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我院2020年-2021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腹膜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及病理活检,并对其超声诊断及结果进行收集,评价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诊断的准确率情况。结果:68例患者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发现,2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为21例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5.7%,3例漏诊。44例为良性肿瘤,超声诊断为90.9%,4例漏诊。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发现,超声诊断率与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诊断对腹膜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超声诊断具有无痛、便捷等特点,可以在病理检查前进行腹膜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诊疗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良恶性肿瘤鉴别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我院2020年-2021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腹膜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及病理活检,并对其超声诊断及结果进行收集,评价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诊断的准确率情况。结果:68例患者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发现,2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为21例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5.7%,3例漏诊。44例为良性肿瘤,超声诊断为90.9%,4例漏诊。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发现,超声诊断率与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诊断对腹膜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超声诊断具有无痛、便捷等特点,可以在病理检查前进行腹膜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诊疗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良恶性肿瘤鉴别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CT、MRI用于诊断腹膜原发肿瘤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3例腹膜原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实施CT、MRI诊断病情,将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在腹膜原发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能。结果:经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发现83例腹膜原发性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53例,良性肿瘤30例,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观察CT、MRI对于腹膜原发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发现CT、MRI两种方式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膜原发肿瘤临床诊断中应用CT、MRI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均可为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数据,利于病情治疗,临床可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从而促进诊断准确率提升,避免发生误诊、漏诊情况。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腹膜后原发肿瘤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面护理干预在腹膜恶性肿瘤患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腹膜恶性肿瘤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面护理组和一般干预组,其中一般干预组50例,进行一般护理;全面护理组50例,进行全面护理。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患儿心率(HR),使用人工套袖测压法检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使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表记录并对比患儿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比较转化生长因子(TGF-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结果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全面护理组的SBP、DBP、H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护理组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对腹膜恶性肿瘤患儿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稳定患儿的HR和血压水平,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患儿尽快恢复。

  • 标签: 全面护理干预 腹膜后恶性肿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3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经腹膜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患者资料,探讨经腹膜入路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靠近右肾上腺部位的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借鉴泌尿外科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的手术入路,结合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术中超声,为患者实施了经腹膜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3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100~120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无并发症;甲胎蛋白均在术后1个月内降至正常;随访至少2年生存状态良好。经腹膜腹腔镜肝切除对于治疗靠近右肾上腺的肝肿瘤,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为肝脏外科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记录的腹膜肿瘤数据,构建并验证腹膜肿瘤患者生存预后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0至2019年腹膜肿瘤临床数据,使用X-title软件计算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使用R语言将数据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腹膜肿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估。将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与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比较,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纳入6个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用以预测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建模组C指数0.742,验证组C指数0.737。建模组预测3年和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7和0.794,验证组分别是0.779和0.789。校准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3年和5年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拟合较好。NRI和IDI结果说明本研究预测模型与第7版AJCC的TNM分期比较具有正改善。以此模型构建的风险分层模型中低风险组预后好于高风险组(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腹膜肿瘤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预测提供一个简便可靠的工具。同时,以本预测模型构建的风险分层模型可以区分不同风险的患者,对腹膜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SEER数据库 腹膜后肿瘤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腹膜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的CT特点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33例腹膜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患者为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检查,对不同亚型的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的影像特点以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母细胞瘤(n=24):主要位于肾上腺以及脊柱旁,肿瘤直径在25.4-98.5mm之间,形态规则患者有5例,不规则患者有19例,CT平扫,密度不均患者有20例,合并团片状、斑片状或者不规则钙化的患者有19例,囊性病变坏死患者有17例,增强CT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轻度或者中重度的不均匀强化情况,通过静脉以及延迟期强化减弱强化,11例包埋下腔静脉或者腹主动脉分支,9例合并淋巴结、骨骼或者实质脏器转移。L2期有15例,M期共9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n=7):主要位于肾上腺以及脊柱旁,肿瘤直径在26.7-83.5mm之间,形态规则患者有1例,形态不规则患者有6例,通过CT平扫,密度不均匀患者有5例,合并条片状、斑片状或者不规则钙化反应的患者共有5例,存在囊性病变坏死患者有4例。通过增强CT扫描,其特点和神经母细胞瘤的特点相似,4例包埋或者向周围血管挤压。L1期共1例,L2期共6例;节细胞神经瘤(n=2)主要位于肾上腺以及脊柱旁,肿瘤直径在21.5-77.1mm之间,形态规则。通过CT平扫,密度均匀,合并斑点状钙化患者有1例,通过增强CT扫描,通过动脉期无强化反应,静脉期或者延迟期存在均匀强化反应,L1期有1例,L2期有1例。结论:儿童腹膜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患者一般为合并钙化反应的单发病灶,肿瘤大小对于良恶性病灶的评估无明显提示意义,神经母细胞瘤以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两者影像学表现重叠之处较多,前者的发病年龄更低,恶性程度高于后者,且更加容易转移,预后效果差。

