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随着现代加工业快速发展起来,对加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为满足应用领域的需求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各种新的技术应先出来,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运而生,使加工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更加符合要求。高速高效磨削加工技术的运用,可以对当前的工业发展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各种新型磨料磨具以及磨削技术在磨削加工中应用,提高了磨削质量,加快了磨削速度,产品的加工进度加快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本论文着重于研究高速高效磨削加工技术。

  • 标签: 高速度 高效率 磨削加工技术
  • 简介:摘 要:随着现代加工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涌现出来,对加工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磨削加工技术,以对当前的工业发展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各种新型磨料磨具以及磨削技术应运而生,在磨削加工中应用,提高了磨削质量。本论文着重于研究磨削加工技术及其未来发展。

  • 标签: 磨削 机械加工技术 未来发展
  • 简介:摘 要 : 本文以某球形阀门零件为例,论述了普通磨床磨削特型面技术的原理、砂轮的修整,以及普通磨床磨削特型面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 标签: 特型面 修整器 成形加工
  • 简介:摘要:采掘设备中所用齿轮为重载齿轮,为了提高齿轮承载力和耐磨性,通常轮齿采取渗碳淬火的热处理方式,再经过成型磨齿加工而成。长期以来,在齿轮加工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磨削裂纹。本文对产生齿轮磨削裂纹的影响因素及措施进行分析。

  • 标签: 齿轮磨削 裂纹 影响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车轴是轨道交通列车的关键部件,在车轴外圆成型磨削加工时,由于车轴种类较多,车轴的外圆尺寸各不相同,需要频繁对砂轮进行修型,浪费砂轮和工时。为了提高了车轴外圆磨削成型砂轮的利用率,通过研究分析多种车轴外圆的结构尺寸,设计了两种统型砂轮尺寸,可实现采购来的砂轮就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避免了在换产时反复修整砂轮。

  • 标签: 轨道交通 车轴 外圆磨削 砂轮统型
  • 简介:摘 要:车轴磨削是车轴加工的最终工序,车轴的各磨削面需要与车轮、轴承、大齿轮进行组装精密配合,几何尺寸及形状误差的测量精度,直接决定了轴承与车轮的选配及压装质量。受磨削热、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车轴加工后尺寸会进行一定变化,如何保障车轴各部位成型尺寸是车轴质量控制难点。本文就铁路客车车轴磨削加工后尺寸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和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工程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工程陶瓷具有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损、热膨胀系数低以及绝缘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和航空等领域。由于陶瓷材料具有硬脆特性,磨削加工是其主要的加工方式。在陶瓷磨削加工过程中,涉及到力学、热学、材料学以及化学等多学科问题,在多场强作用下的磨削机理有待进一步揭示。与其他加工方式不同的是,在磨削过程中去除单位体积材料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以热的形式进行转化,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形成新的表面,这会导致磨削区产生较高的磨削温度,而表面温度过高又会对陶瓷表面质量、加工精度、加工效率以及砂轮磨损产生很大影响。此外,陶瓷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差,高温时会在磨削表面形成烧伤与热裂纹,极大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就氮化硅陶瓷磨削温度与表面裂纹扩展展开探讨。

  • 标签: 工程陶瓷 磨削温度 表面/亚表面 裂纹扩展 改善机制
  • 简介:摘要:为了满足油泵组件的装配要求,某滑动轴承组件外圆圆柱度要求在0.01以内。若外圆圆柱度不合格则无余量返修,需要重配轴承组件,如此严重影响了零件生产进度和交付节点。通过跟踪零组件的实际加工流程,工艺方法的分析,本论文从磨削定位方式、找正方式、磨削参数选择、磨削工装的改进等方面解决了薄壁滑动轴承组件外圆圆柱度合格率低的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顺利交付,提高了加工效率。

  • 标签: 定位方式 找正方式 工装 磨削参数
  • 简介:摘要:当前,中国航天和国防领域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发动机各部件的加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性能。然而,航空发动机所使用的材料很难加工。由于高强度、高硬度和低导热系数,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产生较大的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导致加工过程完成后的表面完整性难以保证。其中,磨削是难加工材料及其零件的重要加工方法,具有表面粗糙度低、加工精度高的优点,特别是现代磨削技术(如高速磨削、超高速磨削等),加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粗切削细磨加工方式。

  • 标签: 磨削 表面完整性 金属材料
  • 简介:摘要:在详细观察出氧化铝陶瓷进行磨削工艺后,材料表面的尾部外观形态。本文首先详细探索氧化铝陶瓷概论以及磨削工艺实验流程,并且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总结出氧化铝陶瓷磨削工艺实验结果。

  • 标签: 树脂金刚石砂轮 氧化铝陶瓷 磨削工艺 磨削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凝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痂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8月,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磨削痂术后进行相应治疗的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7例、女17例)和单纯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5例、女19例),其年龄分别为(31±16)、(35±17)岁。每3~5天换药1次,对于创面超过21 d未愈合者或未超过21 d但创面位于关节部位后期可能影响功能活动者,取自体躯干或大腿刃厚或中厚皮片行植皮术。术后持续动态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直至创面愈合;术后前4次换药时评估敷料粘连程度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计算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计算入院时及术后3、6、15 d换药时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记录换药次数,计算手术植皮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增生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术后观察期间,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较容易去除、疼痛轻微,创面湿润且分泌物较少,创面愈合较快;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去除时粘连较明显、疼痛感较强、有渗血,创面分泌物多于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创面愈合较慢。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比较,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术后前4次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与疼痛NRS评分均明显降低(χ2=52.625,Z=-10.854,P<0.01);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t=10.347、41.150、167.627,P<0.01);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在入院时及术后3 d换药时无明显变化(P>0.05),于术后6、15 d换药时明显降低(χ2=15.616、15.226,P<0.01);换药次数明显减少(t=-11.986,P<0.01);手术植皮率明显降低(χ2=35.850,P<0.01)。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7.6±2.8)d,明显短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的(27.1±3.0)d(t=-21.288,P<0.01)。随访6个月,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瘢痕增生的VS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Z=-11.287,P<0.01)。结论与单纯使用凡士林油纱比较,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痂术后应用涂覆水凝胶敷料的凡士林油纱覆盖保湿作用明显,可明显减轻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和患者疼痛,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创面感染率和手术植皮率,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有效减轻瘢痕增生。

  • 标签: 烧伤 水凝胶 伤口愈合 敷料 磨削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