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期的鲜明特征便是碑学的崛起。由于把碑,包括金文、甲骨文相继引入书法创作,空前地扩大了书法的表现领域,构成了清代书法文化的盛景。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粗线条地勾勒这一盛景的形成。一、人格的建构和碑学的抉择

  • 标签: 历史成因 清代碑学 书法艺术 康有为 书法发展 人格象征
  • 简介:清代碑学作为一种新的书法艺术思潮,其初期是以振兴汉隶为起点的,清代岭南的碑学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考察,清代岭南隶书在岭南碑学中,无论是清初“漠隶”的先导,还是中期伊秉绶时的隶书的兴盛,直到北碑视野下的隶书融合观念的出现,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岭南隶书观念的渐变轨迹。应该说,清代岭南隶书发展在岭南碑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岭南 碑学 漠隶 创作
  • 简介:清代碑学的思想发展,学界已有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书法概念解析的同时,看清代碑学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代替传统创作思维,并希冀通过书法现代理论探索清代碑学向现代性过渡的范式。

  • 标签: 现代性 书法 清代 碑学
  • 简介: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黄庭坚无疑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不仅用黄氏的书论替自己的碑学理论张目,而且还遮遮掩掩地把他推举为碑学实践的先驱人物。本文通过对黄庭坚书学与康有为碑学理论的分类、排比和分析后认为,山谷书学与碑学之间的联系绝非偶然,《广艺舟双楫》正是严重地借鉴了其书学理论来构筑自身的碑学大厦的。黄庭坚对于碑学的启蒙与影响,不仅反映了山谷书学的前瞻性,而且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清代碑学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碑学的实质有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

  • 标签: 黄庭坚 书学 碑学
  • 简介:碑学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于碑学的界定、审美及其具体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已多,但关于碑学笔法理论的探讨却多局限于如涩笔、中锋、裹绞等某一个点的衍说,有的甚至批评碑派书家不懂笔法。其实,对碑学笔法理论的误解往往是由于批评者多以帖学的立场去审视碑学的笔法理论。清代以包世臣为核心的碑学家有意无意地建构了有别于帖学、体现出新的审美原则的碑学笔法系统,这些理论不仅是碑学建构的理论基点,而且使理论落实为具体的实践,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标志着碑学内涵的最终生成。在笔法理论的建构中,碑学家确立了自己的笔法原则和系统:用逆是为藏锋,藏锋方能中锋行笔,行笔时既要疾中有涩,以得雄厚自然,又要行中有留,留中有行,以绝呆板、轻滑。要得厚重,故铺毫而行,万毫齐力而得中实之妙,避免空怯。因铺毫易散锋,故而裹笔以得势。这些笔法原则与篆隶和北碑的审美特点是一致的。

  • 标签: 碑学 笔法理论 古法追认 体系建构
  • 简介:  清代书法史发展到嘉庆、道光时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碑学兴起就是转折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帖学一统天下,书家们所取法的对象被局限在"二王"系统中.很多在山野中默默站立了千年的摩崖石刻,很少有人去注意,偶尔被发现出来,也多为历史和考据学家们所关注.到清代中期,这些无名的民间书家(包括下级官吏和一些僧侣)的作品开始成为学书者们追摹学习的对象."二王"不再成为书家心目中唯一的标准.……

  • 标签: 中晚期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赏鉴 南京博物院藏
  • 简介:碑学”、“帖学”作为写作清代特圳是清代再期书法史的基本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处于混乱状态?碑学有“专指北碑”、“北碑加篆隶”、“北碑加唐碑”等三种基本含义。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甚至专指学赵董)”等三种基本含义。以这三对“碑学”“帖学”概念为基础构筑的书史写作框架有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容易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学唐问题不好处理;其次,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清代后期以融铸为基夺取向的一翼,难以准确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向。初步设想,可以以沙孟海先生的框架为基础,去掉其“碑学”“帖学”的帽子和单列的“颜字”,以篆隶、北碑、晋唐以来行草小楷为基本的三或四个分支,以融铸为另一个分支,构成基本的写作框架。这样不仅易于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有关各分支的认识也将更明晰公正。

  • 标签: 碑学 帖学 北碑 行草 书法史 沙孟海
  • 简介:清代书法大致可分成两大时期,乾隆之前为帖学期。清世祖顺治帝酷爱王羲之《黄庭经》;圣祖康熙则喜董其昌;高宗乾隆则好赵孟頫,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习董学赵之风盛极一时,乾隆帝弘历又诏刻《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兰亭八柱帖》等,更重刻《淳化秘阁法帖》分赐诸王公卿,将帖学推向又一高峰。

