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表现为运动偏瘫(PMH)的桥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互关系.重新认识桥脑卒中.方法对26例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关作一分析.结果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易与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区卒中相混淆,应及时做MRI确定诊断.结论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具有病灶小、病状轻、预后好的临床特点,MRI对诊断桥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纯运动性偏瘫 桥脑卒中 桥脑出血 预后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空中目标运动模型的方位定位方法,并使用多种模拟场景对该方法及传统目标定位方法进行了验证与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探测站稀疏和探测数据上报时序不一致情况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

  • 标签: 无源定位 纯方位定位 光电探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制运动疗法(CIMI)对小儿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28例符合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强制组和对照组,强制组限制健侧手的使用,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两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Fugl-Meyer评分显示,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IMI能加强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小儿偏瘫 上肢康复
  • 简介:炎炎夏日.正是乐水之人与海洋亲近的大好时机。然而烈日当头,炙热的天气、刺眼的骄阳叫人望而却步。在海上驰骋.如何保护你的皮肤?

  • 标签: 海上运动 防晒品牌 产品质量 护肤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功能电刺激治疗与智能运动疗法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所选患者均出现偏瘫症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结合组,分别接受功能电刺激治疗以及此基础上的智能运动结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结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标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智能运动以及功能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较好,此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智能运动 偏瘫 运动功能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参照组(神经发育疗法+主动功能运动)与实验组(神经发育疗法+强制运动疗法)。观察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的72.00%,P<0.05。结论:强制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恢复,使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下肢运动能力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强制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运用随机数表法将 3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强制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评估表( FMA)、改良 Barthel 指数( MBI)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FMA、MBI 得分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改良强制运动疗法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偏瘫患者在进行康复的过程中应选择强制运动疗法,有助于患者的恢复,良肢摆放在临床护理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可行和重要

  • 标签: 偏瘫 良肢摆放 目的 方法
  • 简介:康医生:我有一个儿子,患有偏瘫型脑瘫,想了解一下是否可以通过运动等方法改善小孩的症状。

  • 标签: 脑瘫 偏瘫 运动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我院的偏瘫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运动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组行常规康复+运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训练后,运动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可增强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康复训练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强制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患肢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儿开展强制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 标签: 诱导运动疗法 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强制运动疗法的促康复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强制运动疗法。结果:康复总有效率,观察组vs对照组:94.59% vs 83.7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强制运动疗法可有效提升康复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自理能力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比分析强制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2020年6月-2022年6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常规康复组FMA评分(48.7±10.5)分、SF-36评分(54.04±8.19)分,强制运动组FMA评分(74.09±9.44)分、SF-36评分(71.28±10.37)分,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比分析强制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2020年6月-2022年6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常规康复组FMA评分(48.7±10.5)分、SF-36评分(54.04±8.19)分,强制运动组FMA评分(74.09±9.44)分、SF-36评分(71.28±10.37)分,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痉挛型偏瘫患儿(共200例,病例选取时间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训练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悬吊弱链测试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结果:对比两组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高。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有效性。
  • 简介:水下高速运动目标运动分析有其特殊,其一即为本舰不允许进行机动,故单阵方位目标运动分析不适于分析水下高速运动目标,本文基于双阵方位测量值分析其运动状态。方位目标运动分析是典型的非线性估计问题,文中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双阵方位目标运动分析,从而解算出目标运动要素,同时还对该方法和交叉定位法性能进行了比较。

  • 标签: 目标运动分析 纯方位 扩展卡尔曼滤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两种不同的运动训练及脑梗后偏瘫康复干预,对比在此类患者中应用节律运动训练后的效果情况,并对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本院所有所收治的脑梗塞后合并偏瘫的患者共计90例作为研究群体,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保证每组组内人数完全相等的同时,除了干预方法存在差异之外都不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在干预方法方面,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则采取节律运动训练,持续半年干预之后对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最终结果对比与分析时可以明显看出,所有受试者干预前的上下肢功能、SF-36评分没有较大的不同之处(P>0.05),而开展干预之后,所有评分观察组都相对更好一些(P<0.05),证明干预方法相对更好,对于患者所带来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相对更佳一些。结论为此类患者开展节律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现有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避免偏瘫继续加剧而造成局部肢体功能不可逆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进一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逐步恢复。

  • 标签: 节律性运动训练 脑梗塞 偏瘫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加 SET,治疗时间持续 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使用简易下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 FMA、MBI、BB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通过8周治疗后,两组结果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悬吊训练 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