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中应用 MR 灌注加权成像的价值。 方法 选择 8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来源于本院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1 月期间收入,分别对患者进行 MR 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和 CT 检查,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 特异性、准确性和灵敏性。 结果 MR 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特异性、准确性、灵敏性分别为 84.52% 、 97.62% 、 89.29% ,均比 CT 检查的 59.52% 、 83.33% 、 65.48% 高( P< 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中应用 MR 灌注加权成像检查能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和灵敏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MR 灌注加权成像 CT 检查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评价家兔急性脑出血针刺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5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治疗组10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每隔24h针刺一次,分别于造模后2h、3d和7d行PWI检查,观察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并记录相应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后2h即可观察到脑灌注损伤改变,针刺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血肿周围及对侧血流灌注的改善更加明显,即不同时间点MTT较模型对照组缩短、rCBF较模型对照组增加,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1,P〈O.01)。结论:PWI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干预家兔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机制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针刺疗法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星形细胞肿瘤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半量化与动态对比剂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星形细胞肿瘤患者的术前SWI及PI检查资料。测量SWI中肿瘤内磁敏感低信号区(ITSHIA)半量化数据,以及PI中肿瘤内实性部分最大相对脑血流量值(rrCBV瘤内max)和瘤周区最大相对CBV值(rrCBV瘤周max)。应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星形细胞肿瘤间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的差异,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灌注热点区与ITSHIA形态的对应情况;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SWI中各半量化指标与PI中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肿瘤rrCBV瘤内max值(rs=0.662,P0.05),却低于高级别肿瘤。星形细胞肿瘤的ITSHIA半量化指标与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星形细胞肿瘤内灌注热点区与ITSHIA不完全对应。结论星形细胞肿瘤SWI指标与PI指标密切相关,二者对于术前评估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灌注热点区与ITSHIA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二者显示肿瘤内血管生成的机制不同有关。

  • 标签: 星形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灌注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视为鉴别诊断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方式,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实施DWI、PWI和MRS等MRI技术,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和患者对诊断方式的满意度评分,分析观察组诊断方式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判断其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的诊断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对比,MRI技术中DWI、PWI和MRS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例活检无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满意率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PWI和MRS等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效果,相较于组织活检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认同度和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 胶质瘤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蟹猴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定量参数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MR-PWI最佳检测指标。方法以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溶液辅以饲喂高脂饲料的方法成功建立22只食蟹猴的肝纤维化模型,其中15只发展至早期肝硬化(即肝纤维化S4期)。采用配伍组设计对具有肝纤维化完整发展过程的15只食蟹猴进行Exchange肝脏双血供模型的MR-PWI对比研究,MR-PWI定量参数包括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对比剂血浆容积分数(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最佳的MR-PWI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伍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SNK-q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食蟹猴MR-PWI的ktrans、kep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228、99.718,P均<0.01),肝纤维化各期(S1~S4)与正常肝组织(S0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27±0.038)、(0.479±0.035)、(0.432±0.032)、(0.387±0.031) mL/min比(0.584±0.044) mL/min,P均<0.01;(2.193±0.307)、(1.997±0.301)、(1.624±0.174)、(1.532±0.130) mL/min比(2.565±0.482) mL/min,P均<0.01];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与轻度肝纤维化S1期和中度肝纤维化S2期比较,ktrans、k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S3与S4期、S1与S2期的ktrans、ke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进展,HPI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9.883,P<0.01),S0~S4期HPI分别为0.244±0.022、0.317±0.035、0.421±0.046、0.546±0.043、0.651±0.058,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进展,vp逐渐降低,ve逐渐增大,但S0~S4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ktrans、ke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s =-0.875、-0.797,P均<0.01),HPI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 =0.959,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trans、kep和HPI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52(95%CI 0.767~0.937)、0.799(95%CI 0.700~0.897)和0.967(95%CI 0.932~1.00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395 mL/min、1.561 mL/min和0.590,灵敏度分别为86.7%、79.6%和97.4%,特异度分别为77.4%、71.9%和93.1%。其中HPI诊断S1、S2、S3和S4期肝纤维化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291、0.376、0.503和0.590,灵敏度分别为95.7%、93.8%、94.4%和97.4%,特异度分别为89.5%、84.7%、91.3%和92.7%。结论食蟹猴肝纤维化模型的MR-PWI参数值随肝纤维化发展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HPI是定量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最佳检测指标。

