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sham组):不施加缺血及再灌注处理;②缺血再灌注1组(I/R1组):给予缺血30min,再灌注24h;③缺血再灌注2组(I/R2组):给予缺血30min,再灌注48h;④缺血后处理1组(Post1组):给予缺血30min,缺血后处理后再灌注24h:⑤缺血后处理2组(Post2组):给予缺血30rain,缺血后处理后再灌注48h。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实现脑缺血,撤夹实现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给予双侧颈总动脉松夹15s/夹闭15S,如此3次,实现缺血后处理。实验结束制作脑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石蜡切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1组相比,Post1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与I/R2组相比,Post2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sham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1组比较,Post1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与I/R2组比较,Post2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细胞凋亡 缺血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验证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60min组(B组),缺血60min+后处理组(C组)。用双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可复性阻断小鼠双侧股动脉作为干预措施。实验小鼠再灌注24h后取脑,记数海马CA1区的存活细胞数、变性细胞率。结果海马CA1区细胞存活数,A组>C组>B组(P<0.01);细胞变性率,B组、C组都大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平台。

  • 标签: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海马CA1区
  • 简介:PKC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成分,生理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坏死及基因表达,调节神经兴奋性,突触塑形。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参与心肌预处理后处理过程的多种因素中,PKC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多种因素的一条共同的通路,本文就PKC及亚型在心肌预处理后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蛋白激酶C 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9~12周龄,体重25~29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后处理+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IPO+3-MA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于恢复灌注前3 min给予3个循环灌注30 s,缺血30 s的处理。于再灌注2 h时采集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计算肠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IR组和IPO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和I-FABP的浓度及肠组织含水量升高,肠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与IIR组比较,IPO组Chiu评分降低,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降低,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与IPO组比较,IPO+3-MA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P<0.05)。结论自噬参与了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 标签: 自噬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灭菌后的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物品,从灭菌器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感染。方法通过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十项规定的处理模式,对灭菌后物品进行一系列处理,并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无菌后物品在有效期内无细菌检出。结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工作管理化、制度化,是提高工作质量,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再度感染 追溯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鸢尾素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鸢尾素组(Ir组),每组12只。IR组和Ir组大鼠采用夹闭左、中叶肝蒂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6 h);Ir组于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鸢尾素10 μg/kg;S组仅游离肝脏周围血管及韧带。再灌注6 h后下腔静脉采血并留取肝脏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的表达水平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含量。采用SPSS软件对3组大鼠肝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较重;S组、I/R组和Ir组的ALT含量分别为(75.24±2.65)、(705.33±4.02)、(385.46±3.58) U/L;AST含量分别为(122.33±6.76)、(1 357.54±5.23)、(738.26±3.98) U/L;IL-6含量分别为(104±16)、(586±86)、(275±35) ng/L;TNF-α含量分别为(92±10)、(1 165±102)、(511±73) ng/L;IL-1β含量分别为(98±12)、(610±79)、(312±41) ng/L;MDA含量分别为(174±38)、(1 900±460)、(1 055±266) ng/L;SOD含量分别为(124±10)、(46±8)、(70±10) ng/L;GPX含量分别为(106±12)、(42±5)、(62±11) ng/L;Caspase-3含量分别为(0.22±0.06)、(0.86±0.14)、(0.57±0.11) ng/L;p-JAK2含量分别为0.44±0.05、0.91±0.07、0.62±0.11;p-STAT3含量分别为0.35±0.04、0.86±0.08、0.57±0.07。I/R组及Ir组大鼠血清ALT、AST、IL-6、TNF-α、IL-1β及肝组织MDA、Caspase-3升高(t=445.551、219.362、21.700、7.700、36.182、14.132、24.191、10.111、13.753、7.023、14.456、6.55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D和GPX含量降低(t=20.374、14.104、15.945、10.9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K2和STAT3磷酸化上调(t=14.289、5.479、19.054、8.2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R组比较,Ir组大鼠肝脏损伤减轻,ALT、AST、IL-6、IL-1β、TNF-α下降(t=226.183、14.000、14.081、22.0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MDA和Caspase-3浓度降低(t=6.730、7.9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D和GPX浓度升高(t=6.274、4.98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K2和STAT3磷酸化下调(t=8.819、10.83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鸢尾素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鸢尾素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Janus激酶2 信号转录与转录激活因子3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试验目的旨在在SD大鼠肾下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研究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对肾下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第一组为空白组(Sham),第二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阻断肾下腹主动脉2h,再灌注3h,第三组为七氟醚预处理组(I/R+Pre),阻断肾下腹主动脉之前吸入2%的七氟醚30min,第四组为七氟醚后处理组(I/R+Post),再灌注期间吸入2%的七氟醚。所有试验SD大鼠均用2%戊巴比妥钠麻醉,固定在加热毯上以保持体温恒定。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心腔内血清LDH的含量;心脏组织中SOD的活性、MDA的含量;光镜下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SOD活性I/R+Pre组和I/R+Post组与Sham组或I/R组相比明显升高,I/R+Post组与I/R+Pre组相比明显升高;MDA含量I/R+Pre组和I/R+Post组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I/R+Post组与I/R+Pre组相比明显降低,I/R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LDH含量I/R组、I/R+Pre组、I/R+Post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但I/R+Pre组、I/R+Post组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I/R+Post组与I/R+Pre组相比明显降低。光镜下观察,Sham组形态基本正常,I/R组损伤最重,I/R+Post组较I/R+Pre组减轻。结论大鼠肾下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肾下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致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后处理比预处理保护效应相对来说更好。可能涉及的机制抑制脂质过氧反应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维持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 标签: 七氟醚 预处理 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 心肌损伤
  • 简介:目的缺血后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效果尚缺乏大组病例报道。该研究观察了缺血后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05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处理组,常规组行常规手术,处理组给予缺血后处理,即间断夹闭升主动脉3次。术后以两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输血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以及乳酸代谢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处理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7±21)hVS(54±26)h],输血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计分明显减少[(308±230)mLvs(526±515)mL和(5.9±5.0)vs(10.3±7.7)],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好,乳酸蓄积明显减少。结论缺血后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儿有心肺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法洛四联症 心脏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在大鼠肝脏缺血后处理中的表达与作用。方法:采用大鼠70%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后处理+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1组(Nec-1组)。取下腔静脉血检测ALT和AST的水平;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Suzuki’s评分;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RIP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IPO组肝组织病理学表现明显改善,Suzuki’s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Sham组相比,IR组、IPO组及Nec-1组TNF-α和RIP3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相比,IPO组RIP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IPO组相比,Nec-1组RI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缺血后处理中有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的参与,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RIP3的表达从而减少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肝脏损伤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 简介: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

