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髌骨骨折手术中应用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9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78例,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实验组应用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髌骨骨折手术的优势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髌骨骨折手术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阻滞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及其与周围毗邻器官的解剖关系,以及神经在腹股沟区的体表投影与体表标志之间的关系,为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穿刺点提供解剖学和超声影像学依据。方法2014年3月—2015年1月,选取16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组),进行解剖观察;2014年9—10月,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超声组),对其双侧神经进行超声扫描。两组分别经应用解剖和超声探测,观察神经的走行情况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并测量腹股沟韧带下缘神经的宽度、距皮肤的距离,及神经体表投影位置与耻骨结节线、髂前上棘线的水平距离。结果解剖组结果显示: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1.28±0.60)cm处发出,被髂筋膜包裹,内侧与鞘内的动脉、静脉相邻,外侧是缝匠肌;神经的宽度平均(0.71±0.06)cm,距皮肤的距离平均(0.85±0.19)cm,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25±0.67)cm,与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7.24±0.41)cm。超声组检查显示:神经动脉的外侧,呈倒立三角形高回声的浅色区域,外侧是呈深色高回声区的缝匠肌,内侧紧邻的动脉和静脉呈圆形高回声黑色图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神经的宽度平均(0.66±0.04)cm,距皮肤平均(0.97±0.22)cm,神经在体表的投影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58±0.75)cm,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6.95±0.42)cm。解剖组和超声组测量的神经宽度、距皮肤距离、距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及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5、1.197、1.774、1.348,P值均〉0.05)。结论超声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结果相近,符合股神经实际解剖的位置关系,揭示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穿刺定位方法安全、可靠。

  • 标签: 股神经 麻醉 局部 超声检查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下肢手术操作中,引入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3年1月,入组下肢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配合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照组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不同手术操作配合方案的实践作用。结果:麻醉质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恶心呕吐、阻滞不完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2/40)与对照组相比20.00%(8/40),(P<0.05)。结论:设计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将其引入下肢手术操作中,其质量表现突出,安全性表现优异,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坐骨神经阻滞 下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作用。方法研究选取在2018年3月1日—2018年10月25日接诊的80例高龄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方式)、对照组40例(腰硬联合麻醉措施)。比较两组高龄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方式治疗高龄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股骨骨折 危重症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20~30 kg/m2,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超声引导下定位神经,测量神经横截面积,根据面积注射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22 ml/mm2,相邻剂量差值0.02 ml/mm2。阻滞有效标准:神经阻滞30 min内膝关节前面皮肤、小腿内侧面和足背内侧缘皮肤均无痛觉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为1~3级。若以上神经分布区有1处存在痛觉即认为神经阻滞无效。出现7个有效和无效交替波终止研究。采用Probit法计算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27例患者纳入研究,神经横截面积(75±5) mm2。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为0.106 ml/mm2,95%可信区间为0.069~0.125 ml/mm2。结论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ED50为0.106 ml/mm2。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正骨医院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时(T1)、骨折端复位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苏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在T1时点均较T0时点升高,但在T2时点较T1时点回降,T3时点较T2时点回升,且观察组T1、T2、T3时点心率、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161.35±48.98)μg比(256.79±58.46)μg],P<0.05;拔管时间[(7.13±2.31)min]、留置恢复室总时间[(42.31±3.52)min]短于对照组[(22.64±4.32)min、(73.01±10.34)min],P<0.05。观察组苏醒期间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0.00%(0/31)、3.23%(1/31)]低于对照组[19.35%(6/31)、25.81%(8/31)],P<0.05。结论儿童股骨干骨折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 标签: 骨折 超声引导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就神经肌电图对神经损伤治疗与康复评估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其治疗与康复评估中应用 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肌电图检查实施后,为治疗与康复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进一步促进了病情的恢复。结论:在神经损伤质量与康复评估中,神经肌电图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肌电图 股神经损伤 治疗与康复评估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膝部以下手术的患者6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阻滞腘窝坐骨神经神经的方式,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阻滞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5.64±1.7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99)min;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满意情况,实验组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和隐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对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 腘窝坐骨神经 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确切。U组麻醉前后各时点血压和心率平稳;A组麻醉前后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两组差异显著(P<0.01vs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 坐骨神经 阻滞 腰硬联合
  • 简介:2005年6月,我科收治1例因车祸致开放伤,右腹股沟区皮肤缺损约25cm×30cm大小,四头肌挫伤断裂,动脉、静脉断裂缺损长约15cm,神经断裂缺损约20cm的病人,手术取双侧小隐静脉、腓肠冲经修复右动脉、静脉、神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及康复训练介绍如下。

  • 标签: 缺损修复术 股静脉断裂 右股动脉 康复训练 神经断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神经阻滞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选随机抽取30例作为A组,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开展坐骨神经神经阻滞,其余30例则作为B组,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进行神经阻滞,对比2组临床结果。结果:对比2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示B组高于A组,P<0.05;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显示B组均优于A组,P<0.05;对比术后2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示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开展坐骨神经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建议临床对此方案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引导 坐骨神经 股神经 神经阻滞 骨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 标签: 神经移植术 腓肠神经 股薄肌 面瘫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结合局部挑治提高对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稍加改动后行局部皮肤挑治,注意挑治手法。外侧皮神经阻滞需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准确。结果有效率100%。结论神经阻滞+局部挑治治疗外侧皮神经炎有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股外侧皮神经 神经阻滞 挑治
  • 简介:摘要带神经血管蒂的薄肌游离肌瓣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面瘫,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供体神经,选定的运动神经必须能提供足够强度的神经支配,以产生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使患者能够自主控制肌肉的运动。为了实现面部对称和自发的活动,跨面神经移植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在没有面神经的情况下,咬肌神经是较好的替代选择,可以提供高动力神经输入;近年来,有学者试图结合两种供体神经的优势进行双运动神经吻合,术后具有强大而协调的面部动态效果。该文对薄肌游离肌瓣治疗晚期面瘫中供体神经的选择进行总结,认为每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薄肌 面神经麻痹 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