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肥厚梗阻心肌(HOCM)属于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药物、外科、介入治疗等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然而HCOM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药物 介入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梗阻肥厚心肌手术的麻醉。方法对梗阻肥厚心肌手术的麻醉办法进行剖析。结论麻醉诱导及维持期的用药必须个体化衡量,麻醉处理的原则基本与主动脉狭窄相似,也有一定特殊

  • 标签: 麻醉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肥厚梗阻心肌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常为非对称)。心室腔变小,左心室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下降为特征的心肌。是我国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30~50岁1。化学消融术也叫无水乙醇注射术,该法在B超或CT引导下直接将乙醇等化学消融剂注入肥厚心肌内,使肿瘤细胞及附近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是介入治疗肥厚梗阻心肌的一种新途径2。2016年1月-2016年10月,对我院10例男7例,女3例经化学消融治疗的肥厚梗阻心肌患者进行人文关怀3护理,成功率高,治疗愈合效果好,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化学消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人文关怀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灌注声学造影(MyocardialContrastEchocardiography,MCE)技术在肥厚梗阻心肌(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经皮导管肥厚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e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9例HOCM患者在PTSMA术中向拟订靶血管远端注入声学造影剂后即刻观察造影剂显影范围,选择靶血管,判断预后效果,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结果109例HOCM患者于PTSMA术中全部施行MCE检查,101例MCE技术判断适于PTSMA术,术后无并发症,左室流血道压力阶差(Leftventrieularoutcometractpressuregradients,LVOTPG)由术前78.0±30.7mmHg降至术后即刻37.4±30.0mmHg(p〈0.001)、术后6月随访进一步下降至33.3±23.4mmHg(p〈0.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8例患者压力阶差下降不明显,症状无改善,于术后或直接行外科Morrow手术。结论MCE技术可在PTSMA术中判断远期疗效,判定正确的靶血管,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导管消融术 心肌灌注声学造影
  • 简介:摘要经过60余年的发展,随着对梗阻肥厚心肌的病理生理学理解的加深,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和切除厚度明显增加,术中同时处理异常的二尖瓣装置,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该术式难度高,能够常规开展的中心不多,且新型药物陆续研发,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梗阻肥厚心肌外科治疗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一代代心血管外科医师为改进和推广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而不断尝试与创新,一方面改进器械和改善术野,另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完善手术规划,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远期疗效已获得广泛证实,外科医师唯有不畏挑战,共同推动梗阻肥厚心肌外科治疗接续发展,以守卫人民生命健康。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心脏外科手术 心肌切除术
  • 简介:摘要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Cox-maze Ⅳ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心肌(HOCM)合并房颤(AF)患者43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超声心动图显示生存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降低(P<0.01),SAM征均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1.88±12.09)个月,期间无死亡,无再次手术患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随访终点时窦性心律维持率75.61%(31/41),经药物控制后窦性心律维持率87.80%(36/41)。Morrow/Cox-maze Ⅳ术后1年AF免于复发率(82.1±6.2)%,3年免于复发率(71.8±7.7)%。应用药物控制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89.7±4.9)%, 3年AF免于复发率(83.3±7.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Cox-maze Ⅳ手术治疗HOCM合并AF安全有效。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可维持在满意水平,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应用药物控制可提高Morrow/Cox-maze Ⅳ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肥厚梗阻心肌(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由单一术扦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忠并75例,刃47例(47/75,63%),女性28例(28/75,37%).年龄10—66(42.92±15.07)岁,术前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6.98±42.69)mmHg(1mmHg=0.133kPa)、令=部患行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室壁确切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二尖瓣成形术9,主动脉瓣置换术2,三尖瓣成形术3,先心病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全组体外循环时间66—258(J33.00±39.83)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5—157(84.71±25.85)分钟,机械通气时间8-396(2447±44.78)小时,术后住ICU时间1-27(299±3.23)天,术后住院时间6—35(10.20±5.31)天,术后胸腔积液12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外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片心房内径(37.31±4.34mmvs43.50±5.89mm,P=O.000),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2.31±7.00mmHgvs86.98±42.69mmHg,P=0.000),室间隔厚度(15.41±5.00mmvs22.34±6.20mm.P=O.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动能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报道5例肥厚梗阻心肌患者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方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4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及峰值压差(LVOTGradient).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天即出现LVOTGradient下降(P<0.05),而IVSd及EF则无明显改变.术后4周IVSd及EF出现明显降低(P<0.05),LVOTGradient也进一步降低.结论PTSMA术后的病人,超声心动图上左室流出量的梗阻及压差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善日益明显.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化学消融术 超声心动图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复脉注射液对肥厚梗阻心肌(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4例HOC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8例),观察组给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8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3%和27.8%,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室间隔厚度(V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ED)、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分级(SAM分级)、左室流出道(LVOT)流速、二尖瓣舒张期A峰、E峰、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舒张高峰充盈率(LVDPFR)、左室舒张高峰充盈时间(LVDPFT)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比较,均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可改善HOCM舒张功能和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减低左室流出道梗阻,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益气复脉注射液 灯盏花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心肌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的36例肥厚梗阻心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4.6±10.2)岁,均实施全胸腔镜下经二尖瓣改良扩大Morrow术。