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特发性黄斑(iERM)是一种发生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纤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老化显著相关。目前,iERM处理方法的选择比较局限,主要是临床观察或随访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法。iERM患者黄斑区受到不可逆损伤的时间点尚无法准确评估,所以无法预测早期iERM症状轻微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应当在患者发生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时再进行手术治疗。iERM的形成是视网膜表面纤维化的过程,目前关于组织纤维化相关的研究已受到关注,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讨iERM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为iERM形成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iERM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手术疗法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脉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m组和320~380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膜厚度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各期特发性黄斑(IMEM)的病理结构特征,分析黄斑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在台州医院路桥院区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黄斑剥除术治疗的IMEM患者60例(62眼),根据OCT图像4期分期方案分为1期IMEM组、2期IMEM组、3期IMEM组及4期IMEM组。将术中剥除的带内界的IMEM标本HE染色后进行平铺及切片观察,并进一步行SMA、GFAP、S-100、CD34、CD68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Masson染色等特殊染色检查。记录各组组织类型、病理组织学结构特征、主要细胞和纤维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各组组织类型分布及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细胞密度比较。结果:将组织类型分为致密型及稀疏型,4组组织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P=0.006)。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特点发现:从1期到4期组织的细胞聚集度降低,细胞的胞质减少,组织内胶原纤维由致密变得疏松。4组间细胞密度总体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73,P=0.003),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期与4期的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9,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4均阴性表达,GFAP均阳性表达,部分组织表达SMA、S-100、CD68,但各组间SMA、S-100、CD68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弹力纤维染色及Masson染色提示各组的IMEM纤维成分均为胶原纤维,从1期到4期纤维逐渐扩张增厚。结论:IMEM属于非血管性纤维增生组织,其主要细胞成分为胶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各期细胞成分相似,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在疾病发展后期细胞密度下降,整个过程纤维呈逐渐扩张状态。

  • 标签: 黄斑前膜 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和继发性黄斑(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ERM)的形态特征、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频域OCT观察用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OCT确诊为特发性ERM(92例112眼)、继发性ERM(78例96眼)的患者,观察的形态特征、定量测量及其下视网膜厚度、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ER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射光带,主要表现为与视网膜内表面出现局灶及大部分粘连,其次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增厚、黄斑水肿。特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98.32±112.07μm,的平均厚度为52.28±9.65μm;继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6.87±104.17μm,的平均厚度为57.05±10.33μ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视力区间,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两组及同组不同视力区间之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可以客观地显示ERM及黄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并能定量检测ERM、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是ERM可靠的检测手段。

  • 标签: 视网膜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微囊样水肿(MME)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IMEM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54例;年龄(64.8±7.8)岁;均为单眼。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ME定义为位于中心凹旁视网膜内核层小的、边界清晰且垂直的囊样空腔。根据手术前有无MME将患眼分为无MME组、有MME组,分别为35、37只眼。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2.589,P=0.003、0.012)。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黄斑及内界(ILM)剥除。根据手术后随访期内是否存在MME,将无MME组再分为手术前后均无MME组(A1组)、手术前无手术后有MME组(A2组);有MME组再分为手术前有手术后无MME组(B1组)、手术前后均有MME组(B2组)。手术后随访时间(8.8±7.7)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手术前后MME、BCVA及CMT变化行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各组间CMT、BCVA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前后MME形成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无MME组35只眼中,A1组、A2组分别为18 (51.43%,18/35)、17 (48.57%,17/35)只眼;有MME组37只眼中,B1组、B2组分别为6 (16.22%、6/37)、31 (83.78%,31/37)只眼。末次随访时,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10±0.12、0.25±0.17、0.09±0.11、0.30±0.26;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9、4.253、7.869、6.668,P<0.01)。4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0,P<0.01)。组间logMAR BCVA比较,A1组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06);B1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63)。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CMT分别为(371.83±73.24)、(431.24±83.13)、(407.00±28.07)、(425.19±70.97 ) μm;均较手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7、2.465、3.055、6.078,P<0.05)。4组患眼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7,P=0.0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MME与手术前IMEM分期相关(β=1.494,P=0.004);手术后新出现MME与年龄相关(β=0.153 ,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CMT、手术后有无MME显著相关(β= 0.001、0.134,P=0.015、0.019)。结论PPV联合黄斑及ILM剥除治疗IMEM可有效改善患眼视力,降低CMT;手术后MME消退或再生;年龄是手术后新出现MM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

