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梓和楸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代二者指同一种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不同的树。文章通过考察古代典籍发现,在得名上梓源于“子”,楸得名于“秋”,古人以是否有子来区分梓和楸;在栽培方法上梓树采用播种育苗,楸树采用插根育苗;在用途上两树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在文化意蕴上二者各有特色。由此文章认为古代梓树和楸树是两种不同的树。

  • 标签: 梓树 楸树 考辨
  • 简介:《纂记》是由唐人李玫所撰的传奇小说集,《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原书已亡佚,但在《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等书中收有其佚文。通过历代书志、笔记记载及各种类书、丛书所收佚文,对《纂记》的版本情况进行考察,推断《太平广记》所收《纂记》的故事最接近原书原貌,《绀珠集》、《类说》本所载只是原书的删节本,而《说郛》所载则是在《绀珠集》、《类说》本模式上仿作的伪书。

  • 标签: 《纂异记》 李玫 版本
  • 简介:<正>《宋史》卷373《洪皓传》记载:洪皓“…至南雄卅卒,年六十八,死后一日,桧(指秦桧)亦死,帝闻皓卒,嗟惜之,复敏文阁直学士,赠四官……”这里说秦桧死於洪皓后一日。但在《洪皓传》后所附

  • 标签: 洪皓 宋史 秦桧 南雄 系年 学士
  • 简介:<正>在中国画史上被称誉为黄山画派开创大师的僧渐江,其卒年有两种说法:(一)一九五六年三月中央美术学院郭味蕖编(《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引《歙县志》云:公元一六一○,庚戌,万历三十八年,释弘仁(渐江)生;公元一六六三,癸卯,康熙二年,释弘仁(渐江)卒。后来有关渐江生平介绍的文章,均沿此说。(二)一九八四年五月,为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书画界曾在安徽黄山举行黄山画派学术讨论会。按惯例推算,则渐江卒于公元一六六四年,即康熙三年(岁次甲辰)了。以上两种说法都不确切。

  • 标签: 渐江 黄山画派 卒年 学术讨论会 康熙 中国古典艺术
  • 简介: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其中,梁玉绳的《人表》内容最多,比重最大。《人表》是对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考订之作,学术价值很高,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中华书局版的点校是名家手笔,十分精良。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该书的标点仍有一些疏漏之处。

  • 标签: 中华书局 人表考 标点 考异
  • 简介:<正>司马光费了十九年的时间,编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前后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用三百多万字,写成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文字简练,记事周详,经历九百年的流传,堪称不朽之作。和司马光合作编修《资治通鉴》的,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刘攽专职两汉,刘恕专职魏晋南北朝,范祖禹专职唐五代。五代除了范祖禹之外,刘恕尚著有《十国纪年》,可

  • 标签: 考异 十三年 范祖禹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魏晋南北朝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党”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的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本文对清代胡克家主持重刊的宋本《昭明文选》的校勘记《文选》,作了叙述和总结,目的是在于强调它在“文选学”历史上的地位。文章认为胡克家《文选》对版本流传过程中造成的《文选》异文,及李善与五臣注的相淆乱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使我们得以窥李善注的原貌。文章还认为《文选》注意了因、内证、训释的方法去进行校勘,在方法上师法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朱熹的《昌黎先生集》。文章还举了其中诗歌部分的实例,来举证《文选》的基本校勘方法。总之,认为《文选》在“文选学”史上有它一定的历史地位。

  • 标签: 胡克家 昭明文选 文选考异 校勘学
  • 简介:曹丕的、邯郸淳的和无名氏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部小说,笔者对它们的成书年代作了具体的考证,得出如下结论:成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至魏黄初七年间(217-226),成于魏黄初五年至正始二年间(224-241),成于三国吴初.

