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黄英 纪元 陈红 周林 曾蒙苏 王明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黄英现在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成都 61173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2,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成都 61173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强化特点,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5,P=0.097);CT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实性区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67.29±12.79) HU比(90.43±9.81)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04);CT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病灶实性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84.71±15.30) HU比(79.57±10.73)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535)。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均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的实性成分强化稍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边缘和内部分隔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稍高于正常胰腺实质或与正常胰腺相近。结论UPC-OGC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胰腺 未分化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引起的一种高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此骨质流失是因骨大于成骨,所以我们需要研究骨细胞的作用,骨细胞是含丰富线粒体的多核巨噬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跟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通过干预骨细胞的分化而高度参与骨稳态,而ROS大部分是由线粒体产生的。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缺乏,ROS水平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发生于线粒体,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介导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活性来调节骨稳态。本文就雌激素、线粒体及其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及功能活性中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

  • 标签: 雌激素类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线粒体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t=5.226,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t=6.744,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t=6.505,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t=4.357,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t=8.944,P<0.001)及Tom-20蛋白(t=6.708,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线粒体 自噬 生长板
  • 简介:摘要发生于颌骨的成骨细胞瘤较少见,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因复发率高、可发生恶性转化以及缺乏特异性检测指标,临床病理诊断较难。本文报道1例成骨细胞瘤的病史、影像学和病理检测特点,并提出成骨细胞瘤进化发育假说,以期丰富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坏死通路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RIP1-RIP3-MLKL)是否参与氟诱导的成骨细胞死亡。方法体外培养人成骨肉瘤细胞株(Saos-2细胞),按如下分组分别处理24、48 h:对照组,氟化钠(NaF)组(5.0、10.0、20.0、40.0 mg/L NaF),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组(50.0 μmol/L Nec-1),NaF + Nec-1组(5.0、10.0、20.0、40.0 mg/L NaF + 50.0 μmol/L Nec-1),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为进一步分析NaF对RIP1-RIP3-MLKL通路的影响,将Saos-2细胞分为对照Ⅱ组和NaFⅡ组(2.5、5.0、10.0、20.0、40.0 mg/L NaF),分别处理24、48 h,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处理24、48 h时细胞增殖率(%:100.00 ± 0.59、104.90 ± 0.44、104.16 ± 0.41、82.45 ± 1.91、64.59 ± 1.83、103.56 ± 0.41、107.18 ± 0.87、105.35 ± 1.28、89.63 ± 1.20、77.51 ± 1.30,100.00 ± 0.33、107.92 ± 0.44、101.78 ± 1.06、75.45 ± 0.39、57.94 ± 1.17、106.74 ± 0.21、111.85 ± 0.21、107.82 ± 0.68、82.34 ± 0.56、70.19 ± 0.9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7.13、2 313.43,P均< 0.05)。除10.0 mg/L NaF + Nec-1组处理24 h时细胞增殖率与10.0 mg/L Na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浓度NaF + Nec-1组处理24、48 h时细胞增殖率较对应浓度NaF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Saos-2细胞增殖率与染氟浓度呈负相关(r24 h = - 0.976,r48 h = - 0.969,P均< 0.001)。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NaF组处理24、48 h时LDH活性均较高(P均< 0.05);且各浓度NaF + Nec-1组处理24、48 h时LDH活性较对应浓度NaF组均显著降低(P均< 0.05)。Saos-2细胞LDH活性与染氟浓度呈正相关(r24 h = 0.985,r48 h = 0.988,P均< 0.001)。与对照Ⅱ组比较,5.0 mg/L NaFⅡ组处理24 h时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及处理48 h时RIP3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10.0、20.0、40.0 mg/L NaFⅡ组处理24、48 h时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均< 0.05)。Saos-2细胞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与染氟浓度呈正相关(r24 h-RIP1 = 0.881,r48 h-RIP1 = 0.952,r24 h-RIP3 = 0.867,r48 h-RIP3 = 0.938,r24 h-MLKL = 0.758,r48 h-MLKL = 0.907,P均< 0.001)。结论氟通过RIP1-RIP3-MLKL通路直接引起成骨细胞程序性坏死,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与染氟浓度密切相关,Nec-1可以部分逆转氟的影响。