制定围术期护理方案,术前病情评估和呼吸功能训练,注重心理护理;术中加强病情监测,做好急救准备;术后预防心律失常、呼吸道及体位相关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有无发生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结果36例患者顺利完成全胸腔镜下经二尖瓣改良扩大Morrow术,效果满意,围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0±21.2)h,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76.7±57.8)h,术后住院时间(14.0±8.9)d,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均为满意。结论围术期实施有科学依据的护理策略,发挥前瞻护理效应和家属协同护理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胸腔镜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梗阻心肌(HOCM)的术后即刻和动态随访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心脏超声评估14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大小、各左室壁厚度和心脏功能.结果消融前患者室间隔厚度平均为(21.53±4.00)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0±2.2)mm,左室流出道平均压力为(83.0±27.7)mmHg.消融后即刻患者心室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流出道压力减至(28.2±24.7)mmHg.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减少至(14.3±3.7)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6±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的(42.1±4.9)mm增加至术后的(47.3±6.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的(26.4±3.4)mm增加至术后的(32.4±8.8)mm,后随访至1年无继续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在随访3个月时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心功能范围.结论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能引起左心室发生良性逆重构.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 心脏超声 左心室 重构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梗阻心肌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和有效。方法我们回顾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梗阻心肌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Hg(50-159mm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梗阻心肌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改良Morrow手术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经皮室间隔消融术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肥厚梗阻心肌(HOCM)合并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至2018年间,阜外医院诊断为HOCM且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共299例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参数、睡眠呼吸监测参数等。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诊断为OSA,并比较有无OSA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有156例(52.2%)HOCM患者诊断为OSA。与无OSA患者相比,OSA患者年龄更大[(54±10)比(45±14)岁,P<0.001],体质指数更高[(27±3)比(25±3)kg/m2,P<0.001],合并高血压[54.4%(85/156)比21.0%(30/143),P<0.001]、高脂血症[37.2%(58/156)比13.3%(19/143),P<0.001]、吸烟史[48.1%(75/156)比35.0%(50/143),P=0.022]的比例更高。OSA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比例(P=0.017)和心房颤动比例(P=0.005)更高,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OSA患者(均P<0.001)。OSA组患者超声心动测得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升主动脉内径明显高于无OSA组患者(P<0.001)。AHI指数与左室舒张末内径(r=0.346)、升主动脉内径(r=0.357)及血清hs-CRP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230)(均P<0.001)。结论HOCM患者常合并OSA,OSA严重程度与心脏重构及血清炎症水平呈正相关。对HOCM患者应积极行睡眠呼吸监测筛选OSA,积极治疗OSA有可能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脏重构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因心悸胸闷就诊、以室心动过速为首诊时主要表现的老年女性患者。室心动过速终止后,心电图胸导联示ST段抬高,T波倒置,伴反复加速室自主心律发作;血肌钙蛋白I升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左心室造影类似Takotsubo综合征表现。后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心肌伴心尖室壁瘤,左心室压力测量排除左心室中部梗阻及主动脉瓣下梗阻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室壁瘤 预后
  • 作者: 王鹏 宋雷 高晓津 王水云 宋云虎 乔树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北京 100037,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人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心肌合并感染心内膜炎(IE)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2006年8月至2018年6月阜外医院收治肥厚心肌(HCM)患者7 427例, IE患者668例,其中HCM合并IE者1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描述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超声心动图发现、治疗及出院转归等。结果HCM合并IE发生率为0.19%,在HCM患者中IE的发病率为0.15/1 000人年;HCM合并IE 14例患者中男性占11例,发热及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功能不全(12/14)及细菌栓塞(8/14)为最常见并发症;致病微生物均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链球菌最常见(5/8);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21.2±2.7)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重,14例均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最多分布于二尖瓣前叶(12/14),体循环栓塞(8/14)及瓣叶损害(12/14)发生率高;好转出院10例,其中8例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2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院内死亡。结论HCM合并IE发生率低,HCM合并IE患者细菌栓塞及瓣叶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住院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是治疗HCM合并IE成功的基石。

  • 标签: 心内膜炎 心肌病,肥厚型 感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梗阻肥厚心肌患者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7年收治的梗阻肥厚心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整理患者相关检查资料及病例档案,根据患者有无发生房颤分为非房颤组和房颤组,分析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发生房颤的具体危险因素。结果 选入214例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其中发生房颤者42例(19.63%)。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年龄[(52.16±6.38)岁vs(43.18±5.29)岁,P<0.05],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病程[(6.1±1.2)年vs(3.4±0.6)年]、左心房直径[(44.5±4.83)mm vs(42.84±4.65)mm]、钙通道阻滞剂(35.71% vs 18.02%)、血浆N端B利钠肽前体(NT-proBNP)[(79.4±9.2)pg/mL vs(188.6±26.5)pg/mL]等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NYHA分级、钙通道阻滞剂、左心房直径、NT-proBNP等均为男性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病程、血浆BNP则为女性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NYHA分级评分差、血浆血浆BNP水平。结论 高龄、病程延长、NYHA分级评分差、NT-proBNP水平均为梗阻肥厚心肌患者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房颤 血浆B型利钠肽 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