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储存期的红细胞悬液在过滤前后各项实验指标(包括血象和生化)的差异来评价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分别为7、15、25d的红细胞悬液50U.在无菌条件下,用FTS-RC(血库型)血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收集过滤前后血样,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WBC、RBC、HB,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K+、Na+、Cl-,用酸度计测pH值.结果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白细胞过滤器的白细胞过滤率为99.45%,过滤前后血样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白细胞过滤器有高效的WBC去除率,且对RBC性质影响极少,过滤后的血液可安全有效地使用.

  • 标签: 白细胞 红细胞悬液 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肺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病人5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动脉旁路上安装PallLG-6动脉白细胞过滤器;对照组仅用体外循环常规动脉过滤器.术后观察心律、血流动力学参数、机械辅助通气、动脉血气分析、循环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使用抗生素情况.结果①实验组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较对照组高;②白细胞过滤可显著降低平均术后呼吸指数(respirationindex)和提高机械通气时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③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术后所有观察时点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④两组病人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情况无差异.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改善病人术后的心肺功能,对术后炎症反应并无减轻作用.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心肺保护 炎症反应 体外循环 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技术在降低输血反应发生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204例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10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数学与白细胞过滤技术输血,观察两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4.71%,同乙组的0.098%相比,差异显著;且两组在体温升高值、PT值与APTT值、TT值以及FIB值方面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ALB与TP值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对减少输血者输血反应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输血反应 凝血因子
  • 简介: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回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 标签: 滤白 浓缩血小板 混合血小板 质量要求
  • 简介:研究表明全血中的白细胞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去除白细胞血液;我国现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如过滤法、洗涤法等.本文采用过滤法去除全血中白细胞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去除白细胞 临床应用 输血不良反应 全血 观察 自细胞
  • 简介: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 标签: 血小板采集 方法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中的作用。方法患者于输注机采血小板前1h和输注后24h检查静脉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计数Sq,-F增加指数(CCI),以输注后24hCCI〈4.5×10。/L为PTR;部分发生PTR的患者,于再次输注血小板前,采用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累积剂量与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005);自细胞过滤与未过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结论PTR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输注剂量和次数有关,输注剂量越大,次数越多,发生PTR的机率越高;白细胞过滤可有效预防PTR。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无效 白细胞过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采用过滤法滤除血浆中白细胞后受血者列入研究组,另选同期100例输入为过滤白细胞的血浆受血者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4.5%)低于对照组(26.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过滤法滤除血浆中白细胞后再行输注,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提高受血安全性。

  • 标签: 输血反应 白细胞 过滤 非溶血性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过滤,得出3种不同的血小板过滤器呈现的多样性的效果方法根据血小板回收率特定值制造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并在浓缩血小板过滤之后进行计算,得出血小板回收率值、白细胞清除率数值、红细胞清除率数值等,最后把上述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3种过滤方法的研究所得出结果均有差异,并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12U浓缩血小板所制备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全血及成分质量要求》中对混合型浓缩血小板所要求的计数含量相差无几,红细胞混入量的符合率也达到71.8%,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研究总体符合率是67.2%。可略掉关于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过滤的程序,既采用12U型的浓缩血小板制就可达到预期成效。

  • 标签: 混合浓缩血小板 过滤器 白细胞过滤 血小板回收率
  • 简介:近年来,由于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输血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我中心提供临床输注的血液虽然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测,但是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输血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开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可有效控制经输血途径传播疾病的发生,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 标签: 血液 病毒灭活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成分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于我院搜集的全血中选取80份进行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灭活,探究其血浆成分的变化差异。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血浆成分(总蛋白、纤维蛋白原VIII因子)的比较中,灭活前以及灭活后变化都并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成分并不会有影响,因此可以进行过滤、灭活,给临床治疗提供新鲜血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可应用推广。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血浆主要成分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 标签: 白细胞 免疫 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ml、300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容量控制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WL、T1、T2、F1、F2、F3、WU七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WL、T1、F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PL、PD、MP、DW四种,噪音干扰为PL、PD出现的主要原因,PL、PD出现频率很低。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对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理解,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从而将漏诊、误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临床检验 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