  • 标签: 法帖 乾隆 祖康熙 碑学 诸王公
  • 简介:碑学清代的兴起,乃是书法发展之必然,虽然说碑学的绝对建构始于清中叶的阮元《北碑南帖论》的理论倡导,但作为一种观念结构在明末清初已经萌芽。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对《后魏中岳庙碑》是这样称赞的:"然字体近拙而多古意。"

  • 标签: 扬州画派 碑学 书风 书法发展 明末清初 观念结构
  • 简介: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幼承家学,博览群书,精通汉学、诗文,对文字、声韵、版本、目录诸学科都有研究.他又嗜好金石,搜求汉魏碑刻,悉心研习.由于受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莫友芝的书法艺术由隋唐直取周、秦、汉、魏,加之其丰厚学养的浸润,形成了雄浑苍雅,拙扑天真的艺术风格.

  • 标签: 莫友芝 书法艺术 艺术风格 碑学
  • 简介:从书史上看,清代碑学本源于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当时碑派大家大多集中于北京,后来随着海派的崛起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碑学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碑学集群。如蒲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沙孟海清末民初皆鬻书海上。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沈尹默帖派势力的大增,上海失去作为近代碑学大本营的中心地位,

  • 标签: 碑学 创作 隶书 情结 文化中心 清末民初
  • 简介:黄宾虹是一位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等众才于一身的大家,他崇求“金石书法汇绘事”,并于三代金文如孟鼎、费钟多有研习,尤精先秦六国古玺文字的考订及肖形“图腾”研究.并孜孜石乞舌乞于“籀篆笔法递变各端”。他强调绘画笔法通书法:

  • 标签: 书法实践 黄宾虹 碑学 金石书法 文字学 考古学
  • 简介:包世臣是推动清代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本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途径特别是包世臣论著的大量出版在“包派”形成中的媒介因素。

  • 标签: 碑学 经世致用 出版业 包世臣 书法艺术
  • 简介:清代碑学的兴起为魏碑书法带来新的发展,晚清书家在行书中融入魏碑笔法和结构,赋予了行书新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魏碑入行”被认为是书家中的个例,在碑学研究中未被提到应有位置。然纵观晚清民国书家作品,“魏碑入行”几乎在碑派书家中普遍流行,他们不仅赋予了行草书新的面貌,还在实践中拓展了碑帖结合的新方向。

  • 标签: 魏碑 行书 普遍性 碑派书家 碑帖融合
  • 简介: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西方进化论学说,他的“维新变革”的进化论思想已成为其思想核心,并且他所有的思想无不围绕“维新变革”运转。他的《广艺舟双楫》碑学理论也是如此,无疑是西方进化论这一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广艺舟双楫》的碑学理论思想导源于西方进化论学说。

  • 标签: 康有为 碑学理论 维新变法运动 进化论 《广艺舟双楫》 书法
  • 简介:沈曾植(1850-1922)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一度奉劝康有为“勿言政事,宜以金石陶谴”,而后康有为写成著名的碑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虽然沈曾植在书法实践方面碑帖并举,甚至碑刻经典无所不临,而且成就斐然,但是他仍然未为碑学所囿。而成为碑学最早的反叛者之一,积极为帖派书法张目,为民国碑帖融合书风的发展甚至近现代帖派书法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 标签: 沈曾植 反叛者 碑学 《广艺舟双楫》 帖学 清末民初
  • 简介: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圣人'。他出生在广东南海的世代书香门第。'家庙碑'记载,从祖上第19世到第21世这三代,经文、武两途为官者达31人,'从戎仕宦,朱紫盈门',——朱紫盈门,古人的文字也能如此有画面感哪。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科举考试的成功者,如此优越的家教氛围生

  • 标签: 康有为言 言耸众
  • 简介:关于清代碑学”的发展脉络始终存在叙述的争议,以“碑学”“帖学”的线性发展为清代书法史的叙述框架越来越被研究者摒弃。本文以书法鉴藏之视角展开,从“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的辨析、清初对篆隶北碑的全面探索与研究、皇帝日常与篆隶书法以及幕府访碑研究活动四个方面,讨论了“碑学”的延展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指出了这一过程多维度发展的复杂性,追而揭示其熔铸于清代书史的特点。

  • 标签: 鉴藏 碑学 延展
  • 简介:康有为封颜字的批评具有两面性,其既批评颜书无古意,又为其有古意者寻找依据,其重要举措是将北碑建构为篆隶古法的承传者,以致我们在追寻古法时能上推至北碑,将其从二王的阵营中剥离,纳入到北碑系统中来,从而确立北碑作为篆隶古法承传者的合法性地位。在实践上,康氏所走的是一条以颜字为基,以北碑、篆隶为创变之资,兼法《阁帖》等的碑、帖互融之道。

  • 标签: 康有为 碑学 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