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论述西湖凹陷沉积演化,生烃岩、生烃凹陷和油气生成期的基础上,对油气移的时间、过程和动力进行了界定,论证了生烃岩在压实固结过程中释放的压实水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贡献,进行了排烃量的估算,论述了渗透层中重力水的流动态势和油气二次运移的时间和指向,并从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西部斜坡,中央长垣和东部断阶利于油气成藏的条件和地段。

  • 标签: 西湖凹陷 油气运聚 成藏 水文地质 沉积体系 渗流场
  • 简介: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存在的多个不整合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埕北断阶带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5种类型。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泥岩和半风化岩石。这种结构构成油气移的双重通道.它将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不仅是油气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受不整合纵向结构和类型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 标签: 不整合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埕北断阶带 大港油田
  • 简介:摘要:为加快枣园探区勘探开发的目的,针对本区长 6油气来源和聚集规律不明确的问题,运用多种烃源岩和储层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本区长 7为主要优质烃源岩,运移动力主要是剩余压力,运移通道主要为砂体及微裂缝,输导体系主要为砂体型疏导通道,成藏控制因素主要为 油源、储层物性以及隔层及长

  • 标签: 烃源岩评价 油气运聚 成藏组合 成藏主控因素
  • 简介:流体动力系统是盆地流体分析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莺歌海盆地和东营凹陷为例,分别探讨了泥-流体底辟型和盐底辟型盆地流体动力系统特征。研究表明,超压盆地内流体动力系统决定了不同成因流体流动的驱动机制和方询及流体域分布,进而控制油气的全过程。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油气运聚 流体分析 东营凹陷 超压 流体流动
  • 简介:下刚果盆地A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2套含油气系统,油气方式存在一定差异。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A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影响。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移的动力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移的动力机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 标签: 流体势 运移动力 成藏要素 下刚果盆地
  • 简介:据外刊“沉积学研究”杂志报道,压溶、位移蠕变、断裂作用和小型断层作用等颗粒级变形机理产生的沉积后分隔作用对砂岩储层中的含油气潜力有重要影响。由厚度在1mm以下的狭长岩层构成的变形带以强烈的局部断裂为特征,是控制储层砂岩中流体流动重要的小型构造。这些变形带可以成为流体流动通道,也可以成为流体流动的障碍,取决于变形和油气流注的时间。对纽芬兰Jeanned'Arc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的综合研究证明,油气向储层的流注先于变形带的形成,

  • 标签: 变形带 油气运移 控制 流体流动 含油气潜力 流体包裹体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期次及成藏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低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的注入,使密度较高、低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的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低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低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油气移研究的重要性。近1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油气移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我国,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委员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成立了油气移学组,并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全国油气移学术研讨会,从而为我国油气移的研究尽快赶上国际水平提供了契机。我国油气移研究的现状是:

  • 标签: 油气运移 研究 现状 中国 基础理论 实验室模拟
  • 简介: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移路径,估算运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琼东南盆地的异常高压主要是在上新世和第四纪时盆地快速沉降产生压实与排液不均衡形成的,水热增压和新生流体对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有辅助作用,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受沉积中心、埋深和岩性变化控制。用地震速度可以计算地下流体压力。各时期各组段沉积地层都有自己相应的正常压实趋势线。速度稳定段主要分布在富含泥质的上新统中,在压力预测时必须进行校正。油气聚集带是在纵向上相对低势层段和平面上相对低势区的结合部位。在气势图中,相对稳定的低势区,实际上就是相对低势等值线的闭合区和挠曲带。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地压场 油气运移 速度稳定段 过剩压力 油气聚集
  • 作者: 刘海斌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1
  • 机构:421122198210227318
  • 简介:摘要:在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使用中,由于管道本身的质量、安装和外界环境等原因,极易造成管道发生腐蚀。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线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腐蚀问题,若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引起石油和天然气的泄露。这种状况不但会增加石油天然气在储存和运输中的损失,而且还会对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如火灾、爆炸等。由此可以看出,石油和天然气储运管道的腐蚀是十分恶劣的,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石油公司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做好石油和天然气的防腐工作。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对输油管线进行了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输油管线在输油管线中的应用,并就输油管线在输油管线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油气管道 腐蚀检测 防护技术
  • 简介:摘要:在油气输管道的应用过程中,因管道自身质量问题、管道安装问题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使得管道很容易出现腐蚀现象。如果油气管道的腐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引发油气泄漏事故发生。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加大油气储运过程中的损耗,进而对油气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会预留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引发火灾、爆炸等重大的安全事故。由此可见,油气储运管道腐蚀具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油气企业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做好管道防腐工作。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尤其管道防腐的必要性,然后对具体的腐蚀检测技术及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油气管道 腐蚀检测 防护技术
  • 简介: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油气输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应用。介绍了油气输的关键性质以及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背景。接着,详细讨论了安全管理在油气输中的应用,包括安全管理体系、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文化建立与维护以及应急响应与事故管理。分析了技术创新在油气输安全方面的作用,包括新一代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保护与减排技术以及安全培训与模拟技术。