  • 标签: 腹膜后 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 CT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在上一年度诊治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患者共52例,按照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两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2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26例,对比两组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明确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膜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以2021年8月-2022年8月为研究起止时间,将此时间段对前来我院就诊的88例小儿腹膜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以腹痛、恶心呕吐、感染为并发症指标,对患儿并发症情况进行汇总,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82%,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45%;数据统计可知,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3.18%,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72.7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膜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小儿腹膜后肿瘤 围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腹膜肿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方法 择60例疑似原发性腹膜肿瘤患者,采取CT、X线片检查,金标准为综合诊断,分析准确度。结果:经检测,60例患者中,金标准检查结果为35例为原发性腹膜肿瘤,剩余25例为其他疾病。CT诊断结果为原发性腹膜肿瘤患者34例,其他疾病为26例。CT检查结果为敏感度94.29%(33/35)、特异度96.00%(24/25)、准确度95.00%(57/60)。CT检查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与金标准结果一致。结论:对原发性腹膜肿瘤患者实施CT检查准确度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疝气治疗中采取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院内的68例疝气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工作)、观察组(接受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工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水平。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水平相关数据信息明显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

  • 标签: 疝气 治疗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接受治疗的疝气患者展开分析,在此期间我院共收治了50例患者,将其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组样本量一致,均为25例。两组予以不同的手术方案,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传统疝修补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从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作比较,数据均有显著差异,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疝气采用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能够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减少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疝气 成人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患者男,34岁,因“发现右侧腹部包块2个月”入院。查体:右侧腹部隆起,质硬、活动度差。腹部增强CT示:右侧腹膜见不规则组织肿块,最大截面为155 mm×134 mm×120 mm,强化不均,内见钙化及分隔,局部向右侧腹壁外生长,与右侧腰大肌及右侧腰背肌群分界不清(图1)。术前穿刺活检病理:考虑肿瘤性病变,富含黏液。术前诊断:腹膜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左侧卧位,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腹膜,侵及腹壁,上界至右侧肋弓,下界至右侧髂窝,包膜完整,被肌筋膜包裹分隔,并与右侧腰大肌、右侧腰背肌群及右侧髂棘分界不清(图2),行腹膜肿瘤完整切除(图3),术中出血约500 ml。术后病理检查示:富含细胞型黏液性高级别软骨肉瘤(图4)。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Syn(+)、NSE(部分+)、SMA(部分+)、H3K27me3(+)。患者术后未进行放化疗,定期随访1年,无肿瘤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经腹膜腹腔镜下肾肿瘤根除术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11月-2022年8月择取50例经腹膜腹腔镜下肾肿瘤根除术病例,以数字随机表法分组,每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个性化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评估两组心理情绪。结果:个性化组首次活动时间早于常规组,睡眠时间比常规组长,住院时间比常规组短,护理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改善,评分下降,个性化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肿瘤根除术 情绪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疝气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10月-2022年9月本科接诊疝气病人(n=84)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2人,前者采取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者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7.62%,和对照组数据83.33%相比更高(P<0.05)。关于住院时间,试验组数据(5.01±0.96)d,和对照组数据(7.69±1.52)d相比更短(P<0.05)。结论:疝气用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住院时间更短,疗效提升也更为迅速。

  • 标签: 疝气 住院时间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疝气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疝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021年接收治疗疝气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手术,随机将7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 疝气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将个性化护理运用于肾肿瘤根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0年8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接收的24例肾肿瘤根除术患者进行研究,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即对照组(n=12)、观察组(n=12),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开始进食、下床活动、导管留置、住院时间分别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脂肪肉瘤经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腹膜脂肪肉瘤切除术的9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60例,女性31例,年龄(52.1±9.9)岁(范围:30~84岁)。将完整切除12个月内发生的肿瘤复发定义为短期复发,超过12个月发生的肿瘤复发定义为非短期复发。对腹膜脂肪肉瘤完整切除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Kaplan-Meier曲线计算无复发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42例为短期复发,49例为非短期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多种病理学亚型、病理评分>3分、多原发肿瘤腹膜脂肪肉瘤完整切除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χ²值为4.422~7.773,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原发肿瘤腹膜脂肪肉瘤完整切除短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18,95%CI:1.127~7.556,P=0.027)。多原发肿瘤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单发肿瘤患者(6个月比9个月,P=0.028)。结论多原发肿瘤腹膜脂肪肉瘤完整切除短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此类患者术后应增加随访次数,缩短随访的时间间隔。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脂肪肉瘤 完整切除 短期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疝气治疗,探究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8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44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短,t=7.138、5.857、3.509,且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切口感染发生率、阴囊水肿发生率、血清肿发生率比较,=6.065,观察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疝气患者实行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有效缩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疝气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不良反应发生率 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