  • 标签: 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水肿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90只眼中,黄斑(MEM)分级为2~ 4级者分别为68 (75.6%,68/90)、18 (20.0%,18/90)、4 (4.4%,4/90)只眼。据此将2级设为A组,3、4级合并设为B组。两组患者年龄(t=0.015)、性别构成比(χ2=0.060 )、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F=2.2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4、0.809、0.141 );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13,P=0.000 )。所有患眼均行25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MEM及内界。观察手术后1、3、6、12个月BCVA、CMT变化以及MEM分级改善情况。手术前后BCVA、EIFL厚度、CMT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手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眼解剖结构的改变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手术后1、3、6、12个月,A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0±0.13、0.38±0.12、0.27±0.12、0.19±0.10,平均CMT分别为(364.82±81.29)、(281.65±72.45)、(228.55±55.34)、(182.84±56.13)μm;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14、0.60±0.13、0.54±0.14、0.52±0.14,平均CMT分别为分别为(455.88±69.60)、(440.18±68.65)、(383.76±65.38)、(371.39±66.60)μm。两组患眼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VA:F=37.913、11.479、24.250、39.013,P=0.000、0.002、0.000、0.000;CMT:F=10.987、39.610、55.789、79.987,P=0.002、0.000、0.000、0.000)。手术后12个月,A组68只眼中,MEM改善至1级57只眼;B组3级18只眼中,MEM改善至1、2级分别为1、3只眼,4级4只眼均无改善。两组患眼MEM分级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不合并EIFL的IMEM患眼具有较好的视力预后和解剖改变的可逆性;EIFL是影响手术后视功能和解剖结构恢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异常中心凹内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患者剥术后对比敏感度及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特发性黄斑手术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和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的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logMAR)0.74±0.28较术前明显提高(t=8.475,P=0.000);术前3 cpd、6 cpd和12 cpd空间频率平均为(1.529±0.645)c/d、(1.403±0.621)c/d和(1.118±0.4467)c/d,术后6个月提高至(1.565±0.314)c/d、(1.435±0.418)c/d和(1.125±0.236)c/d,手术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357, 5.479,5.216;P=0.000,0.000,0.000)。CMT由术前的(542.29±213.26)μm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315.37±126.39)μm(t=6.023,P=0.000)。结论特发性黄斑术后视力改善,对比敏感度提高,CMT下降。

  • 标签: 膜,视网膜前,特发性 敏感度,对比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IMEM)手术后微视野联合OCTA分析视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IMEM 42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剥除手术,术后进行微视野计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并加以分析。随访1个月。结果术后1个月,视力(logMAR,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t=5.056, P<0.001);黄斑中心区厚度(CMT)较术前明显减小(t=7.766,P<0.001)。微视野联合OCTA结果显示:视网膜敏感度阈值、2°注视率及4°注视率均较术前明显增加(t=-7.500,-6.577,-7.759;均P<0.001);由注视点组成的63%二元轮廓椭圆面积和95%二元轮廓椭圆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5.414,8.615;均P<0.001);黄斑中心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围绕黄斑中心凹血管密度值与术前相似(t=-0.089,-1.717,-1.552;P=0.929,0.093,0.128),但面积较术前增加(t=-2.257,P=0.029)。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剥除术后通过微视野联合OCTA评估能有效提高IMEM患者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外膜 黄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敏度 微视野计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选定本院诊治的98例特发性黄斑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不同的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56例行玻璃体手术,后者42例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视力恢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6.43%比对照组78.57%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9.05%(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且安全性高,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玻璃体手术 效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两切口非玻璃体切割微创剥离增殖 治疗 特发性黄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特发性黄斑 病例 22 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 为非玻切组,采用两通道 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术中不进行玻璃体切割,直接行黄斑 剥 除。 第二组 为对照组,行 传统的 三 通道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行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再行黄斑 剥 除。两组均采用 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设备及器械。 两组术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 BCVA) , 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 术后 1 周、 1 、 3 、 6 个月进行上述视功能的评估,从而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功能恢复 及并发症等 情况, 评估改良术式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为 特发性黄斑 的首选术式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 两组间术后 1 、 3 个月 BCVA 无统计学意义。 6 个月 BCVA 有统计学意义,非玻切组优于玻切组。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6 个月治疗后较治疗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两切口非玻璃体切割微创剥离增殖治疗特发性黄斑安全有效,治疗后 6 个月非玻切组较玻切组可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发性黄斑(iERM)是一种在视网膜内表面形成的纤维细胞膜。在iERM早期阶段,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但iERM晚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研究认为,iERM的发生可能与玻璃体后脱离(PVD)、年龄、性别、种族和(或)民族、不良的生活方式、屈光不正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其中,年龄和PVD是iERM最危险的因素。iERM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Müller细胞、透明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多种基因和蛋白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iERM的形成。但关于参与iERM发生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生子因子以及蛋白质等之间的具体交互作用尚不完全明确。未来需要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iERM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大的帮助。

