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刘松龄(AugustinF.Hallerstein,1703—1774),斯洛文尼亚人,乾隆初年来至中国,在钦天监任职31年(任监正28年)。但对他的研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近年斯洛文尼亚学者从欧洲各地发现了一批刘松龄的私人信件,不但涉及天文科学、传教事业,还涉及对中国文化的赞颂,以及对乾隆朝政治的批评(由于篇幅等限制,有关研究将期以他日),弥足珍贵。本文是笔者访问斯洛文尼亚归来对双方研究的一个小结,从各个方面阐述刘松龄的所作所为,并结合新的“近(现)代史观”,对其略作评价。

  • 标签: 刘松龄 耶稣会 斯洛文尼亚
  • 简介:德意志耶稣魏继晋(FlorianJosephBahr,1706-1771)于1738年抵达中国。当时,天主教内部已经禁止就中国礼仪问题再行讨论,中国境内亦已禁止天主教公开传播。与其他在京欧洲传教士一样,魏继晋通过提供宫廷服务,获得在华居留权,但他视在华传教为第一要务,为此积极争取来自欧洲的经济支持,重视与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信息交流。1755年魏继晋获得新教学者完成的《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不满其中有关在华耶稣的部分记述,撰《驳谬说书》加以辩驳,以期向德语区读者证明,耶稣才是中国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希望德语区读者继续相信并支持天主教在华传教工作。

  • 标签: 魏继晋 耶稣会士 《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 《驳谬说书》
  • 简介:明代耶稣与托钵修传教经历了前利玛窦时代、利玛窦时代及后利玛窦时代,其传教空间随之发生变化。明代耶稣来华路线是从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进入澳门,托钵修士多从西班牙马德里、墨西哥、马尼拉进入中国。两者在前利玛窦时代的传教区域基本局限在东南沿海一带;而利玛窦时代及后时代,前者传教区遍及云贵台之外的中国大地,后者主要在台闽一带。两者传教的空间变化及两者之间空间差异成因在于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范围、传教策略、明政府政策及士大夫态度的共同作用。

  • 标签: 明代 耶稣会士 托钵修会士 传教 时空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耶稣是否曾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三、Tycho体系在客观上也不会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二、耶稣从未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

  • 标签: 哥白尼学说 士哥白尼 学说传播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6
  • 简介:耶稣是否曾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三、Tycho体系在客观上也不会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二、耶稣从未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

  • 标签: 哥白尼学说 士哥白尼 学说传播
  • 简介:明末清初的16-18世纪是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海外汉学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7—18世纪间,怀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一批法国耶稣离别故土,远涉重洋地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媒介、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华的传教事业虽收效甚微,但在汉学研究上成绩斐然。我们试图从法国耶稣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入手,鸟瞰式的评介法国耶稣在明清之际汉学研究的特点,阐述他们在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学和历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论证此阶段的研究在法国汉学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奠定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 标签: 法国耶稣会士 汉学研究 中西文化
  • 简介:谈到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傅圣泽(Jean-FrancoisFoucquet,1665-1741)只是个边缘人物,尽管他的中文造诣足以使他成为耶稣的翘楚,但他数量不菲的著述绝大多数不曾公开,即使公开也难以获得很高评价,这都是因为他有一个醒目的身份标志--'索隐派'①,他终身执着的立场被致力于顺应中国文化的耶稣目为异端,也被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学者视为荒谬,于是不仅导致耶稣对其作品的封杀,也影响他不能参与欧洲汉学的奠基.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耶稣汉学家'这个整体中的一员,他在汉学发展史上依然留下了不应被遗忘的踪迹.

  • 标签: 中国知识 传教士 耶稣会士 中文 普及 欧洲
  • 简介:初步梳理明清之际来华耶稣在江西的活动线索,具体论述利玛窦、曾德昭、殷弘绪等人如何向西方介绍江西.不仅将其看作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更着意说明江西并非耶稣来华最重要的目的地,而是由于江西当时尚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中,因而获得一种"便道"交流的机会,从而首次被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一研究可以为透视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便道"交流机缘的江西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参照物.

  • 标签: 耶稣会士 西方 江西 利玛窦 曾德昭 殷弘绪
  • 简介:耶稣中国书简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书简集的内容显示17、18世纪中西双方都积极关注对方,但中西之间的沟通不是逐步递进的,而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漫长过程。书简集中译本的出版必将推进中国学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 标签: 耶稣会士 书简集 汉学 文化交流
  • 简介:17世纪末期,法籍耶稣来华,因传教、外交的职责与在中国生存的需要而潜心学习满文。在华期间,法籍耶稣就满文法文献进行互译、编纂满法双语辞书、撰写满语语法著作,并将成果传递回欧洲,引发了欧洲学界,特别是法国学界对满文的兴趣,将满文在欧洲的传播推向高潮。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满文讲座,标志着欧洲的满文研究步入专业化阶段。

  • 标签: 满文 耶稣会士 中学西渐
  • 简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索引滥觞于17世纪耶稣在华编纂的圣经索引,20世纪前耶稣在华编纂的书后索引、期刊索引、专题索引和辞书索引,在中国现代索引编纂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索引史的角度,对20世纪前耶稣在华编纂的索引作一概述。

  • 标签: 耶稣会士 索引编纂 中国现代意义索引
  • 简介:【摘要】早在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 标签: 中国观 入前 前欧洲
  • 简介:论明清在华耶稣财务经济康志杰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利玛窦、罗明坚来华传教,从而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页。传教士们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联手进行科学译著,沟通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通道,已传为了佳话;接至汤若望参与修...

  • 标签: 耶稣会士 汤若望 传教士 利玛窦 徐光启 天主教会
  • 简介: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摘要《耶稣中国书简集》是十六至十八世纪众多来华耶稣介绍中国社会政治、风土人情的书信集。传教们为了荣耀上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收获灵魂。“礼仪之争”发生后,康熙皇帝宣布禁教,雍正和乾隆执政时期贯彻康熙禁教旨令,严厉打击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传教士在严峻的形势下,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内陆秘密传教。书简集中《艾若望先生对其在中国四川省遭受迫害的叙述》一文讲述了他和传授教理者深入云南省南部倮倮人居住地考察,对倮倮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他者文化视角下的倮倮人。

  • 标签:
  • 简介:被誉为“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入教后不仅自身虔诚奉教、著书译作,更积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在官界的影响力为传教士创造有利的传教环境。不论是在世时或去世后,其在官界拥有的人际网络对耶稣在华传教事业的展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以奉教士人为核心,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散的模式可谓是耶稣“上层路线”传教方针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

  • 标签: 明末天主教 徐光启 在华耶稣会士 上层路线 人际网络
  • 简介: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来华耶稣中许多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如邓玉函(瑞士人,1621年—1630年在华,卒于北京)、汤若望(德国人,1622年—1666年在华,卒于北京)、罗雅各(意大利人(1624年—163...

  • 标签: 耶稣会士 中西文化交流 图书馆 中国文化 利玛窦札记 汤若望
  • 简介:对于明末清初耶稣对四书五经的译介活动,过去认为是在分散和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同时代人之间很少彼此通气,不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少有承袭关系。对这一译介活动及译作的全面梳理表明:译者内部存在种种联系并在各自翻译选择中透射出明确的翻译需要意识;礼仪之争这一历史背景作为儒籍翻译的起因和催化剂,其作用不容忽视;这次中学西渐的前因后果将有利于当下的中学传播。

  • 标签: 耶稣会士 四书五经 礼仪之争 翻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