  • 标签: 《列异传》 《笑林》 代考 三国时期 成书年代
  • 简介: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区域流传着"天穿节"的节日习俗,而在中国中部的重镇襄阳,却流传着"穿天节"的风俗。"穿天节"是受到"天穿节"的影响而揉进了地方神话传说而形成的。"穿天节"和"天穿节"在节日日期、出现的时间、流行传播的区域、活动形式以及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 标签: 天穿节 穿天节 女娲补天 汉江女神 襄阳
  • 简介:人们常常把朱子之作《阴符经》,看作为是其“儒表道里”,或者“援道入儒”的重要证据之一,对此问题还需具体分析。通过对《阴符经》与朱子其它著作的比较,指出至少是在《阴符经》中,我们发现朱子对《阴符经》的诠释具有较为明显的儒学特色。这一努力与朱子对《太极图》的儒家化诠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标签: 朱熹 阴符经考异 儒学特色
  • 简介:“范公堤”是历史上江苏海岸开发与人类适应的重要标志,史籍中对其记载丰富而复杂。通过梳理、分析文献等研究表明,“范公堤”指代对象存在不断泛用现象,并非只是淮南堤堰的统称。尽管“范公堤”在淮南仍是历史共识,但与淮北堤堰也可能被泛称为“范公堤”不矛盾。利用文献比较、空间复原分析,考证了明后期淮北莞渎场捍海堰与安东县古淮堤的大致线路与分布,因与淮南“范公堤”邻近、功用相同,它们也被泛称为“范公堤”,而非文献错记。

  • 标签: 捍海堰 范公堤 淮北 淮南 苏北
  • 简介:《跳神》与《还傩愿》形同实略宋运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由北京(如中国傩戏学会)学者牵头,国务院文化部审批,省(区)、地(州)、县民委出资,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所谓“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傩文化——活化石现象”,大有中国本土...

  • 标签: 屯堡人 “弋阳腔” 假面 黔中 屯堡文化 装饰性
  • 简介:英语中有些词形相似、义不同、音有别,因此容易猜错。这些词在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现辨析如下(前者为已学过的词,后者为常词。):

  • 标签: 英语 四级考试 常考词 辨异 大学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阳明学传播到朝鲜朝被霞谷郑齐斗等学者继承和发展。在对'良知'的认识上王阳明和郑齐斗基本相同。二者都把'良知'理解为'心之本体''行为之纲领''致明的对象'。但是二者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不同,对'良知'的解释上存在一些差异。郑齐斗对'良知'的认识从王明明的'良知与宇宙'的高度,转为'良知与人'的层面,更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意识活动。郑齐斗在解释'良知'时比王阳明更加注重了道德理性、人性本善的方面。而且以'生气''生理''生道'等范畴解释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这是霞谷的相对于王阳明及中国的阳明学的不同特点,也是霞谷重视和强调'活理'的生态哲学特征。阳明学的'良知'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道德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力行实践精神。'良知'精神可以说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良药。阳明学不是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精神的活生生的文化,应深层挖掘并继承发展。

  • 标签: 王阳明 郑霞谷 良知 相同性 差异性 现代意义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春秋》经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左传》当年传曰:"十二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与经文大致相同,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北燕伯名款以及伯于阳的原因;唯地点有异,但根据杜预的解释,

  • 标签: 《春秋》 考异 《左传》 北燕
  • 简介:卫湜《礼记集说》是一部集解类礼学著作。阮元校勘《礼记注疏》,搜集的早期版本较少,故将成书于宋代的《礼记集说》列为重要参校本,多所引据。然而,阮元所用版本为清代通志堂本,该本从两种抄本而来,又经顾湄等校勘,文字已发生变化,校勘价值无法与宋本相比。

  • 标签: 礼记注疏 礼记注疏校勘记 礼记集说 阮元 卫湜
  • 简介:席豫为学精勤,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仗义而行,谨严节俭,弘扬教化。所作《蒲津迎驾》诗,被当时人收入《国秀集》中,千年以降,竞被修纂《全唐诗》的清人误羼宋景名下。诗中少许异文予以辨之。

  • 标签: 席豫 《蒲津迎驾》 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