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的病毒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9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联合核酸检测 (HCV-RNA),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90例样本联合应用 HCV抗体与 HCV-RNA检测后,检测为阳性 7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RNA抗体筛查阴性标本未检测出阳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血液筛查中采用 HCV抗体筛查联合 HCV-RNA检测能够提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效果,有助于尽早发现输血相关传染病,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血液筛查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联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的病毒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 月 ~2019年 12 月收治的 8 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联合核酸检测 (HCV-RNA),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8 0例样本联合应用 HCV抗体与 HCV-RNA检测后,检测为阳性 7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 8.75 %(7/8 0),单独 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8.75 %(7/8 0),单独 HCV-RNA抗体筛查阴性标本未检测出阳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血液筛查中采用 HCV抗体筛查联合 HCV-RNA检测能够提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效果,有助于尽早发现输血相关传染病,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的病毒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9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联合核酸检测 (HCV-RNA),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90例样本联合应用 HCV抗体与 HCV-RNA检测后,检测为阳性 7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RNA抗体筛查阴性标本未检测出阳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血液筛查中采用 HCV抗体筛查联合 HCV-RNA检测能够提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效果,有助于尽早发现输血相关传染病,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中病毒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以指导儿童时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合理防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样疾病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Ⅰ至Ⅳ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 271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182月龄,其中1 280例(56.4%)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呼吸道病毒。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1%(343/2 271)、12.5%(284/2 271)、8.4%(191/2 271)、7.8%(177/2 271)、5.1%(116/2 271)和6.7%(152/2 271)。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5),检出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高有升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12月龄患儿中的检出率为9.7%(35/361),高于其他年龄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常在冬季和夏季出现2个流行峰,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冬季流行为主,肠道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分别以春夏季和夏季流行为主。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冬季高发,强烈推荐儿童广泛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以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连续监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对于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

  • 标签: 儿童 流行性感冒样疾病 病毒病原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2017至2019年流感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流感样病的流行特征及抗病毒药物使用,为完善流感样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市海淀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及儿科急诊2017至2019年报告的流感样病患者信息和实验室病原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感样病的流行强度、病原构成、抗病毒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年度,不同年龄组,流感样病例上报情况和抗病毒药物使用。结果2017至2018年度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占78.6%,而2018至2019年度该比例下降至52.4%。2017至2018年度25岁以上年龄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占比较其他年龄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4.398、P < 0.001),2018至2019年度60岁以上年龄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占比较低(χ2 = 668.543、P < 0.001),无论是2017至2018年度还是2018至2019年度,12月份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占比均较高(χ2 = 232.397、212.497,P均< 0.001)。流感病毒抗原分型:2017至2018年度以乙型流感为主,而2018至2019年度以甲型流感为主(χ2 = 74.545、187.847,P均< 0.001)。流感样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由2017至2018年度的38.9%上升至2018至2019年度的64.6%;< 4岁及> 60岁两个年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比例偏低,2017至2018年度两组人群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22.2%(937/4 221)和30.1%(575/1 908)(χ2 = 1 210.409、P < 0.001),2018至2019年度,两组人群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40.0%(1 185/2 964)和46.1%(767/1 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50.166、P < 0.001)。结论本院12月份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占比较高,2017至2018年度以乙型流感为主,而2018至2019年度以甲型流感为主。< 4岁的婴幼儿及> 60岁的老年人流感样病例抗病毒治疗占比仍然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监测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60例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病毒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差异,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并与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0.05);观察组60例患者中大三阳检出率为55.0%(33/60),小三阳检出率为40.0%(24/60),与病理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检查在乙肝患者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学检验 乙型肝炎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病毒的定量影响。方法分别收集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2018年如下记录:每年新增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文章数量。然后应用中断时间序列法分析上述记录的变化趋势。结果自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从Sanger法转向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来,各记录每年新增数量分别是使用之前的3.755倍,2.760倍,6.195倍以及3.885倍。各记录长期变化趋势如下: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1639.991条(P<0.001);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83.091篇(P<0.001);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2.509篇(P< 0.001);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基因感染签名文章每年新增30.836篇(P<0.001)。结论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使得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病毒的应用中日益丰富,对临床病毒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项目评价 高通量测序 临床病毒学