  • 标签: 黄斑 危险因素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玻璃体切割手术(NVS)治疗特发性黄斑(IMEM)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NVS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723)、logMAR BCVA (t=1.703)、CMT (t=-0.956 )、眼压(t=-1.4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0.094、0.343、0.157)。所有患眼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NVS组患眼NVS条件下剥除黄斑;对照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条件下剥除黄斑。手术后1周及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有效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BCVA、CMT变化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CMT、眼压比较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视力改善程度行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NVS组30只眼中,BCVA提高24只眼(80.0%),不变6只眼(20.0%);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0只眼中,BCVA提高25只眼(83.4%),不变4只眼(13.3%),下降1只眼(3.3%);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P=0.792)。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NVS组= 0.002、0.005,P对照组=0.004、<0.001)。NVS组、对照组患眼视力稳定时间分别发生于手术后1、3个月;CMT开始降低时间分别为手术后1周、1个月。NVS组、对照组有效手术时间分别为(4.50±1.41)、(15.50± 2.33)min;两组有效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5)。NVS组手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手术中出现黄斑裂孔1只眼,手术后出现低眼压3只眼。结论NVS和玻璃体切割治疗IMEM具有相似疗效。NVS有效手术时间短,手术后恢复更快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 标签: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非玻璃体切割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的形态特征和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探讨SD-OCT技术在IERM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厚度和脉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4-10月65例特发性黄斑患者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视力均有所提高,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黄斑均消失。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黄斑前膜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视网膜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视网膜的发生不与其他任何眼部疾病相关,其完整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但已有许多理论被提出,如玻璃体后脱离、纤维化机制、神经退行性变、表观遗传修饰等。异常的纤维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沉积和降解三因素失衡,大量ECM沉积,是特发性视网膜发病的重要环节。对特发性视网膜实验模型的研制有助于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48-453)

  • 标签: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内界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特发性黄斑临床疗效进行详细分析。方法 对本院2021年2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80只眼特发性黄斑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参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对患者采用内界剥除术进行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玻璃体腔内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的不同,然后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无论是矫正视力还是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然而,治疗一个月、治疗三个月、治疗半年随访结果显示,B组患者矫正视力均大于A组患者,且时间越长矫正视力差越大,同时B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小于A组患者,同样时间越长厚度差越大,P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联合 玻璃体 曲安奈德 注射治疗 矫正视力 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联合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患者60例作为探析对象,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选择对照组(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剥除术治疗)及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内界剥除术进行治疗),对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以统计学系统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视力水平、黄斑厚度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数据与另一组相比不存在较大差异,组间P值差显示>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剥除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增加内界剥除术对患者未产生较大影响,临床应用建议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求进行科学应用。

  • 标签: 联合手术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并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临床分析。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86眼,时间为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裂孔的发生率,发生的部位以及相关数据,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及患者视网膜的复位率。结果:80例患者进行86眼手术的过程中有7眼出现了12个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为8.14%,周边裂孔的发生率为6.98%;后极部裂孔为1.16%,11个周边孔裂均在巩膜切口周围,主要在手术操作的一侧;大部分裂孔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所有裂孔均全部复位,复位率为100.00%。结论:由此可见,医源性视网膜裂孔作为进行玻璃体手术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在周边出现裂孔的机率最高,考虑与巩膜切口有关。

  • 标签: 玻璃体手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 医源性视网膜裂孔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