  • 标签: 成骨细胞 程序性坏死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间接共培养的方式,分析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2个月龄新西兰兔6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双侧股骨全层软骨组织依次酶解消化获取软骨细胞,联合酶解搅拌消化获取软骨单位。按2×105个/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第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和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增殖率检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3.60±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69)%,t=8.271,P<0.01];第8天实验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5±4.26)%比(42.48±6.06)%,t=7.419,P<0.01]。Ed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46.23±6.17)%明显高于对照组[(32.23±5.40)%,t=3.254,P<0.05]。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76.60±5.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73±6.69)%,t=5.573,P<0.01];第8天实验组增殖率为(64.65±8.44)%明显高于对照组[(44.35±7.97)%,t=7.722,P<0.01]。结论软骨单位延缓了间接共培养后期软骨细的早期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软骨单位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构建的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ZOL)-明胶纳米微球(GNPs)聚多巴胺(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骨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构建多孔钛合金支架,利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不同ZOL浓度(0、1、10、50、100、500 μmol/L)的ZOL-GNPs,两者复合构建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并进行表征分析,并对3种不同状况支架(裸多孔钛合金支架、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在第1、4、7、14、21、28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释放检测。将骨细胞与上述不同ZOL浓度的新型支架相复合,利用实时定量(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电镜扫描显示GNPs成球性好,表面光滑,分散均一,粒径为(243.6±63.4)nm,ZOL-GNPs均匀复合于支架的表面及孔隙内,球形规整无粘连。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种不同状况下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1±0.12)、(1.80±0.23)、(1.81±0.15)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孔钛合金支架在第1天的释药百分比明显较高,在随后的27 d中,药物释放逐渐缓慢增加。低浓度ZOL支架组中,细胞黏附增殖较多;50 μmol/L组中则出现球状细胞;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球状细胞增多,甚至发生凋亡。RT-PCR结果显示Ctsk基因和TRAP基因在随着ZOL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50 μmol/L时表达最高,然后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Ctsk与TRAP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相似。结论构建的一种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局部药物缓释抗OP作用;当ZOL浓度为50 μmol/L时,更有利于抑制骨细胞生成。

  • 标签: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纳米粒子 唑来膦酸 多孔钛合金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风藤提取物(KPSE)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IL-1β处理大鼠软骨细胞建立软骨细胞损伤模型。0.1、1.0、10.0 mg/ml浓度KPSE与10 ng/ml IL-1β处理细胞(分别记为KPSE-L+IL-1β组、KPSE-M+IL-1β组、KPSE-H+IL-1β组)。将anti-miR-con、anti-miR-499a、miR-con、miR-499a mimics转染至软骨细胞并加入10 ng/ml的IL-1β培养(分别记为IL-1β+anti-miR-con组、IL-1β+anti-miR-499a组、IL-1β+miR-con组、IL-1β+miR-499a组)。分别将anti-miR-NC、anti-miR-499a转染至软骨细胞后加入10 mg/ml的KPSE及10 ng/ml的IL-1β培养(分别标记为anti-miR-NC+KPSE-H+IL-1β组、anti-miR-499a+KPSE-H+IL-1β组)。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leaved-Caspase-3)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微小核糖核酸-499a(miR-499a)表达。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KPSE+L+IL-1β组、KPSE+M+IL-1β组、KPSE+H+IL-1β组细胞吸光度值显著高于IL-1β组(0.50±0.05、0.73±0.07、0.79±0.08比0.38±0.03),cleaved-Caspase-3表达(0.71±0.07、0.57±0.05、0.48±0.04比0.83±0.08)、细胞凋亡率[(22.43±2.17)%、(16.38±1.54)%、(9.85±0.91)%比(27.86±2.61)%]、TNF-α[(61.02±6.23)、(40.56±3.57)、(30.15±2.86) pg/ml比(86.37±8.12) pg/ml]、IL-1β[(516.76±41.05)、(362.45±32.87)、(214.59±20.54) pg/ml比(637.15±53.32) pg/ml]和IL-6表达[(531.52±51.68)、(418.36±40.53)、(246.28±21.08) pg/ml比(584.11±55.05) pg/ml]显著低于IL-1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68、70.682、103.211、291.687、402.183、250.447,P<0.05)。KPSE+L+IL-1β组、KPSE+M+IL-1β组、KPSE+H+IL-1β组细胞miR-499a表达显著高于IL-1β组(0.53±0.05、0.78±0.07、0.93±0.09比0.3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619,P<0.05)。