  • 标签: 肝纤维化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肝脏双血供模型 模型,动物 食蟹猴
  • 简介:目的评价MRIT2W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英文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12月。中文检索词为“扩散加权成像”或“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或“前列腺肿瘤”和“T2加权成像”,英文文献检索词为“diffusionmagneticresonanceordiffusionweightedimagingorDW—MRIorDWmagneticresonanceandT2weightedimagingandprostatecancerorprostatecarcinoma”。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T2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盲法严格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效应量、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AUC。结果按照检索词共获取文献129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3篇,共67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文献存在非阈值效应(P〉0.05),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74(95%C10.67~0.80)、0.79(95%C10.68—0.87)、3.65(95%CI247—5.38)、0.34(95%C10.27~0.43)、11.63(95%CI6.97—19.39)。SROC计算AUC=0.82(95%C10.78~0.85),P=0.763。发表偏倚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P〉0.05)。结论L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且广泛运用;而T2WI联合高b值、超高b值下的DWI诊断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可能更佳,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荟萃分析 扩散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前列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5T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26例患者为低级别、29例患者为高级别),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对患者肿瘤实质区及其周边水肿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A)进行测量,观察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于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55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低级别患者肿瘤实质区及其周边水肿区的rCBA值均明显低于高级别患者(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进行诊断,能够对患者肿瘤的分级进行准确的判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胶质瘤 磁共振 灌注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创伤性脑损伤患者51例,颅脑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将其设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行磁共振SWI、DWI及常规序列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组受试者脑部不同部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统计磁共振SWI、DW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病灶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额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处、内囊后肢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额叶曲线下面积(AUC)=0.829、P<0.05,半卵圆中心AUC=0.942、P<0.05,胼胝体膝部AUC=0.925、P<0.05,胼胝体压处AUC=0.880、P<0.05,内囊后肢AUC=0.743、P<0.05。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序列的水肿灶检出数(56、106个)多于SWI序列(22个),SWI序列的出血灶检出数(287个)多于常规序列(31个)、DWI序列(43个)。结论磁共振SWI、DWI均可为创伤性脑损伤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磁共振SWI可有效检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出血灶,DWI可有效检出患者水肿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早期创伤性脑损伤
  • 简介:目的:评价高分辨率扩散加权成像(readoutsegmentationoflongvariableecho-trainsdiffusionweightedimaging,RESOLVE-DWI)颅脑MRI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测量的影响,并与常规颅脑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MAGNETOMAera1.5T超导MRI扫描仪,分别采集43例因头痛、头晕接受头颅MRI检查者的头颅RESOLVE-DWI和常规DWI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共分为5级,客观评价为测量脑组织的信噪比及ADC值,比较2组结果。结果:对于43例受检者,RESOLVE-DWI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SOLVEDWI组脑实质的平均信噪比值明显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图像所测得的脑实质平均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OLVE技术应用于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能改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对脑白质ADC值的测量没有影响,可常规用于头颅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高分辨率 