  • 标签: 油气运输 安全管理 技术创新
  • 简介: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惠民凹陷商河地区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其输导体系空间配置构成4种模式:砂体—断层—砂体、砂体—断层—不整合、砂体—火山锥以及砂体—断层—火山锥;该区主要发育的是阶梯型输导体系分布组合,以断裂、骨架砂体共同构成的运体系呈阶梯型输导,导致油气爬坡运移、单层系成藏。

  • 标签: 油气输导体系 断层 油气运移特征 商河地区 惠民凹陷
  • 简介:油气移研究相对不足是目前制约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油气移物理模拟实验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油气油气动力与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地层油气油气移动力早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以浮力为主;流体异常压力推动着含烃流体向外运移,浮力因输导层产状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压临时仓储”的存在增加了远距离地层圈闭的成藏几率;盆缘流体异常压力值和地层水矿化度值突进方向与盆缘鼻状构造、坡折带展布方向一致,为油气移的主要汇聚方向;流体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发育特点决定了油气移方式以幕式为主,也使济阳坳陷横向上发育多种地层油藏类型、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运移动力 流体异常压力 浮力 幕式运移 济阳坳陷
  • 简介:据新近发行的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报道,HydrocarbonHabitatinRiftBasins(《裂谷盆地油气》)一书已经出版。该书汇集了1993年在英国巴斯召开的裂谷盆地学术会议的成果,旨在对裂谷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进行概括。大陆裂谷和湖相烃源岩盆地是该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书中的论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裂谷构造:模式和观测”包括5篇论文。Morley总结了过去十多年来裂谷构造地质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根据在东非和苏伊士湾的野外和地震调查,他对裂谷构型、转移带的作用和地壳伸展模式作了综述。Kuznir等的论文采用定量方法对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正、反演模拟。Roberts和Gawthorpe描述了科林斯湾断层形变研究的详细成果,文中涉及与裂缝孔隙度有关的成岩作用。Bosworth概括了苏伊士湾裂谷的地层和构造。他着重讨论了裂谷盆地β系数的确定问题,认为苏伊士湾南段的

  • 标签: 《裂谷盆地油气生聚》 大陆裂谷 地质特征 书评
  • 简介:摘要管道运输作为油气储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保证石油、天然气安全经济输送的基础。但是,在油气输的实际过程中,由于诸多环境或人为因素,导致油气挥发、火灾、管道腐蚀等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其中,管道腐蚀以其最易发生、最难治理等特点对管道运输造成巨大影响。油气储运管道的腐蚀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油气储运管道的防护逐渐成为目前各大油田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目前油气输过程中管道腐蚀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基于此提出油气管道防腐的解决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油气储运管道的发展前景提出规划。

  • 标签: 油气运输 管道 防腐
  • 简介:莺-琼盆地快速沉降和沉积的地质背景,导致盆地具高温高压的特征。高温高压环境是盆地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地质因素,高温高压油气水以间歇式混相运移方式进行。当“深部高温高压包”增压到接近或超过上覆地层负荷压力时,地压流体(油气水)突发性地沿①号大断层上升,并在断层附近聚集成藏,形成了崖13-1气田。

  • 标签: 莺-琼盆地 高温高压环境 油气运移机制 间歇式混相运移 高温高压包
  • 简介:以声波测井及地震勘探所得速度谱资料为基础,通过泥岩压实研究,探索研究区流体古压力相对分布及其与已知含油性间的关系。进而为预测有利远景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研究区油气起着比较重要作用的水动力条件有:(1)三段式压力曲线中过剩压力递增段对油,特别是气的遮挡作用;(2)二段式压力曲线过剩压力递增段与正常式压力曲线的正常压力段中油的聚集作用;(3)平面上过剩压力低值区对油气移聚集的控制作用:(4)外来压力源、烃源的注入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泥岩压实 油气运移 研究
  • 简介:上半年的运力需求疲弱,但运价在四季度攀升。综述由于运力过剩导致运价暴跌,对油轮船东来说,这是可以被遗忘的一年。石油需求疲软、高油价导致库存下降以及欧佩克减产,导致2018年上半年的运力需求疲弱。不过,运力增长因拆船活动大增而停滞不前,这是年内的一个亮点,因为这有助改善市场供求平衡。这样,一旦冬季开始令运力需求开始改善,运价在四季度攀升,就给了油轮船东一些喘息的机会。欧佩克在2018年6月的会议上决定增产后,中东原油出口增加,也支撑了到年底的运价回升。

  • 标签: 运输市场 遗忘 运力需求 油气 运力过剩 石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