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美的河流是有生命的,是可以自我修复的,是一个基于生态的庞大系统。而河流岸坡景观工程是河流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盲目的硬化河流岸坡的方法,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影响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使得河流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退化,河水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打造合理生态河流护坡景观成为河流健康的重要工程,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景观 河流健康 生态功法 生态护坡
  • 简介:摘要河道治理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理论结合在一起,引进先进的治理观念、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寻找更优化的工艺和方案。生态化治理河道,治理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使河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流治理的理念与目标、基本原则,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提出了建议。

  • 标签: 中小河流 生态治理 理念 实施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中小河流的系统治理,但早期的河流治理主要是以防水患灾害和满足航运、供水等为目标,采取的工程措施往往造成了河道的渠化、硬化和直线化。这样的河流治理造成了河流水环境恶化,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遭到破坏。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 标签: 生态理念 中小河流治理 应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大力开展,人们在充分利用河流并使社会繁荣兴旺之后,面对的却是河流污染、洪水泛滥的危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而河道护坡的治理是生态河道建设的关键。

  • 标签: 生态护坡 中小河流 治理 应用
  • 简介:摘要近来河流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工程界对此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反思。面对这种状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家认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的原理,而且还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和自然原理。也就是要符合生态规律,不能人工的强制性施加手段改变生态的原始面貌。本文以欧洲河流生态治理较为成功的一些河流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为案例,探讨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一些经验、理论和技术。

  • 标签:
  • 简介: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MaximumConcentration,CMC)为0.093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mg/L(水温T≤12℃)和1.73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mg/L、0.6-1.7mg/L和1.7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mg/L和4.4-6.7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 标签: 环境学 生态风险评价 再生水 氨氮控制标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标准
  • 简介:与平原河流相比,高原河流具有独特的水动力、地质地貌和生态特点。以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2010年遭受的地震为背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问题,立足治理需求,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改善和景观水文化重建模式,为结古镇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舒适的水利支撑。将生态水力学与工程水力学相结合,根据扎西科河和巴塘河的特点(水文、地理和气候特征),以当地鱼类为保护目标,采用近自然修复技术,确定了河道的平面形态和断面型式。结合《结古镇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对滨水空间进行了划分,并根据有关规范对三线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河道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可对扎西科河和巴塘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高原河流 生态保护 玉树 结古镇
  • 简介:当前,有关重金属在河流水相、生物相和固相三相空间的综合污染效应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主要围绕河流三相空间重金属风险评估展开研究。大量学者在开展单一介质空间生态风险评估时,主要考虑重金属毒性系数和污染指数。本文构建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表明重金属对环境安全具有严重威胁。该模型应用于松花江5种有毒重金属污染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表明,5种有毒重金属在单一介质中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水相〉生物相〉固相,三相空间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Cd〉Hg〉As〉Pb〉Cr。在此基础上,将Cd和Hg筛选为松花江重金属优控污染物。

  • 标签: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优控污染物筛选 重金属 松花江
  • 简介:鸟的影子难得一见,它的影子从房檐掠过去,像窜过一条蛇。它的影子在飞翔中消逝得那么快,但那也是影子。让每一样东西都拖着黑色的影子是太阳的意思,喻示一切事物终将消失,除非它没有影子。

  • 标签: 影子 河流 蒸发
  • 简介:作家的身体里有一条记忆的大河在流淌……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后都会回到童年。”童年记忆贯穿于我的小说创作。我从小跟我姥娘生活,我姥娘家住在哈尔滨的偏脸子。偏脸子是一个区域的俗称,界限约略为现在的道里区抚顺街、安道街、安红街、安国街围成的狭长地带。偏脸子一词,在哈尔滨的方言里,指偏岗子地、偏坡儿地。岁月的沧桑,地貌已发生极大的改变,但我们还是能够依稀看出抚顺街向下倾斜的走势。

  • 标签: 童年记忆 河流 托尔斯泰 小说创作 哈尔滨 道里区
  • 简介:澜沧江-湄公河是从中国出境后流经国家最多,对周边关系影响最大的河流,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其流域的两大优势资源,但对前者的开发和后者的保护长期未能协调兼顾,水能开发不断酿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试图从生态资源保护的视角探讨湄公河流域的能源开发问题,提出挽救湄公河生态资源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发展大中型水电和在河流主干道上修建拦河大坝的传统做法,把水能资源利用纳入发展小水电的轨道,同时,大力开发该流域极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运行多种新能源并行的开发机制。

  • 标签: 湄公河流域 能源资源 生态资源保护
  • 简介:1巧遇通京桥每一条河流都曾阻挡过我们前行的脚步,于是,桥自然出现。每座架在河上的桥,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梦想。就像那天,我与那座桥的突然遇见。那时我们正逆着江而上。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车流不多,江岸秋色绚烂,半梦半醒中,一座奇特的桥闯入眼帘,桥!廊桥!我大声叫起来。老驾扭头瞟了一眼,缓缓停稳了车。大家下车后立即奔向那座桥。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光从上面下来要相信这大地——疼和爱像肉体一样盛开,绵绵不绝要相信光,光从上面下来从我们体内最柔软的地方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一邢丽在质监局上班,来市政府大楼取文件时碰到了市长焦远,他让邢丽下周一下午去他的办公室。焦远是邢丽的表哥,但是已经好些年不来往了。心结是焦远当市人事局长时,她求他给在环卫局扫马路的丈夫岳大健调个单位被拒绝。周一,邢丽不情愿地来到市长办公室。焦远问:大健还在环卫局上班吗?她说:他没本事,能去哪儿?焦远说:那年你找我,有个副局长正在市里告我,

  • 标签: 去哪儿 政府大楼 副局长 扫马 长焦 药监局
  • 简介:河流与人类发展关系密切,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在全国高考卷中还是在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中,有关河流的试题往往以世界上某个区域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该区域中某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某河段的水文(或水系)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能力。

  • 标签: 河流特征 成因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 相互作用能 人类发展 地理环境
  • 简介:摘要现代水利事业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必须考虑如何在保障河流的基本功用基础上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问题。河道防洪治理规划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区域内的防洪和治涝能力,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将改善地区水环境,有显著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 标签: 河流治理 规划设计 实践
  • 简介:在山西晋东南的沁河流域,现存有极具特色的古堡建筑群。通过对沁河流域阳城段皇城、郭峪、砥洎城3处古堡建筑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沁河古堡建筑形成于明末战乱,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古堡的建筑类型可分为家族私有型和村社公有型,具有防御性、宗教性、建材独特性等特征。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古堡价值,加大古堡建筑保护力度,着力改善古堡周边生态环境,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 标签: 沁河 古堡建筑 保护开发
  • 简介:气候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2年额济纳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及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气候特征,结合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近53a额济纳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无明显趋势;气温年代际增温幅度差异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增幅最大;降水呈“少—多—少”波动变化,21世纪暖干化明显;暖冬现象显著。结合GIMMS-NDVI及东居延海面积、正义峡径流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及黑河干流下泄量减少导致东居延海萎缩盐化、植被退化;2003年以后东居延海面积增加是2002年开始人为生态输水的结果,而非气候暖湿化的表现。

  • 标签: 气温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额济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