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激酶1(thymidinekinase1,TK1)在良恶性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医学中心收治的16—79岁女性乳腺疾病180例,其中乳腺癌112例(乳腺癌组),乳腺纤维腺瘤68例(乳腺纤维腺瘤组)。患者平均年龄47岁,中位年龄43岁。所有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TK1水平,并比较其在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及血清TK1水平在不同病理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结果乳腺癌患者的TK1水平明显高于纤维腺瘤患者的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乳腺癌组中,肿块的大小与TK1的表达无关(P〉0.05);TNM分期较晚的患者血清TK1水平高于TNM分期早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淋巴结分期晚期的患者血清TK1水平高于分期早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M1的患者TK1水平高于M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TK1作为一种新型细胞增殖指数标志物,可较为准确地反映人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水平,可作为一种监测肿瘤增殖程度和鉴别肿瘤良恶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胸苷激酶1 乳腺癌 乳腺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激酶1(TK-1)在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100人次的血清TK-1水平,并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综合评估。结果血清TK-1与RECIST诊断符合率为64.8%,高于其他肿瘤标志物与RECIST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血清TK-1在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胸苷激酶1肿瘤肿瘤标志物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激酶1(serum thymidine kinase 1,S-TK1)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S-TK1诊断甲状腺癌的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21年4月。应用MetaDiSc 1.4及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采用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平面图及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阈值效应。异质性分析采用Cochrane-Q检验和I2检验。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甲状腺癌患者820例,正常或甲状腺良性肿瘤共831例。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73%(95%CI 0.70~0.76,601/820)、75%(95%CI 0.72~0.78,624/831)、3.63(95%CI 2.24~5.90)、0.34(95%CI 0.25~0.45)、0.84。结论S-TK1诊断甲状腺癌的效能较好,有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甲状腺癌,对甲状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甲状腺癌 血清胸苷激酶1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激酶1(thymidinekinase1,TK1)在肺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746例有肺部问题的病人血清中TK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K1在肺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结果TK1在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率为55.56%、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中TK1阳性率为22.92%,普通的肺部感染患者其阳性率为14.43%。结论血清TK1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在AECOPD及其他肺部感染疾病也非特异性升高,其在肺部感染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肺癌 胸苷激酶1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质激酶(TK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6月收住本院的肺癌患者50例,其中腺癌23例、鳞癌27例,门诊良性肺疾病患者50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TK1、Cy211、NSE、CEA水平及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清TK1、Cy211、NSE、CEA检测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其敏感度分别为66%、58%、30%、23%,特异度分别为82%、86%、93%、89%。但是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无差异。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结论TK1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较Cy211、NSE、CEA高,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应用在肺癌早期筛查及疗效检测。

  • 标签: 细胞质胸苷激酶 肺癌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对该院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激酶1(TK1)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肿瘤及相关疾病的筛查意义。方法对该院6436例健康体检者行TK1检测。采用高灵敏度点印染/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TK1,同时进行常规体检。对TK1检测的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及相关疾病筛查进行分析。结果(1)TK1阴性者(正常组)平均值(0.64±0.52)pmol/L;TK1阳性者(风险组)299例,阳性率(风险率)为4.65%,平均值(3.57±3.12)pmol/L,两组T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0,P〈0.0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4.18%,女性阳性率为5.31%,男女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2)TK1正常组和风险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3)TK1表达阳性的299例中,恶性肿瘤8例,占2.68%;良性肿瘤75例,占25.08%;癌前病变15例,占5.02%;其他非肿瘤增殖性疾病117例,占39.13%;病毒感染及炎症性疾病27例,占9.03%;其他疾病57例,占19.06%。TK1表达阴性的6137例中发现1例为晚期肝癌。结论TK1可真实评估体内细胞异常增殖情况,预测可能潜在的肿瘤疾病或细胞异常增殖疾病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胸苷激酶 健康体检 肿瘤 风险 筛查
  • 简介:摘要胃癌(GC)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很高。这是因为大多数GC病例都是在预后较差且治疗选择有限的情况下才被诊断为晚期。不幸的是,现有用于GC诊断和预后的循环生物标记物显示出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GC诊断仅基于侵入性手段,例如上消化内镜。体液(例如外周血、尿液或唾液、胃液)可能是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来源,为GC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重要数据。血清激酶1(TK1)是国际公认的一种与细胞增殖能力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可反映机体异常细胞增殖旺盛;因此作为判断GC早期发病的候选指标之一,且操作简便、无创、实用和快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文主要就TK1在GC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综述了TK1的应用原理,其与G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筛查、GC诊断、GC预后、GC治疗监测和复发方面的应用现状,旨在为临床医生选取合适的诊疗计划提供帮助。