信噪比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的出血程度和病灶周围小血管数目进行划分,采用NIHSS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分,并将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与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研究,18例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存在自发性梗死后出血现象,其中共有6名患者为轻度出血,有4名患者为中度出血,有3名患者为重度出血,并且重度出血和NIHSS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的成像中未呈现出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另外12例患者中有3例呈现出Ⅰ度影像,有9例呈现出Ⅱ度影像,并且患者的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显示程度和NIHSS评分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对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出血状况和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准确地评估,从而为患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再灌注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结节选择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肝硬化结节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60例患者均接受DWI和SWI联合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病灶共计67个,病理结果证实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小肝癌分别为39例、17例、11例,联合检查结果证实,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小肝癌分别为37例、16例、10例,联合诊断和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小。结论 肝硬化结节选择DWI和SWI联合检查通过分析信号变化,能够准确定性疾病,特别对于无法接受传统影像学检查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重视及推广运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肝硬化结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16名肝脏正常的案例及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39例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多B值)进行信号对照及后处理得到ADC值。结果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弥散加权成像DWI大部分呈高信号,但意义不一,ADC值变化很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但一定要结合平扫+动态增强扫描。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激发次数和图像空间采样重建算法(image reconstruction using image-space sampling, IRIS)对颅底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S-EPI 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49例,年龄(42.00±19.3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单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S-EPI DWI)序列和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分别为8、6、4、2)。测量计算两侧小脑和脑干脑桥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使用Friedman检验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ADC、SNR、CNR及主观评分与SS-EPI DWI序列的差异性。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后续多重比较并对P值做Bonferroni校正。结果两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95、0.871、0.782、0.880、0.847)。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间比较,两侧小脑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当激发次数为8时,MS-EPI DWI序列左脑桥脑干处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4、2时两侧脑桥脑干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8、6、2时,MS-EPI DWI序列两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及主观评分均大于SS-EPI DWI序列;其中当激发次数为6时,左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和右侧小脑SNR、CNR,右侧脑桥脑干SNR及主观评分较SS-EPI D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具有SNR较高、几何畸变小等优势。对于颅底部成像,临床推荐使用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为6次。

  • 标签: 颅底 扩散加权成像 空间采样的图像重建 磁共振成像 激发次数 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脑泡型包虫病(cerebr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CAE)和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BMT)鉴别诊断的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CAE与BMT的病例各15例,测量两组病灶实性区、灶周水肿和对侧相对正常实质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评估各参数诊断CAE与BMT的效能,并基于灌注参数,运用SVM等机器学习方法鉴别两种疾病。结果CAE病灶实性区rCBF,rCBV诊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9,0.710,BMT病灶实性区rCBF,rCBV诊断AUC为0.960,0.913,CAE与BMT病灶实性区rCBF和rCBV的诊断效率高于MTT和TTP;CAE与BMT病灶实性区rCBF、rCBV、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E水肿区与BMT水肿区rCBF、r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病灶实性区灌注参数,运用SVM分类器可提高鉴别准确率。结论PWI可为CAE与BMT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SVM分类方法可提高PWI鉴别两种病灶的准确率。

  • 标签: 脑泡型包虫病 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支持向量机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唯一无创性方法。随着 MRI设备性能的提高 ,尤其是 EPI成像序列的开发 , DWI不再仅仅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现已逐渐实施于体部。 DWI在疾病的诊断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肾脏对缺氧十分敏感及肾小管特殊的结构 , 以及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等功能的特殊性 , 引起了许多学者运用 DWI技术进行剖析肾脏 , 本文旨在对正常肾脏应用 DWI序列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不同海拔高度
  • 简介:震源定位是微地震监测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用于微地震定位的弹性波和加权弹性波(WEW)干涉成像方法。该方法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还可避免震源假象。通过各向同性水平层介质状模型的数值试验,初步表明该方法可适应低信噪比微震信号、速度随机扰动、较稀疏的检波器分布等情况,并在速度模型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时也仍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由于干涉成像方法不需要进行初至拾取,定位效率相对传统走时方法也得到了提高。采用二维断层模型试算Nnumericalresultsofusingatwo-dimensionalfaultmodel,表明方法还能实现多震源定位,且比逆时成像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 标签: 微地震监测 震源定位 弹性波 干涉偏移 逆时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