IL-1β+miR-499a组细胞吸光度值显著高于IL-1β+miR-con组(0.78±0.06比0.37±0.02),cleaved-Caspase-3表达(0.37±0.03比0.82±0.09)、细胞凋亡率[(11.56±1.04)%比(26.91±2.45)%]、TNF-α[(43.05±4.06) pg/ml比(85.61±8.17) pg/ml]、IL-1β[(317.81±27.54) pg/ml比(637.01±58.68) pg/ml]、IL-6表达[(264.59±24.13) pg/ml比(578.30±51.04) pg/ml]显著低于IL-1β+miR-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1、14.653、20.178、12.297、10.563、17.138,P<0.05)。anti-miR-499a+KPSE+H+IL-1β组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anti-miR-NC+KPSE+H+IL-1β组(0.38±0.04比0.78±0.06),cleaved-Caspase-3表达(0.78±0.07比0.46±0.04)、细胞凋亡率[(19.63±1.52)%比(10.23±1.01)%]、TNF-α[(63.22±6.24) pg/ml比(32.57±3.16) pg/ml]、IL-1β[(456.97±43.81) pg/ml比(204.61±18.26) pg/ml]、IL-6表达[(398.74±34.12) pg/ml比(257.19±22.41) pg/ml]显著高于IL-1β+miR-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3、12.041、17.599、13.431、15.125、25.022,P<0.05)。结论KPSE可降低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R-499a表达有关。

  • 标签: 海风藤提取物 微小RNA 白细胞介素-1β 软骨细胞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波对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去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海藻酸盐封装的软骨细胞微球,用不同强度冲击波(分5组:空白对照组、1 bar组、2 bar组、3 bar组、5 bar组,1 bar=100 kPa)刺激,观察平面与三维、静态与动态培养下软骨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钙黄绿素(Calcein AM)-碘化丙啶(PI)活死细胞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PCR检测软骨相关标志物Ⅰ型胶原(Col-Ⅰ)、Ⅱ型胶原(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组织学染色观测软骨细胞形态与基质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在冲击波刺激下保持圆形形态,存活良好。低能量能够刺激细胞增殖,达到3 bar或以上时,细胞死亡增多,存活率下降。静态组第14天Col-Ⅰ表达明显高于第1天(3.687±0.156,t=14.240,P<0.01),与动态组第14天比较(2.887±0.424,t=3.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和第14天静态组Col-Ⅱ(0.334±0.100和0.140±0.046)与动态组(0.677±0.146和0.363±0.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3.231,P<0.05);静态组Aggrecan在第14天下降明显(0.077±0.050),低于动态组(0.247±0.085,t=2.979,P<0.05)。阿尔新蓝和番红O组织学染色观察到刺激组软骨细胞密集分布和相关糖胺聚糖产物的沉积。结论体外冲击波刺激能够更好地维持体外三维培养软骨细胞的表型,抑制去分化。

  • 标签: 软骨细胞 动态三维培养 体外冲击波 去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过载是否能够诱导成骨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50、100、200 μmol/L枸橼酸亚铁(FAC)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系(MC3T3-E1)进行干预,以模拟铁过载状态;同样将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铁过载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铁过载诱导成骨细胞的坏死率,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检测铁过载诱导成骨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铁过载干预后成骨细胞内坏死性凋亡标志性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以及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LKL)表达水平的变化。为了明确活性氧在铁过载诱导的成骨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胺半胱氨酸(NAC)干预铁过载组的成骨细胞,观察抑制活性氧后,坏死性凋亡相关分子RIPK1、RIPK3及MLKL表达的变化。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能够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和空白对照组(1.77±0.04)比较,FAC 50 μmol/L组(1.38±0.04)、FAC 100 μmol/L组(1.01±0.08)和FAC 200 μmol/L组(0.81±0.08)成骨细胞活性均受到抑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12.22、17.07,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导致成骨细胞坏死率明显增加,和空白对照组[(3.42±0.31)%]比较,FAC 50 μmol/L组[(10.25±4.62)%]、FAC 100 μmol/L组[(15.20±6.66)%]和FAC 200 μmol/L组[(41.5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3.061、16.560,P<0.05)。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导致成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增加,和空白对照组(1.00±0.00)比较,FAC 50 μmol/L组[(4.00±1.19)%]、FAC 100 μmol/L组[(8.10±3.63)%]和FAC 200 μmol/L组[(10.63±2.46)%]成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逐渐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6、3.391、6.781,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和空白对照组(1±0)比较,FAC 50 μmol/L组、FAC 100 μmol/L组以及FAC 200 μmol/L组成骨细胞内坏死性凋亡标志性分子RIPK1表达含量分别为1.26±0.16、1.47±0.32、1.51±0.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3、3.740、5.009,P<0.05);RIPK3表达含量分别为1.29±0.13、1.52±0.22、1.56±0.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0、4.951、6.487,P<0.05)。应用抗氧化剂NAC干预铁过载组的成骨细胞后,FAC 200 μmol/L组、FAC 200 μmol/L+NAC组内成骨细胞活性氧水平分别为8.44±1.13、2.17±0.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1,P<0.05);RIPK1表达含量分别为2.06±0.23、1.39±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1,P<0.05);RIPK3表达含量分别为1.34±0.19、1.05±0.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P<0.05)。结论坏死性凋亡参与了铁过载诱导的成骨细胞损伤。其中具体的分子机制主要是铁过载通过诱导成骨细胞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进而通过激活RIPK1/RIPK3通路,从而导致成骨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