  • 标签: 血清胸苷激酶1 胃癌 肿瘤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K1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临床TNM分期,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在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中的作用,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Elivision)分别检测54例前列腺癌组织和13例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中TK1抗体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TK1表达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中TK1抗体阳性表达率为61.11%(33/54),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的5%(1/20)的阳性表达率,TK1抗体随着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提高,其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结论TK1表达水平越高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病理分级相对越高,成正相关关系(P<0.05),可用于判断术后前列腺患者预后。

  • 标签: 前列腺癌 胸苷激酶-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激酶1(thymidinekinases,TK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上皮癌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9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切除术后癌组织及良性组织,甲醛固定后用于做TK1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ly,IHC)。免疫组化的结果以半定量的方式表达,由2个独立的观察者分别判断。TK1染色的定位分为单纯细胞核染色及细胞核和细胞浆共同染色。研究TK1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相关性,并分析TK1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良性组织,TK1在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癌组织中细胞浆染色更多见(P<0.05)。TK1在良性尿路上皮基底层组织中表达少见。结论TK1在浸润性膀胱癌与良性膀胱上皮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表明TK1有作为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标志物的潜能。

  • 标签: 膀胱癌 生物标志物 胸苷激酶1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诊断胃癌患者中采取血清胃泌素17联合激酶1检测的效果。方法本次数据分析实验组选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参与纳入且收治的16例胃癌患者,参照组选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参与纳入且收治的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观察比对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清胃泌素17、激酶1水平。结果实验组胃癌患者血清胃泌素17、激酶1水平对比参照组,P<0.05,统计学显示组间数据参比检验意义。结论将血清胃泌素17联合激酶1检测应用在诊断胃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纳入借鉴。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 胸苷激酶1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酶1(TK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5-3和CA72-4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分别测定了124例结直肠癌患者、5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154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10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K1水平和血清CEA、CA19-9、CA15-3、CA72-4的水平。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K1和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TK1、CEA、CA19-9、CA15-3和CA72-4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TK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及年龄相关(均P<0.05),但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良性病变和健康者中,血清TK1水平依次降低。TK1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生存期更短。多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5%、93.0%和93.1%。结论血清TK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预测的独立标志物。TK1、CEA、CA19-9、CA15-3和CA72-4的联合检测具有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胸苷激酶1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种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筛查和常见的10种肿瘤检出的优势。并观察其对非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的灵敏度。方法用二种肿瘤标志物测定200例健康体检人群、226例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细胞质激酶1二种肿瘤标志物的检出情况,分析评价其相关的各种最佳组合。结果二种肿瘤标志物对相关10种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高于肿瘤标志物单项指标,对健康人检测的特异性为88.0%,对体检人员肿瘤的检出率为1.5%。结论联合检测对肿瘤的检出率高于单指标检测,在健康人群中对肿瘤有较高的筛查率。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D-二聚体 细胞质胸苷激酶1
  • 简介:摘要酸合成酶(TS)是DNA合成中的关键酶,常常作为化疗药物作用靶点。TS在多种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化疗药物耐药密切相关。通过各种分子机制降低肿瘤组织中TS的表达成为提高化疗疗效及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肿瘤 抗药性 胸苷酸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酶1和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了我院165例乳腺癌患者中激酶1和B7-H4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1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者5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9例,组织学分级I级45例、Ⅱ级80例、Ⅲ级40例。TK1在乳腺癌及癌旁表达率分别为86.06%、16.97%,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7-H4在乳腺癌及癌旁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8%、23.03%,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1和B7-H4表达水平随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增大而增高,并与淋巴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酶1和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是诊断乳腺癌和临床分期的有效指标,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乳腺癌组织 胸苷激酶1(TK1) B7-H4 表达及意义
  • 简介: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单纯疱疹病毒激酶(HSV-tk)基因共转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注射4.6PμgpcDNA3.1/IGF-I+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B组(注射3.6μg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C1组和c2组(均注射2.3μgpcDNA3.1/IGF.I+1.8μg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D组(注射3.0μgpcDNA3.1+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均于伤后即刻及7、14、21、28d于大鼠左后背部创缘皮下注射上述混合物,其中C2组大鼠另于伤后29、30、31、32d皮下注射丙氧鸟(2.5mg/100g).称量烫伤大鼠体质量,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5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GF-I基因在创面局部及肝脏组织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IGF-I水平,RT-PCR检测HSV-tk基因在创面局部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C1、C2组Fb凋亡情况.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rkey法处理.结果A、C1和C2组大鼠体质量于伤后7~35d呈现增加趋势,与B、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64、4.519、5.009、13.449、5.877,P值均小于0.05);该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B、D组(F值分别为5.286、100.880、152.380、127.850、147.750,P值均小于0.05).A、C1和C2组大鼠创面组织Fb中IGF-I出现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出现IGF-I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血清中IGF-I含量为(1185±170)~(1270±13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5,P=0.838).B、C1、C2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SV-tk基因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显示C2组大鼠Fb出现凋亡,C1组大鼠未见此现象.结论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IGF-IpeDNA3.1/HSV-tk基因转染于烫伤大鼠创面周围,可促进创面愈合,对瘢痕增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单纯疱疹病毒属 创面愈合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和观察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激酶基因(TK)逆转录病毒载体生产细胞(PLTKcSN/VPC)结合羟甲基无环鸟(GCV)系统治疗(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方法在人体内的安全性。方法在围手术期内对接受该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19例患者接受该治疗后产生一些轻微的毒副作用,包括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及消化系统反应,对症处理后均可控制。结论通过密切观察和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治疗后不良反应。

