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脑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脑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短链脂肪酸 迷走神经 自闭症
  • 简介:摘要脑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脑中肠道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脑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菌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菌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菌群--脑改变,动物模型、粪菌移植、脑成像和菌群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菌群--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脑轴 信号交流 疾病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长度分为中等青光组(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青光组(>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青光组,37例纳入长青光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青光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青光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青光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青光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与GCC:r=-0.333,P=0.003;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角膜曲率、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103名(共206),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成正视组、远视组、近视组,其中根据近视程度将近视组分成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测量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长度,计算等效球镜度、长度与角膜曲率比(AL/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平坦屈光力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陡峭屈光力仅在近视组与远视组间和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各组间无差异(P>0.05)。正视组、远视组及近视组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组长度显著长于另外两组。中高度近视组显著长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中高度近视组中AL/CR最大;远视组AL/CR最小(P<0.01)。结论角膜曲率和长度是决定屈光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角膜曲率比值(AL/CR)是预测近视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 标签:
  • 简介:目的回顾性研究中央角膜厚度(CCT)、长度对眼压的影响。方法155例310只行LASIK手术前检查,角膜厚度和长度由A超测量获得,眼压由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非接触式眼压IOP数值明显依赖于CCT(r=0.405,=0.000),IOP与长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37,〈0.01)。结论CCT对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值有明显影响,长度与IOP之间有相关性。

  • 标签: 眼压 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近视防控在儿童增长中的应用效果作以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儿童分为不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与进行近视防控的防控组。观察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与屈光度检查。防控组儿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入组第一次测量后散瞳验光,一年后复查后再次散瞳验光,防控手段包括日间户外(平均每日大于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或环曲离焦类框架镜(星趣控、新乐学、成长乐等)等。结果:经过将防控组与观察组的儿童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实行近视防控之后的防控组的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小于观察组;未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的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高于防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儿童增长的监控对于近视防控评估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有利于评估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情况,有利于预判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有利于评估近视防控效果,以及提高儿童近视预防及控制的意识。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眼轴 近视防控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病死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持续开展研究是突破脓毒症临床诊断和治疗"瓶颈"的重要方法。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紊乱,尤其是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肝脏免疫功能异常,以及胆汁酸代谢障碍等导致的-肝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肝紊乱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腹泻型易激综合征(IBS-D) 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有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IBS-D 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最新罗马Ⅳ标准指出脑-互动障碍可能贯穿易激综合征( IBS) 发病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脑-互动障碍的重要始动因素,参与构成菌群--脑,成为新兴研究热点。本文以菌-脑-机制为出发点,探讨总结其与 IBS-D 的联系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 IBS-D 的发病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 菌-肠-脑轴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长度及非接触眼压值的变化。方法收集白内障患者279例306,对手术前及手术后1月、术后6月随访时行IOLMaster进行测量。结果长度长度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非接触式眼压值术后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OLMaster测量严格按照人工晶状体测算后的术后变短及眼压降低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 眼轴长度 非接触眼压值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分析青少年近视角膜塑形术后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行近视角膜塑形术的青少年患者56例,共89;观察配戴后1周、1、6、12、24个月患者变化情况;并根据年龄、近视的程度进行分组,共分为低近视组(球镜≤-3.00D)、中近视组(-3.25~-6.00D),低年龄组(8~10岁)与高年龄组(11~14岁)。结果戴镜6个月后患者增长,且与配戴前对比,P<0.05;1月后低近视组、中近视组增长,且差异显著,P<0.05;中近视组的增长慢,而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的增长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中近视(-3.25~-6.00D)青少年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更佳,但年龄不会对控制近视的效果造成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角膜塑形术 眼轴动态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脑或脑-。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与脑-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和脑-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和脑-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肠轴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肾”理论已有多年历史。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本文概述了“—肾”的定义,、肾在能量物质代谢、免疫炎症、肠道黏膜及肠道细菌等方面的联系,简述“—肾”的中医认识,CKD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中、西医变化及其机制,肠道微生态对CKD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机制等,综述CKD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关系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肠肾轴 中医 慢性肾脏疾病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 标签: 肺部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轴
  • 简介:迷走传入神经元接受脑-肽的信号刺激并传递至下丘脑,对摄食行为进行调节。胆囊收缩素(CCK)作为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在脑-调控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它能够兴奋迷走传入神经元,调节某些G蛋白偶联受体的兴奋性以及其他肽类神经递质的释放。本文就关于胃肠激素参与脑-调控机制的进展,特别是CCK在迷走传入神经途径中的“枢纽”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胆囊收缩素 脑-肠轴 摄食行为 迷走神经 受体 大麻素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与神经系统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与肠道、大脑形成了微生物--脑(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该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迷走神经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方式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抑郁症、儿童孤独症以及新生儿脑病等。该文基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分析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微生物--脑作一综述,并对该通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 作者: 练新荣1 孙莉1 2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创建时间:2021-02-0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
  • 机构: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市 100021); 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 518116)
  • 简介:[摘要] 肠道微生物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控和中枢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脑发育、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通过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和激素、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其他更多生态位、途径的双向相互作用,即是“微生物--脑”(“Microbiota-Gut-Brain”,MGB)。MGB可以影响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行为,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当前症状,或有助于治疗和恢复。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脑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作用的研究进展,这些动物实验 和临床研究涉及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 标签: [] 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双向交流,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肝的概念以来,-肝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菌-肝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菌群是-肝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菌-肝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菌-肝轴 肠-肝轴 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 肠衰竭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市初一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与1年后增长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2017年从北京市抽取6个区(县)的9所中学,共1 443名初一学生参与基线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测量、屈光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眼保健操与增长过度的关系。结果在1 197名(82.95%)参与两次调查的学生中,年龄M(QR)为12.00(1.00)岁,女生占44.28%,增长M(QR)为0.22(0.18)mm。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性别、年龄、身高、父母近视人数、户外活动时间、课外读书写字时间后,男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显著相关(β=-0.135,95%CI:-0.253~-0.018),女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β=-0.075,95%CI:-0.207~0.058),男生(β=-0.028,95%CI:-0.114~0.058)、女生(β=-0.035,95%CI:-0.134~0.064)做眼保健操认真程度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北京市男生做眼保健操频率增高有利于减缓其增长。

  • 标签: 眼保健操 眼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