  • 标签: 铁过载 成骨细胞 坏死性凋亡 活性氧
  • 简介:摘要伴有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POGC)是胰腺导管腺癌的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肿瘤成分复杂,其中可见3种细胞类型:肿瘤细胞、单核组织细胞骨样巨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通常不表达或仅灶性表达上皮标志物,而弥漫表达间叶源性标志物波形蛋白,因此常被误诊为肉瘤;后两者表达组织细胞标志物,缺乏上皮分化。现报道2例UCPOGC,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查阅相关文献,重点讨论其组织起源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血管组织及软骨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雄性3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NGF组及对照组,统一制备右胫骨骨折模型,NGF组使用0.2 ml(1 500 U)NGF局部注射,连续注射10 d;对照组使用0.2 ml生理盐水局部注射。骨折7、21、35 d,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行骨折局部X线检查,骨痂组织CD31免疫组织化学、番红绿染色及络氨酸激酶受体A(TrkA)免疫组织化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骨折7、21、35 d,局部X线发现NGF组骨折愈合更快,骨痂面积大于对照组。在骨折7、21 d时,NGF组骨痂中的软骨组织面积高于对照组[骨折7 d:(2 486.09±619.08)、(1 544.13±634.21) μm2,t=3.361,P<0.05;骨折21 d:(3 127.61±665.13)、(1 904.48±813.89) μm2,t=3.680,P<0.05]。NGF组血清中VEGF含量在骨折7 d时高于对照组[(77.89±8.06)、(63.72±8.85) ng/L,t=3.744,P<0.05],21 d时达到峰值[(109.22±7.76)、(101.29±6.05) ng/L,t=2.551,P<0.05],骨折35 d时两组VEGF含量均下降,但NGF组VEGF含量仍高于对照组[(90.88±6.11)、(72.28±4.11) ng/L,t=7.978,P<0.05]。骨折7、21、35 d,NGF组CD31免疫染色表达更强,CD31染色阳性细胞及血管面积表达高于对照组[骨折7 d:77.60±15.61、55.90±20.71,t=2.646,P<0.05;(3 329.20±704.71)、(2 420.04±885.31) μm2,t=2.541,P<0.05;骨折21 d:139.10±29.31、84.30±24.54,t=4.533,P<0.05;(6 848.63±812.78)、(4 257.55±994.58) μm2,t=6.379,P<0.05;骨折35 d:48.50±14.56、30.50±11.41,t=3.076,P<0.05;(2 413.59±753.33)、(1 573.95±650.82) μm2,t=2.667,P<0.05]。NGF组TrkA受体表达高于对照组(骨折7 d:132.00±43.73、102.00±26.93,t=2.294,P<0.05;骨折21 d:147.80±21.88、114.00±11.81,t=2.251,P<0.05;骨折35 d:112.20±40.12、85.80±32.56,t=2.191,P<0.05)。结论NGF能促进骨痂局部血管组织生长,调节软骨细胞代谢及骨化,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络氨酸激酶受体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KBD)之间的关系,寻找KBD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2毒素(0.01 μg/ml)、DON(1.0 μg/ml)诱导正常人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并对各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比较分析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后KBD易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分别有882(上调基因349个、下调基因533个)和2 1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1 124个、下调基因994个);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比较,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包括B细胞易位基因1(BTG1)、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衰老关键蛋白1(FBLN1),相同的KEGG通路包括p53、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均可引起KBD易感基因生长分化因子5(GDF5)表达上调、Ⅸ型胶原A1(COL9A1)表达下调。结论BTG1、RGS5、FABP4、FBLN1、GDF5及COL9A1基因在KB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KBD病因机制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标签: 大骨节病 T-2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软骨细胞 基因
  • 简介:摘要骨细胞是一类多核巨细胞,在人体的骨量动态平衡中起骨吸收的作用,过度的骨吸收常导致骨质疏松症和其他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疾病。Ca2+代谢在破骨细胞的分化、迁移、融合以及发挥骨吸收功能中均具有重要的第二信使的作用。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离子通道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其中包括骨细胞。目前研究发现TRPV离子通道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和钙振荡参与骨细胞的生成和骨吸收功能。通过对TRPV离子通道与Ca2+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参与骨细胞活动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开展以骨细胞活性异常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是胰腺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术前确诊极为困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3例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笔者总结此3例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为更多类似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对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在地塞米松作用下以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Western-blot检测成骨细胞中Cx43的表达、成骨蛋白Runx2、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type,COL-Ⅰ)及增殖相关蛋白PCNA、CDK4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成骨细胞成骨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力。