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借助邻难以固定的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9例借助邻难以固定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7例患者咬合关系恢复到术前水平,2例患者后牙早接触,经调磨后咬合关恢复系正常.X线检查示39例患者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Ⅰ期或Ⅱ期愈合.治愈率100%.结论:针对借助邻难以稳定固定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是其治疗的有效办法.

  • 标签: 坚强内固定 牙槽突骨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用方丝弓托槽及弓丝固定,治疗骨折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12例骨折及6例脱位的患者,按方丝弓粘托槽的要求粘方丝弓托槽,跨过松动3个稳固的牙齿,结扎0.018X0.025方丝弓标准弓丝,3-10个月拆除托槽及弓丝。结果16例中仅有1例有I°的个别松动,其余均稳固,有效率93.7%,1年后跟踪随访及x片证实,均已治愈。结论运用方丝弓矫治法治疗骨折及脱位,方便、易操作、稳定性强、疗效可靠。

  • 标签: 方丝弓托槽弓丝 牙槽突骨折 牙脱位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裂植骨区移入的可行性及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裂患者10例,行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整体移入植骨区,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移入植骨区后的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骨的高度在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骨支持。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 标签: 牙槽突裂植骨 牙移动 根尖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植骨术治疗的唇腭裂患者当中,接受口腔正畸矫治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当中收治的18例唇腭裂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都接受植骨术治疗,根据患者矫治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匀分成常规组及改良组,常规组患者接受直丝弓固定矫治,而改良组患者则需要接受系统的口腔正畸矫治,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改良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相关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在对比之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唇腭裂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口腔正畸矫治的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唇腭裂 口腔 矫治 正畸 植骨术 牙槽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唇腭裂裂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正确程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32例唇腭裂裂患者,对全部患者均实施正畸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裂隙侧尖牙与相邻切牙之间的夹角改变平均值为36.88°,和第一前磨牙间夹角改变平均值为8.12°;治疗前28例患者尖牙牙根吸收为0级,4例为1级;完成尖牙正轴治疗后,尖牙牙根吸收程度8例为0级,16例为1级,8例为2级。结论通过正畸治疗程序治疗唇腭裂裂患者能够保证尖牙在一次手术中有效且安全的进入裂隙区,能够使植入骨的高度、丰满度得到保证,实现正常龈缘重建。

  • 标签: 唇腭裂 牙槽突裂 正畸治疗 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扩张联合GBR植骨术同期种植的远期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扩张联合GBR植骨术后效果。结果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骨板骨折,手术成功率为96.55%。5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1.8)年,种植体6年累计存留率高达100%。最终种植体边缘骨高度在颈缘下(2.55±0.68)mm,有8例种植体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宽度骨量不足患者,实施扩张联合GBR植骨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优。

  • 标签: 牙槽突扩张 GBR植骨术 骨吸收 存留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提高对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护理配合质量,为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提供护理保障。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至12月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60例患者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行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配合措施,完成60例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手术。其中手术顺利完成、无术后出血、无骨粉脱出58例;术中完成种植体植入45例、共计60颗;术后红肿胀痛1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对施行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做好术前、中、后的护理,积极处理患者不良反应,可保证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从而增加患者的手术依从性。

  • 标签: 液压法 上颌窦内提升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经突进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部位骨的垂直高度1.3~4.0mm。经正中开窗,推升缺部位上颌窦底的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经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术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窦提升术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上颌窦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 简介:摘要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相对于唇腭裂患者裂的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整形外科医生已逐渐关注唇腭裂患者裂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该文对胚胎干细胞、人间充质干细胞、颌面部来源干细胞在唇腭裂患者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干细胞 唇腭裂 牙槽突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o-Oss联合Bio_GidePerio在修复裂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为20例齿槽裂患者应用Bio-OssR天然骨无机材料及Bio-GideRPerio胶原膜修复齿槽裂手术的护理总结。结果因护理措施得当,20例患者采用Bio-GideR修复裂,术后观察,其中19例患者术后伤口均获一期愈合,口鼻瘘得以严密关闭。1例腭侧黏膜未愈合,局部涂擦盐酸米诺环素后伤口愈合良好1。结论Bio-OssR联合Bio-GideRPerio修复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多孔状结构能为新骨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支架,对增强上颌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善嵴的高度和外形起重要作用2。而Bio-GideR骨膜是一种较低的抗原性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胶原膜,在缺损部位具有引导组织再生功能及膜屏障和骨修复的双重作用,Bio-OssR联合Bio-GideRPerio更有利于裂的骨再生及颌骨重建3。

  • 标签: 牙槽突裂 Bio-OssR Bio-GideR Perio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不规则山羊下颌骨块,探讨CT测量裂植骨量的可行性。方法取山羊下颌骨,修整为大小不同不规则的22块骨标本,分别用量筒水实测法以及CT层面描记计算法进行测量,进而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量筒实测的22块山羊下颌骨标本体积范围从0.9cm3到4.1cm3,平均2.58cm3;以CT测量的体积范围从1.1cm3到4.0cm3,平均2.56cm3。两组数据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描记CT扫描图像计算面积,进而计算骨体积的CT测量方法,经实验证明是准确的、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术与牙弓夹板运用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行牙弓夹板治疗的对照组与行的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术的观察组各41例,对比两组治疗结果与牙龈出血指数。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7.6%)高于对照组(78.0%),治疗后同期牙龈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患者行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损伤小,值得推广。

  • 标签: 牙槽突骨折 正畸固定矫正术 牙弓夹板
  • 简介:老年患者常会因牙周病或多发龋齿拔除多个病牙,同时为了义齿修复而需进行骨修整.将二者同时进行,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本文就多个拔除概念的界定以及进行骨修整时,治疗计划的合理安排、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牙槽骨 老年患者 义齿 拔牙术 手术方法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与牙弓夹板治疗对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54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YJ组(n=27)与ZJ组(n=27),YJ组骨折患者进行牙弓夹板治疗与ZJ组骨折患者进行尼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比较YJ组与ZJ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ZJ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优于YJ组患者(p

  • 标签: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 牙弓夹板 牙槽突骨折
  • 简介:【摘要】 目的 : 观察及评价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治疗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 60 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采取双盲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30 例。采用牙弓夹板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牙龈出血指数变化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 治疗前两组牙龈出血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且组间对比 P>0.05 ;而观察组治疗后牙龈出血指数较对照组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 P<0.05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 96.67% ( 29/30 )较对照组 76.67% ( 23/30 )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 P<0.05 。 结论 :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治疗骨折的疗效非常显著, 既 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降低患者牙龈出血指数,因而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牙槽突骨折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 疗效观察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 标签: 唇腭裂 牙槽突裂植骨 纵向评价 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入路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裂植骨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裂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 标签: 腭侧联合入路 牙槽突裂植骨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