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正中椎弓内固定治疗腰椎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腰椎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正中椎弓,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过程中,经肌间隙治疗显著优于正中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椎弓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60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椎弓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患者,入院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经肌间隙)、B(n=30,经皮)两组,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 B组较A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透视次数均更少,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内固定术经肌间隙、经皮治疗腰椎均有显著疗效,但经皮方式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更高,更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 标签: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经肌间隙入路 经皮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腰椎术中采取正中与椎旁肌间隙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腰椎手术患者68例纳参研样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正中;后者实施椎旁肌间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和功能障碍优劣。结果干预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功能障碍与疼痛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椎旁肌间隙应用在腰椎术中效果优于正中,不仅能增强手术效果,还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 后正中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传统正中治疗腰椎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48例腰椎病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椎旁肌间隙传统正中进行,对比两组椎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对比传统正中,对腰椎患者椎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腰椎患者椎弓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腰椎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椎弓螺钉正中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椎弓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情况、腰背痛状况及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腰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腰椎患者椎弓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旁肌间隙入路 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正中与经椎旁肌治疗腰段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正中28例,经Wiltse18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Wiltse组较传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组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Wiltse组与传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较后正中,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简便、操作简单优势,是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手术方式。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治疗中采取微创经皮或Wiltse椎弓内固定疗效方法对照组病人采取Wiltse术式,观察组行微创经皮治疗。结果观察组病人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手术耗时均对照组更高,而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均较好(P>0.05)。结论采取微创经皮术式可有效缩短腰椎病人术中切口长度,能够缓解病人术后疼痛。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 Wiltse入路
  • 简介:背景:经皮椎弓和经椎旁肌间隙椎弓系统均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治疗,且都符合微创手术理念,但两种手术方式优劣还不明确。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和经椎旁肌间隙椎弓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72例单节段腰椎患者研究对象,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系统41例(椎旁肌组),经皮椎弓螺钉31例(经皮组)。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测量凸Cobb角矫正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复位再丢失高度值,评估术后1周及6个月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椎旁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椎体复位再丢失高度值显著低于经皮组(P〈0.05),而经皮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凸Cobb角矫正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椎旁肌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6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和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经皮椎弓螺钉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相对于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系统需要更长手术时间和更多X线辐射,椎体复位效果和椎体高度维持也稍逊,同时手术操作要求相对更高。

  • 标签: 经皮椎弓根钉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系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疗效方法:将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本院收治88例腰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予以常规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腰椎治疗中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更小,且有助于优化患者康复效果

  • 标签: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治疗方法 研究对象60例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腰椎患者,并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患者均接受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A组正中,B组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并对比治疗。结果 B组较A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更少,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均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可缩短手术用时及减少出血量,亦可以促使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 腰椎骨折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6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 31例)与观察组( 28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清创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 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口愈合率、病灶清除情况。结果 观察组術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病灶完全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内固定术能减少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内固定物与结核病灶创面直接接触,提高伤口愈合率及手术成功率,并能有效清除病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凸畸形矫正,可为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提供新尝试。     [关键词 ]脊柱结核;单纯后路;经皮椎弓;椎间植骨;病灶清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incision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method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1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28 c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ime of both groups was 12 Months.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drainage, postoperative deformity correc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wound healing rate and lesion clear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wound healing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deformity correc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lesion complete cleara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Posterior approach small incision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an reduce surgical trauma, blood loss and drainage volume, reduce the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wound surface of tuberculosis, improve the wound healing rate and surgical success rate, effectively remove the focus,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and kyphosis correc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new attempt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surgery.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中配合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腰椎患者78例,所有患者都进行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优质干预措施,观察其治疗。结果:78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没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对治疗满意度达到了100%。结论:对于行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腰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做好配合工作,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配合措施
  • 简介:摘要随着多层螺旋CT普及,脊柱骨折在横断面平扫基础上,增加了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同时可进行三维重建,全面精准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也全面真实显示椎体解剖特点,真正做到个性化精准定位。PKP(经皮球囊椎体扩张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种较为成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方式,具有有创伤小、见效快、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特点1。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其常规做法由两侧椎弓进针注入适量骨水泥,达到支撑稳固椎体作用2。我院在行PKP(经皮球囊椎体扩张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过程中,结合目前脊柱CT平扫+三维重建,经过对椎体解剖特点研究及实践,寻找出改良椎弓治疗腰段骨折,取得较为满意治疗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老年 骨质疏松性 PKP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tse治疗无神经损伤腰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内固定治疗82例腰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1选择Wiltse作为观察组,41选择正中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程度轻,更有利于脊柱功能恢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内固定术 骨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治疗腰椎临床疗效,探讨腰椎内固定手术最佳显露方式。方法搜集腰椎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方式A组,采用传统方式B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感觉程度VAS评分)、切口并发症方面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显露方式虽具有操作容易、软组织受损轻微、术中出血量少优点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正中传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保留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传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正中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 标签: 腰椎 胸腰筋膜 改良入路 传统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