构建慢病毒介导的Cx43基因过表达质粒(Lv-Cx43)并转染成骨细胞,检测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及增殖能力。PD98059预处理过表达Cx43的成骨细胞,检测过表达Cx43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及增殖能力。结果分离的成骨细胞具备成骨分化能力,1×10-6 mol/L地塞米松处理能够降低成骨细胞钙结节的形成;随地塞米松作用的时间增加,成骨细胞中Cx43、Runx2、ALP、COL-Ⅰ蛋白表达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PCNA、CDK4及p-ERK1/2表达均下降;正常组成骨细胞在第0、1、2、3、4天的OD值分别为0.316±0.043、0.891±0.623、1.683±0.154、2.315±0.721、2.891±0.323,在地塞米松处理成骨细胞后分别为0.376±0.021、0.657±0.121、1.124±0.285、1.521±0.272、1.987±0.584,地塞米松处理组成骨细胞OD值在第2、3、4天均小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转染空载慢病毒质粒(Lv-NC)组和Lv-Cx43组中Cx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41±0.086、0.598±0.018、1.000±0.082,Lv-Cx43组中Cx4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P<0.05)。对照组、Lv-NC组和Lv-Cx43组中Cx43蛋白条带与内参GAPDH条带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816±0.737、0.738±0.643、1.145±1.101,与对照组和Lv-NC组比较Lv-Cx43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Lv-Cx43组中Runx2、ALP、COL mRNA的表达及相关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Lv-Cx43组中成骨细胞钙结节的数目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Lv-Cx43+PD98059组中成骨细胞OD值和钙结节的数目低于Lv-Cx43组(P<0.05)。结论在地塞米松作用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明显下降,且细胞中Cx43表达下降;过表达Cx43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其调控机制可能通过ERK1/2通路实现。

  • 标签: 连接蛋白43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骨坏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微小RNA-320(miR-320c)在骨关节炎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探讨miR-320c的临床意义及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3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及同期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miR-320c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严重程度和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最后转染miR-320c模拟物、miR-320c抑制物及对照物至软骨细胞HC-a,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HC-a软骨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miR-320c在骨关节炎组血浆的表达量(3.26±0.55)明显高于结缔组织病组(1.62±0.50)和健康对照组(1.21±0.66)(F=107.66,P<0.001)。(2)miR-320c的表达水平与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30,P<0.001),与疼痛评分尚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320c模拟物组软骨细胞增殖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5256.767,F组间=1947.436,F交互=114.314,均P<0.001),增殖水平明显降低。(4)转染miR-320c模拟物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t=7.85,P<0.01)。结论骨关节炎患者血浆miR-320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膝关节影像学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过表达miR-320c可显著抑制软骨细胞增殖能力,促进凋亡水平。血浆miR-320c可能作为骨关节炎影像学的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 标签: 微小RNA-320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路。方法提取Wistar乳鼠软骨细胞,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IL-1β组,RES+IL-1β组,RES+IL-1β+EX-527[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组,RES+IL-1β+AS[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XO1)抑制剂]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SIRT1、FOXO1和MMP-3 mRNA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Col-Ⅱ)的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软骨细胞SIRT1,p-FOXO1/FOXO1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软骨细胞炎性因子IL-6和TNF-α分泌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软骨细胞相比,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TNF-α[(24.70±2.84),t=19.24,P<0.001]和IL-6的分泌量[(3.35±0.28),t=12.97,P<0.001]明显升高、MMP-3的mRNA表达[(2.46±0.23),t=12.61,P<0.001]明显升高。RES作用于IL-1β诱导软骨细胞后,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细胞TNF-α[(12.60±1.05),t= 10.14,P<0.001]和IL-6[(2.00±0.15),t=9.89,P<0.001]的分泌量明显降低,MMP-3的mRNA表达[(1.30±0.14),t=10.46,P<0.001]明显降低。加入SIRT1抑制剂EX-527或FOXO1抑制剂AS后,RES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P<0.05),对TNF-α和IL-6的分泌量抑制作用明显下降(P<0.001),对MMP-3的mRNA表达抑制作用明显下降(P<0.05)。结论RES通过SIRT1/FOXO1通路可明显改善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炎症反应。

  • 标签: 骨关节炎 叉头转录因子类 白藜芦醇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叉头框转录因子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