  • 标签: 系统治疗 胸苷激酶基因 护理 治疗后 脑恶性胶质瘤 临床观察
  • 简介:首次采用微波法快速、高效地合成了4-硫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测试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结合光谱法初步研究了和4-硫的光谱性质,对比二者光谱上的变化并探求其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4-硫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都有特征性的变化,为研究4-硫作为抗癌药物的性能影响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

  • 标签: 4-硫胸苷 微波合成 光谱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和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肝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肝恶性肿瘤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7.80±11.78)岁]、肝良性疾病患者[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49.24±13.22)岁]和同时期体检健康人[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48.32±12.65)岁]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初诊血清样本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析其在肝恶性肿瘤、肝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肝恶性肿瘤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284.58(78.40,604.37)pg/ml、122.03(88.76,197.16)μg/ml和2.21(0.89,3.60)pmol/L,肝良性疾病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120.58(67.64,196.38)pg/ml、77.32(53.43,103.65)μg/ml和0.71(0.23,1.84)pmol/L,健康对照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122.54(63.52,183.43)pg/ml、65.38(49.86,98.57)μg/ml和0.81(0.29,1.78)pmol/L。经Mann-Whitney检验,肝恶性肿瘤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均高于肝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EGF、HSP90α和TK1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均P<0.05),当VEGF、HSP90α和TK1分别取临界值198.53 pg/ml、106.16 μg/ml和1.88 pmol/L时获得最大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95和0.811。结论VEGF、HSP90α和TK1是肝恶性肿瘤临床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热休克蛋白90α 胸苷激酶1 肝恶性肿瘤 肝良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KB激酶(inhibitkappaBkinase,IKK)的表达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柴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清。因此,本研究观察柴胡主要药理成分——柴胡皂d(Saikosaponind,SSd)对人胰腺癌细胞IKK-β表达和凋亡的影响,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柴胡皂苷D 胰腺癌细胞 IkB激酶 抗肿瘤作用 IKB激酶 IKK-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