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以前,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管理,主要采取戍卒屯垦、和亲自治的政策。清朝初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仍继续执行着屯垦与和亲的政策。一统西域之后,清政府开始推行具有军事编制色彩的军政合一、军民兼治的军府制度,这给中央对边疆财政支持的协饷制度打上了深深的军事烙印。

  • 标签: 清代以前 新疆 正解 中央王朝 军事编制 军府制度
  • 简介:新疆地处极边,乾隆中期以后始终是安置遣犯的重点地区。根据文献记载,清代新疆对遣犯的役使方式有种地、当差、为奴三种。事实上,除此之外,遇有战事,如八旗、绿营、回兵等常设军队不敷调遣或作战不力,清政府还会征调遣犯参加军事行动。这些应征的遣犯即被称作“遣勇”。目前学术界关于清代新疆遣犯的研究很多,而对遣勇的研究极少。作为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遣勇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对新疆的军事、社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清代新疆历史的认识。

  • 标签: 新疆历史 清代 军事行动 文献记载 武装力量 清政府
  • 简介: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英、俄等国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侵人我国新疆喀什噶尔,进而占领了南疆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哲德沙尔”(意为七个城市)伪政权,自称汗,并依照浩罕国的钱币铸造铁剌金币、天罡银币和普尔铜币,其中以天罡银币流通最广。

  • 标签: 银币 新疆 鉴赏 清代 喀什噶尔 钱币铸造
  • 简介:研究指出清代吐鲁番与乌鲁木齐之间的道路正是唐代的“白水涧道”,至清末往往以“后沟路”相称,为乌鲁木齐前往吐鲁番的通车正道.清军至晚于乾隆二十二年便开始使用这条道路,至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在这条道路上安设了六处军台,并配有相应的人员与交通设施等.在军台体系之外,两地之间还有七处驿站交通体系,道路全长约五百里.同治年间战乱道路被毁后,清军于光绪初年加以重建和修缮,新疆建省后改道路军台为驿站,并在托克逊至小草湖一带修盖房屋以便行人避风,开挖水井以便行人饮水,加惠行旅不少.

  • 标签: 清代 乌鲁木齐 吐鲁番 道路
  • 简介:<正>一对于清代察哈尔营的牧地情况,史籍记载不多,且不甚详细,因而,人们在涉及这一问题时,总是一笔带过。今就笔者管见所及,试谈一孔之见,舛误之处,祈请同行爱好教正。清代满文档案对于察哈尔官兵的迁徙及牧地情况有所记载。公元一七六三年,察哈尔官兵被派往博尔塔拉暂驻,“以助塔尔巴哈台声威”。“察哈尔两昂吉暂时移驻博尔塔拉后,非常适应该地的自然环境,农、牧皆得其利”。于是,清朝决定察哈尔官兵永驻博尔塔拉。

  • 标签: 察哈尔 博尔塔拉河 牧地 蒙古语 淖尔 清代新疆
  • 简介:"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 标签: 清代 新疆 天山 冰岭道
  • 简介:清代新疆官府通事考略陈世明乾隆时期,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行使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国家主权,于是由中央派遣的大批满、汉将军大臣纷纷来疆,驻守在南北疆各城镇,管理军事和行政事务。光绪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改军府制为郡县制,在新疆设置四道...

  • 标签: 清代新疆 新疆少数民族 吐鲁番 清朝政府 喀什噶尔 左宗棠
  • 简介:乾隆时期清朝统一新疆天山南北,开始往全疆各地派兵驻防屯田,设置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从而巩固了统一局面,实现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此后,皇帝、中央部院与新疆驻防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衙署之间为处理新疆事务形成了大量历史文献,其中满文文书档案不在少数。这些反映新疆历史的满文档案史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 标签: 新疆 满文档案 清代
  • 简介:清代新疆历史上经济开发规模最大、开发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也是新疆城市发展最快、城市地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因而,从总体上研究这一时期该地区城市人口及城市规模,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应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首先分析了清后期新疆城市人口的统计原则,从清前期天山南北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清后期新疆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述论,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人口规模特征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清代新疆 城市 城市人口 城市规模
  • 简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代军机处满文月折包主要包括录副奏折、录副奏片、议复奏折、议复奏片、上谕、寄信、咨文、移文、呈文,以及作为奏折附件呈进的履历、口供、图纸、清单、清册和少数民族首领用本民族文字缮写的奏书、呈文等,具有保存完整、公文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的特点。196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启动了军机处满文月折包的分类、组卷、装盒工作,并编制了案卷目录。

