译佛经主要是玄奘和鸠摩罗什所翻译。本文,笔者将就我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进行研究,以发掘其深远的影响意义。

  • 标签: 汉译佛经 中国佛教美术 影响
  • 简介:汉译佛典对中土文化影响很大,遍及于诗词、歌赋、戏曲、文论、小说诸多方面。早期的六朝小说中已经常常可以到佛经故事的影子。该文列举了六朝小说受到佛典影响的一些例子,从其对汉译佛典故事的引用,对汉译佛典语言的借用,对汉译佛典情节的化用几个方面加以证实,目的在于说明佛典影响六朝小说的确乎存在。该文所得出的结论是:六朝小说多有借用改造佛典故事的情况,但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使其本土化的倾向。在佛教典籍流传过程中,本土的佛教著述也颇为丰赡,它们与西土的佛典一起共同作用于六朝文化。此外,佛教经典对于道教典籍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汉译佛典 六朝小说 佛教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 标签: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 简介:阐释了佛经这种特殊语料的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古白话书面语的产生,为本土文学提供了营养,促进了汉地其他文体的衍生和发展,其确切的成书年代有助于断代研究。译经语言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对汉语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出佛经文献对汉语的贡献主要包括对词汇、词义系统的充实,对词类中成员的扩充、影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丰富和扩展。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料 价值 影响 汉语
  • 简介:天竺高僧所传汉译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现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不能称之为一种语言。

  • 标签: 佛教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 简介:本文运用汉译佛经和传统文献的语料,考释了“录”和“赐”两条词语。通过考释,本文试图说明如果把汉译佛经与传统文献结合起来研究,会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汉语词汇史 词语 考释
  • 简介:“摄”在汉译佛经中具有不同于一般中土文献的“获得(佛土等)”“收取(众生)”义,是译经者受梵语的影响,把动词词根√grah的引申义移植给汉语词“摄”的结果。这种用法萌芽于东汉时期译经,在两晋、六朝时期得到发展,逐步固定为专门的佛经译语。因此,在汉译佛经中,表示“获得”“收取”义的“摄”及相关词语大量出现,而在一般中土文献中则极少见用,仅作为佛教语保留在与佛教有关的文献中。

  • 标签: 词义来源 词义移植 梵汉对勘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在佛教输入中国之早期,西域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绝不是文化概念。

  • 标签: 佛教 梵文 汉译佛经文献 天竺 西域
  • 简介:杨同军著《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佛经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以支谦译经复音词为中心》于2011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早期汉梵语言、文化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第二章“支谦译经在汉译佛经史和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词汇构成”,第四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历史来源”。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言接触 词汇构成 文化互动 出版 演变
  • 简介:摘要:从汉末到宋初的一千多年间,佛经翻译经历了发展、高潮和衰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文学领域,通过转移借词、混合借词、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新用文化负载词等手段,在现代汉语中留下了印记。

  • 标签: 汉语 词汇 佛经翻译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论点:1、日本汉文训读从佛经汉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形成。2、日本汉文训读很可能受古代朝鲜半岛新罗同样方式的影响。而同样阅读方式在契丹或维吾尔等中国近邻阿尔泰语系民族中也可以找到。因中国北方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的统治,结果当今中国北方方言即所谓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训读的现象。要之,此乃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普遍现象。3、在日韩两国,由汉文训读所形成的语言观扩大到各自的世界观,其中既有同又有异,于焉产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世界观互相冲突。

  • 标签: 东亚 汉文 训读 语言观 世界观
  • 简介:考辨了“富贵浮云”“万无一失”“自得其乐”三则成语的意义之源与形式之源,就如何追溯意义与形式各有其源的成语的源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译佛经对汉语固有成语意义、形式的产生、演变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意义之源 形式之源 富贵浮云 万无一失 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