  • 作者: 刘清扬 闫素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北京 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053;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首次提出可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氯喹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包括通过pH依赖性抑制病毒穿入、脱壳等复制过程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通过干扰病毒黏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合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以及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自噬作用抑制炎性反应。氯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多为体外试验,目前尚无该药用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结果。氯喹可导致多个系统或器官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眼、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和耳等,而且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对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氯喹 冠状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用单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HIV-1感染者体内基因型耐药动态变化,了解耐药相关突变发生特征。方法对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及其基线冻存血浆样本进行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和共享测序。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pol基因片段单基因组扩增和测序(SGS),分析准种变异和耐药动态变化特征。获得的基因序列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判断基因型耐药及耐药程度解析。结果NA2302-00病例存在传播性耐药突变(TDR,M184//G190A突变型),在治疗5个月后突变位点增多并导致治疗失败。3例未检测到TDR,但是CD4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μl,在治疗4~6个月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均对所服用的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药物存在高度耐受,2例对替诺福韦高度耐受。从4个病例的治疗基线和失败两个采样时间点血浆样本中共获得291条pol基因SGS序列。2个无TDR的病例基线样本SGS序列存在劣势耐药相关突变(2.4%~2.9%),但这些突变在随访样本中未检测到。NA2302-00的27条SGS序列均检测到该TDR突变型。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表现出复杂的准种变异,进化为不同耐药突变型。2个病例的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突变型为1~2个,另2个病例分别有4和13个突变型,>20%优势毒株突变型各2个。4个病例在更换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二线药物后,维持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结论单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感染者体内毒株准种变异和耐药发生特征。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复杂的耐药相关突变模式,尤其需要加强艾滋病期感染者治疗第一年的随访和监测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基因型耐药 单基因组测序 共享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2017-2018年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7-2018年流感疫情标本,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2017—2018年共采集流感疫情标本4 298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14 %。2017年和2018年均呈现双峰流行的特点,其中2017年流行高峰出现在5—8月和10月—次年1月,2018年流行高峰较2017年提前1至2个月,出现在3—6月和10—次年2月。2017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2018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0~19岁年龄组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病原,20~29岁年龄组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幼儿园中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小学和初高中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不同年龄组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结论广州市2017—2018年流感疫情呈双峰流行,高峰期出现在4—7月和10—12月,不同流感型别交替流行,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流感 疫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近年来,体外膜氧合(ECMO)在重度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这些患者的血液动力学非常不稳定。因此,血液动力学监及治疗是ECMO患者管理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善微循环及组织灌注是ECMO支持的目标,也是血液动力学监和治疗的最终目标。ECMO可以增加全身组织流量,改善大循环,但大循环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微循环也得到了改善,并且微循环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ECMO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实时监测、综合判断。维持合适的目标血压,保证稳定充足的血流量是满足组织灌注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积极的监测方法评估微循环,以采取更多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ECMO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血液动力学 微循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症患者有创血流动力学监的临床护理。方法:病例选取时间: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筛选本科室 58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 2组,对比组 29例,研究组 29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循证护理,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显著有效率以一般有效率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重症患者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中进行循证护理,能够良好的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护理效率,对中曾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临床中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重症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2020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提出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及免疫治疗等。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如何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药物以及治疗中需要监测的指标,亟需明确和权威的学术支持。为此,中国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等11个学术团体联合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常见合并症药物治疗与药学监护指引",期望为一线医师、药师和护士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治疗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患者房水中CMV-DNA载量和IL-8水平,初步探讨房水CMV-DNA载量和IL-8水平对Allo-HSCT后CMVR患者治疗后疗效终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lo-HSCT后CMVR患者14例2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在确诊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60 mg/ml更昔洛韦0.05 ml(含更昔洛韦3 mg)治疗。负荷阶段为2次/周,共4次;维持阶段为1次/周。每周于首次更昔洛韦注射的同时抽取前房水,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中CMV-DNA载量和IL-8水平。若房水中CMV-DNA载量转阴(<103拷贝/ml)或IL-8水平<30 pg/ml则终止眼局部治疗,其后每2周随诊1次,至少6个月。每次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前和随访时均行BCVA、眼压、眼底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基线、末次随访时BCVA和眼压比较采用Student t配对检验。