  • 标签: 信号影响 再灌注 后处理脑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能否诱导大鼠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0)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制备脊髓缺血模型,SO组仅行置管,IR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行再灌注,TP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0.5mg/kg。再灌注后7、14天采用Tarlov评分法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SO组大鼠各时间点后肢Tarlov评分均为5分,形态学检测显示脊髓组织结构正常;IR组大鼠Tarlov评分明显降低,脊髓组织呈现出坏死、水肿、空腔形成等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TP组大鼠Tarlov评分结果显著优于IR组,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较IR组为轻。结论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初步证实他克莫司后处理能诱导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

  • 标签: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他克莫司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后处理给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带来的保护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别为进行缺血后处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单纯再灌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心功能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为其心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脏保护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常规治疗)和实验组(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每组32例。对比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差别评分差别并不明显(P>0.05);实验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帮助患者降低疾病对其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逐渐恢复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 脑梗死恢复期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国六及非道路国四阶段法规的升级,对排放污染物进行了极大的限制,但也存在发动机后产品灰分的可能性,特别在恶劣工况下工作,会极大的产品灰分堵塞后处理的现象,导致后处理性能的验证下降,也使燃油经济性大打折扣。对灰分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解决此类的后处理失效。

  • 标签: 国六 灰分 堵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中动脉闭塞的对比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在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50 例急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纯血管内再通治疗,观察组进行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脑梗死体积以及手术前后的 NIHSS 评分之间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 92% ,高于对照组的 64% , P<0.05 。观察组术前、发病 24 小时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1.7±0.7 、 3.5±1.2 ,均要低于对照组,发病后的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手术前后的 NIHSS 评分分别为 13.7±7.2 、 2.5±1.5 ,手术后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P<0.05 。 结论: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血管内再通 缺血后处理 急性脑中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七氟醚是一种卤族吸入麻醉药,其麻醉诱导迅速、对循环系统干扰小、刺激性小、唤醒时间可预测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特别是小儿麻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脏手术。有大量研究表明七氟醚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文章就七氟醚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七氟醚后处理 麻醉 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