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对《诗经·唐风·蟋蟀》诗旨的解说,对刺晋僖公、相互警戒、感时说等说法,逐一加以考辨,指出此诗所体现出的是联类而及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作者张弛有度的生活态度和忧深思远的思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将清华简《蟋蟀》与《诗经·唐风·蟋蟀》作了比较,得出前者为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屡经润饰而成。并指出简本《蟋蟀》原本为流传于民间的具有唐地地方色彩的乐歌,周武王伐耆(黎)得胜凯旋,在饮至典礼上周公吟咏此诗,借以告诫王及臣僚胜固可喜,然前路维艰,不可沉迷于享乐之中。唐风初形成于唐地,后唐并入晋,唐风犹存。《诗经》编辑者将其归为《唐风》自在情理之中。

  • 标签: 《诗经·唐风·蟋蟀》 清华简《蟋蟀》 源流 作者
  • 简介:专政作为一种危机管理的应急措施,最初产生于古罗马共和时代,后来经历了由应急措施向过渡性专政体制和常态性专政体制的演化过程。专政与法治的矛盾关系因具体专政形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质,而常态性的专政与法治是根本对立的。由于马克思的专政理论受到误读和误解,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出现了过渡性专政向常态性专政演化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需要对专政与法治的关系重新定位。

  • 标签: 专政 专政体制 应急措施 法治国家
  • 简介:在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的作品.清乾隆年间,这部书被译成满文和汉文,后又编入史部杂史类,是其中惟一汉译民族文字的历史著作.有蒙、满、汉各种文字的抄本、刻本流传;在国内,还有沈曾植等的笺证或译注本;在国外,从1829年起,也出版了德、日、英、朝鲜文各种译本、注译本、拉丁还原本,以及各种抄本、刻本的影印本,已成为民族文字史籍中传世最广、闻名遐迩的代表作.

  • 标签: 流研究 流蒙古源 蒙古源流
  • 简介: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 标签: 刘安 《楚辞》 编订关系 《楚辞释文》 成书过程
  • 简介:西皮,系我国皮黄声腔剧种的主要声腔之一,这一曲调流传甚广,各地对它的称呼完全不同。湖南与广西的剧种称为“北路”,云南滇剧称为“襄阳”,四川称为“胡琴”,湖北汉剧、长江剧种和西北剧种及京剧称为“西皮”。虽然各地叫法不一,但曲调皆无大异,基本上同曲一源。西曲原是南北朝宫廷中的乐舞,后流落民间,它本来是阳春白雪类的曲调,只因无文土润色,逐渐成了下里巴人。数百年来,它流行于湖北荆州、襄樊,并安家落户,变成了当地的土腔土调。明末清初时,南北曲曼卓和弦索二调恳绝,流放湖北称为襄阳腔,流放陕西称为秦腔,它与各地的土腔土调结合,变成了当地的腔调。弦索与曼卓流千湖北各地,恰好落到襄阳安家落户,得到了土壤,变成了

  • 标签: 罗罗腔 鄂东北 民间音乐 四截式 基本特征 湖北汉剧
  • 简介:苹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在不同的时期,苹果有不同的品种和名称.早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原产我国新疆西部的种类,古人称之为柰和林檎,其中林檎是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唐以后又增加了楸子、频婆果、海红等种类.频婆果可能是原产新疆的红肉苹果,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它是元代以后人们喜爱的种类,并被简称为“苹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栽培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虽然仍叫苹果,但与历史上的苹果差别很大.与此同时,柰、林檎等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由此案例研究可看出,轻易地以今天的名称推断古代同名栽培植物是非常靠不住的.