结果14例22只眼中,单眼6例6只眼,双眼8例16只眼。CMVR确诊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14± 0.563;平均眼压为(17.2±7.8)mmHg (1 mmHg=0.133 kPa );房水平均CMV-DNA载量为(3.43± 4.96)×105拷贝/ml,平均IL-8水平为(518±541)pg/ml。眼局部治疗终止时,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中位次数为5次。房水中CMV-DNA载量转阴者9只眼,其中IL-8水平同时<30 pg/ml者7只眼;CMV-DNA载量阳性但IL-8水平<30 pg/ml者13只眼。视网膜病灶完全瘢痕化1只眼。治疗终止后6个月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12±0.691;平均眼压为(14.8±5.4)mmHg。与基线时logMAR BCVA、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7、1.517,P=0.916、0.137 )。因系统性Epstein-Barr病毒感染致CMVR复发1只眼;视网膜病灶完全瘢痕化20只眼。22只眼中,因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过低(<30×109个/ml)而发生医源性玻璃体积血4只眼;治疗终止6个月时,积血吸收眼底清晰可见。CMVR确诊时发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2只眼(9% ),结合病史考虑可能为Allo-HSCT后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所致。结论房水CMV-DNA载量和IL-8水平可用于定量监测Allo-HSCT后CMVR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安全有效地确定眼局部治疗终点。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眼房水 病毒学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摘要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在中医治疗中推荐了6个品种的口服中成药,包括藿香正气方(胶囊、丸、水、口服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方(胶囊、颗粒)、疏风解毒方(胶囊、颗粒)、苏合香丸和安宫牛黄丸。其中藿香正气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方和疏风解毒方仅推荐在医学观察期使用,但也有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报道;而苏合香丸和安宫牛黄丸则仅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这6种口服中成药的安全性较好,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中医辨证、禁忌证、配伍禁忌,避免主治证型相似的药物叠加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药学服务 中草药 投药 口服
  • 简介:摘要目的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不完全病毒应答(PVR)比例越来越高,此时调整治疗策略会给部分患者带来临床不良结局的风险。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病毒和血清学指标,预测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ETV治疗48周PVR,指导临床早期调整治疗方案。方法入组患者:2018年1月起开始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诊断的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口服ETV单药治疗。根据48周HBV DNA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其中HBV DNA < 20 IU/ml为完全病毒应答(CVR)组、HBV DNA≥20 IU/ml为PVR组。比较两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病毒及血清学指标,进行ROC曲线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找出预测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ETV治疗48周PVR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截止到2020年7月共计90例患者完成48周治疗,其中CVR 50例(55.56%),PVR 40例(44.44%)。PVR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HBsAg、HBeAg、HBV DNA均明显高于CVR组(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24周HBV DNA定量(AUC = 0.961,P < 0.001;PPV = 97.06%,NPV = 87.50%)和HBeAg定量(AUC = 0.883,P < 0.001;PPV = 90.63%,NPV = 81.03%)的预测价值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24周HBeAg > 1.952 log10 S/CO(OR = 3.177,95% CI:1.261~8.267,P = 0.018)和HBV DNA > 2.205 log10 IU/ml (OR = 43.197,95% CI:6.858~272.069,P < 0.001)是PVR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结论治疗24周HBV DNA联合HBeAg定量可以早期预测ETV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ETV治疗48周PVR;治疗24周HBV DNA和HBeAg均> 2 log10的患者继续治疗至48周均不能获得CVR,建议此时应该调整治疗策略。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恩替卡韦 完全病毒应答 不完全病毒应答
  • 简介:摘要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了8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包括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8个中药注射剂主要适用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其中喜炎平注射液适用于疫毒闭肺证患者,血必净注射液适用于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患者,热毒宁注射液适用于疫毒闭肺证患者,痰热清注射液适用于痰热阻肺证患者,醒脑静注射液适用于热入营血,内陷心包证患者,参附注射液适用于内闭外脱证和阳气暴脱之厥脱证患者,生脉注射液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和内闭外脱证患者,参麦注射液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患者。中药注射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应注意监测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药学服务 中药注射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在重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重症患儿采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动力学监,B组重症患儿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比较两组患儿的危重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监测治疗前的危重诊断评分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采取监测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均得到恢复,同组危重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监测治疗后危重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重症患儿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能够提高患儿危重评分及转归,降低重症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无创、安全、患儿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重症患儿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病毒应答状态对生存率、肝癌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持续可测性,将持续病毒应答的90例患者作为A组,非持续病毒应答的52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以及应用不同药物治疗患者间的1年肝癌累积发生率与无肝移植生存率。结果A组患者1年肝癌累积发生率为1.11%(1/90),低于B组的7.67%(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1年无肝移植生存率为98.89%(89/90),高于B组的92.31%(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药物治疗的1年无肝移植生存率与肝癌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失代偿期乙肝致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可改善疾病预后,不受药物差异的明显影响,持续病毒应答可使患者肝癌患病率降低,提高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失代偿期 肝硬化 肝癌 病毒学应答状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尼罗病毒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提高运行系统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查阅和核对资料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系统评价要求,进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描述和评价。结果共调查现场一线医务人员31人,其中医院医生24人、乡镇卫生院医生7人,应答率100%。17人(54.8%)认为病例定义不易掌握,20人(64.5%)认为目前的工作量大。进行过西尼罗病毒病诊断的医生18人(58.06%),参加过正式培训的一线医生21人(67.7%)。结论现阶段西尼罗病毒监测系统总体运行效果良好,监测病例定义,工作流程,蚊媒调查工作量及样本运送时间等方面可优化。监测工作掌握和培训力度需加强。

  • 标签: 西尼罗病毒病 监测系统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