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苯、三氯化磷、乙醇为主要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苯基亚酯。第一步反应:苯和三氯化磷在三氯化铝催化剂作用下生成苯基氯化,(C6H6):n(PCl3):n(AlCl3)=1:3:1.33,回流12h,三氯氧磷为处理剂,产率88.6%。第步反应:苯基氯化在N,N-甲基苯胺存在下与乙醇作用生成目的物,n(phPCl2):n(C2H5OH):n[phN(CH3)2]=1:2.5:2.2,反应温度20.30℃,产率80.4%。

  • 标签: 苯基亚膦酸二乙酯 合成 生产工艺 有机磷化合物 光敏引发剂
  • 简介:在OPCW第18次水平考试土样中检测到一未知化合物,经多种分析技术测定,判断可能是甲基三硫代酯.对合成甲基三硫代酯的反应液进行了气相色谱一质谱测定,并对此反应液中的部分产物进行了质谱解析.

  • 标签: 甲基三硫代膦酸二乙酯 OPCW水平考试 GC-MS 分析检测
  • 简介:目的:改进工艺,简化步骤,合成药用原料亚甲基磷酸(MDP)。方法:以三氧基为起始原料和溴甲烷经取代、缩合、水解得到目的产物。结果: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等确证,总收率44.0%。结论:改进的合成工艺简便,成本较低,实用可行。

  • 标签: MDP 合成 工艺改进
  • 简介:1例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给予帕米磷酸钠6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于4—5h静脉泵入,1~3个月给药1次,17个月内共给药10次,之后因头颅转移行头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前2d开始服用泼尼松10mg,3次/d,连用37d。放射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接受帕米钠治疗,剂量和给药途径同前,1年内共给药5次。在这1年间患者经常出现牙龈肿痛、溢脓,口腔科诊断为下颌骨坏死。考虑下颌骨坏死可能与帕米钠有关,或与双酸盐和放射治疗两者有关。

  • 标签: 帕米膦酸二钠 放疗 下颌骨坏死
  • 简介:1例75岁男性患者,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静脉滴注帕米钠6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4d后出现左上臂肌肉疼痛,逐渐发展至右上臂、胸部肌肉疼痛,同时两手手指发僵。考虑帕米钠致肌肉疼痛,遂给予口服萘汀美酮每次0.5g,每日2次,持续10d,肌肉疼痛症状缓解并逐渐消失。

  • 标签: 帕米膦酸二钠 肌肉疼痛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唑来与帕米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唑来组29例,帕米钠组25例。给药方法:唑来4mg+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15min;帕米钠6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4h;均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情况:唑来组完全缓解(CR)15例(51.7%),部分缓解(PR)9例(31.0%),临床获益[CR+PR+轻度缓解(MR)]93.0%;帕米钠组CR11例(44.0%),PR7例(28.0%),临床获益8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结论唑来与帕米钠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两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使用更为方便。