  • 标签: 新疆 频婆果 苹果 栽培历史
  • 简介:“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原有的藏书机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此书院是皇家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最早以收徒授课为目的的书院是唐大顺年间(公元890年—891年)的义门书院。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供个人藏书、读书、治学的私人书院逐渐出现。这些书院开始了授徒讲学的活动,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了。

  • 标签: 书院 皇家图书馆 源流 教育组织形式 藏书机构 雕版印刷术
  • 简介:摘要:为解决现有源流对分配环节的效率低、兼容性差问题,建立一种适用于交流、直流电网的源-流对电能分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混联电网中进行追踪算法的动态生成,最终该算法可实现对全网级电能分配关系的计算,为智能电网分析与核算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交直流电网 电气源流 电能分配
  • 简介:在克什克腾丘陵深处,我面对潢源敖包。是下午,浓烈的阳光照在堆积的石头上,从敖包顶端上空斜垂而下的绳索上挂满色彩各异的布条和纸旗。这是古老的习俗,蒙古人借此表达最深的心愿,也是对预言的尊崇。

  • 标签: 源流 蒙古人 敖包 习俗
  • 简介:文房(古代借指笔、墨、纸、砚)不仅是文人书房中的必备之物,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现代化的推进,使得新媒体、新载体不断出现,对承担传统文明的文房的使用和了解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房,从今年开始,《书画世界》增开"图话文房"栏目。2010年我们将和草檀斋合作,共同"图话"文房之首的宣纸。

  • 标签: 宣纸 小考 源流 中华文明 传统文明 传统文化
  • 简介:<正>鼍,动物名,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张鼓。鼍鼓,即用鼍皮(鳄鱼皮)蒙的鼓。有关鼍鼓的记载早已见于文献,如《涛·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朦艘奏功。”陆佃《埤雅·释鱼》引晋安《海物记》:鼍,宵鸣如俘鼓,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亦或渭之鼍更,更则以其声逢逢然如鼓,而又善夜鸣,其数应更故也,”

  • 标签: 扬子鳄 鳄鱼皮 大坟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腹部
  • 简介: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的认识,病名上,有胠胁痛、季胁痛、胸胁痛及胁下痛等称法;病因有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停着等不同;治法上有左右分治法、气血痰食分治法及脏腑分治法.兹加以讨论,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 标签: 胁痛 病因 证治
  • 简介:"啸"是在唱片和磁带等录音设备出现以前就已失传的中国古代技艺的一种。和配有歌词的歌谣不同,"啸"是一种仅借助人的声音表演的口技,不具有特定意思和内容。这一行为在魏晋到唐代的名士之间盛行,据传晋成公绥、孙登、阮籍等都是啸的名手。啸技共有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这十二法。周汉时代的啸原本不仅仅是声音的技艺,也是巫师或术士召集灵魂、役鬼、精灵、鸟兽、风云、雷雨等异类事物所用的法术之一。

  • 标签: 《啸赋》 《啸旨》 源流 技艺
  • 简介:科技的飞速发展淘汰了许多落后的东西.当我们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时,朋友,你是否想过,那些消失了的东西,许多都曾是我们祖先创造的高度文明。

  • 标签: 源流考 算盘 高科技
  • 简介:本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名物学、文化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源逐流,考辨了我国当铺的名称演变和实体流布以及名实间的关系,重现了我国当铺文化发生、发展与嬗变的轨迹。文中还从当铺缤纷缭乱的异名中试图理出头绪,指出从古音学的角度,并根据史料,当铺名称诸字古同读如舌头音,乃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

  • 标签: 当铺 名实 源流 考证
  • 简介:“风闻言事”是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于两晋。其实尧舜时期出现的“童谣”“歌谣”等就可以看作是“风闻”监察的萌芽,其后“三代”时期的“歌谣”“谚语”,春秋战国时期的“诽谤”“谤议”,秦汉时期的“采民风”“举谣言”,直到两晋时的“风闻”,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逐步完善的发展流程,不过“风闻”监察的对象经历了由执政者到百僚臣民的变化,这种制度落实的保证也由道德自律发展到运用国家法律、制度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

  • 标签: 风闻言事 举谣言 谤议 监察
  • 简介: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之初,主要以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资源,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流关系中,逐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的。由此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关系在形成的路径上,不同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西 中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