  • 标签: 满文 档案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 出版 新疆
  • 简介:祁韵士(1751—1815),山西寿阳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及国史馆纂修官,历时八年,编纂出《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又撰写《皇朝藩部要略》,升任国史馆提调兼总纂宫。

  • 标签: 祁韵士 文人 流放 新疆 清代 翰林院
  • 简介:新疆是清朝政府发遣"废员"的重要地区之一."废员"中的不少人在新疆"效力赎罪"期间,作了许多有益于边防建设、发展生产和繁荣文化的事.但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过去史界对其从事的活动研究不多.本文正是为了弥补清史或新疆史研究中的这一缺憾而作.

  • 标签: 清代 废员 新疆 效力赎罪
  • 简介:清朝戡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统治高层总结历代经验和教训,立足新疆南北自身特征,根据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顺应形势,不仅将治疆重心放在了天山以北,伊犁更是成为控御全疆的中心,从而改变了以往各朝重视天山南部的政策,对新疆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清代 新疆 重心 转移 原因
  • 简介:“冰岭道”作为沟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对《清史稿》中关于“冰岭道”于道光年间封禁一说提出质疑,并通过文献证明“冰岭道”并未封禁的史实;其次就“冰岭道”上的多种文化信仰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现象在于“冰岭道”地处天山南北不同文化地理区交汇处的缘故。

  • 标签: 清代 新疆 伊犁 冰岭 道路
  • 简介: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在与俄国通商、外交日益频繁的背詈下进行的。其培养途径有官派赴俄留学、民间自费留学、兴办官学开设俄语课程以及民间私立学校开设俄语课程等四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既为新疆满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培养一批俄语翻译人才,提高了其民族素质,促进了俄国先进科技在新疆传播,也积累了一些俄语教学经验,为民国和新中国的俄语教育储备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同时在与俄国的通商与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但也存在教学方法不当、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等弊端。

  • 标签: 清代新疆 俄语翻译人才 培养
  • 简介:文章主要从乡约的地位和职权,乡约的实行范围、乡约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以及清代新疆乡约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对清代新疆乡约制度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新疆乡约制度能够实行并进一步推广,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了清朝政府对当时新疆地方基层政权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以当时农村百姓代理人的面目出现,帮助百姓直接办理各种公务,从而顺应了国家和农村两方面的需要。

  • 标签: 清代 新疆 乡约制度
  • 简介:清代,社会变革因素萌生滋长,中国社会渐趋进入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面对资本—帝国主义对世界市场的野蛮争夺,民族对立、边疆危机、政局晃动等问题开始显现,新疆愈发遭受列强入侵,一再陷入内部动乱纷争的危险困境。但由于清代渐趋完善的新疆屯垦机制,基本有效地抵制了外部入侵,成功遏制了动乱分裂活动,它是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 标签: 清代 新疆 屯垦
  • 简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南疆,次年设立叶尔羌局,铸造“乾隆通宝”,开新疆红钱之先河。之后又相继建立过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局、宝伊局和宝迪(宝新)局,前后共设过7个铸钱局。各铸钱局时断时续,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灭亡,新疆红钱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下文就清代新疆各铸钱局在不同时期铸造红钱的数额进行详细考证。

  • 标签: 新疆红钱 铸钱 清代 乾隆通宝 阿克苏局 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