  • 标签: 乳腺癌 骨转移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伊班酸钠和帕米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伊班酸钠组和帕米钠组各31例,伊斑酸钠组给予伊班酸钠治疗,帕米钠组给予帕米钠治疗,2组均用药2~6个周期。观察2组用药后止痛效果、骨修复、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第14天时伊班酸钠组临床获益率为87.1%高于帕米钠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6d伊班酸钠组临床获益率为90.3%,帕米钠组为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乏力,严重程度与骨质损害呈相关。结论伊班酸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略优于帕米钠,两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伊班磷酸钠 帕米膦酸二钠 骨转移癌 疗效
  • 简介:提出了合成氧甲的新工艺,产品纯度达99.0%以上。同时找到了脚料处理的新途径,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 标签: 乙氧甲叉 合成 催化剂 环境污染
  • 简介: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甘蓝中三铝残留的方法。通过测定甘蓝样品中乙基磷酸和亚磷酸的含量,对三铝进行定量。采用电喷雾负离子(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定性分析,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三铝在不同配比的腈-水溶液中均可解离为乙基磷酸和亚磷酸,且者的质量比均为40:60;三铝的检出限(LOD)为1.3μg/kg;在10-500μg/L范围内,乙基磷酸和亚磷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0.01、0.1和0.5mg/kg3个添加水平下,甘蓝中三铝的平均回收率在82%-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6.7%-9.2%(n=5)之间。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及准确度高,可满足甘蓝中三铝残留的检测要求。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甘蓝 三乙膦酸铝 乙基磷酸 亚磷酸 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卡钠在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接诊收治的4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因卡钠静脉滴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患者在疼痛缓解上,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达到83.33%;在活动能力上,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83%。患者止痛起效平均时间为2.32±1.2小时,止痛维持平均时间为25.32±2.32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因卡钠作用迅速,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对于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因卡膦酸二钠 肺癌骨转移 疼痛 分析
  • 简介:摘要双酸盐治疗骨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骨相关事件、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唑来长期应用的耐受性目前尚不明确,同时存在肾毒性、颌骨坏死、电解质紊乱、心房颤动等不良反应。正确的认识这些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的防治、扩大唑来使用的适应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唑来磷酸 骨转移 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和伊班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特征。方法诱导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依据双酸盐种类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α-MEM培养基常规孵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唑来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1×10-4mol/L唑来;伊班组加入相同梯度浓度伊班。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比较细胞形成及黏附性;应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迁移性;采用骨基质培养检验细胞骨吸收性,并定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118.5±12.7)个]比较,1×10-6mol/L唑来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至(26.6±5.2)个,为其阈浓度;抑制效果优于同浓度伊班[(99.2±10.9)个,F=5.531,P<0.05]。而伊班到达1×10-5mol/L阈浓度才发挥有效抑制作用[(27.3±6.1)个]。与对照组附壁生长及跨膜细胞数[(131.7±15.3)、(111.6±13.5)个]比较,1×10-6mol/L唑来[(72.8±12.8)、(35.8±6.8)个]比同浓度伊班[(128.6±13.6)、(98.6±9.6)个]更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黏附与迁移性(F=2.638、3.976,P<0.05)。与对照组骨吸收陷窝数[(28.1±7.2)个]比较,1×10-6mol/L唑来[(5.8±2.6)个]比同浓度伊班[(26.9±6.6)个]抑制细胞骨吸收性更显著(F=3.215,P<0.05)。结论1×10-6mol/L唑来即发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而伊班阈浓度为1×10-5mol/L。

  • 标签: 破骨细胞 分化 唑来膦酸 伊班膦酸
  • 简介:摘要  甲基丙烯甲氨基酯(DMAEMA) 是重要的特种甲基丙烯酯之一,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多功能单体。本文主要介绍甲基丙烯甲氨基酯(DMAEMA)的合成方法,根据甲基丙烯甲氨基酯含有活泼的双键和碱性叔胺基的反应性单体,具有活泼的强碱性的叔胺基等理化特性,介绍了甲基丙烯甲氨基酯(DMAEMA)在土建、水处理、香料品、洗涤剂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合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帕米脾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效果。方法:自1996年3月~11月,应用国产帕米肼钠治疗了2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结果:全组23例患者共用药治疗29疗程,止痛有效率高达72.4%,活动能力改善率68.9%毒副反应少见。结论:国产帕米钠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治疗 帕米膦酸二钠 骨转移癌疼痛 国产 患者 临床观察
  • 简介:在目前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使用的萃取剂当中,含磷的萃取剂无论在品种方面还是吨位数量方面都占到50%以上。而在含磷萃取剂中,使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的品种则是前文中^[1]中,所述的P204-磷酸异辛酸和本文介绍的P5-7异辛基单异辛基酯,这两个有机磷萃取剂,可以说是现代工业萃取剂产品中最引入注目的两颗星。

  • 标签: 异辛基膦酸单异辛基酯 性质 有机磷萃取剂
  • 简介:用氢氧化钠水解白皮粉得到水解胶原,再用醛和丙烯对水解胶原进行接枝改性,然后用乙醇和丙酮对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制得铬鞣助剂。讨论了合成时醛的最佳用量,并将制得的高吸收助鞣剂应用于山羊皮铬鞣实验,测定收缩温度并用ICP分析废液中的铬含量来调整应用工艺以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实验得出:合成助鞣剂时醛的最佳用量为8%,制得的助鞣剂接枝率为23.50%。在工艺应用实验中,通过鞣制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助鞣剂最佳用量为4%,此时废液中铬含量与不加助鞣剂相比减少了18.2%,同时收缩温度提高了7.2℃。

  • 标签: 助鞣剂 铬鞣 丙烯酸 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