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自主呼吸一直被认为可以改善氧合,因为氧合是一个关键管理目标,因此这种自主呼吸努力是有益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通气过程中自主呼吸努力可能导致或加重急性肺损伤,这种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称为患者自身造成的肺损伤(P-SILI)。本文通过阐述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自主呼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认为自主呼吸是一把"双刃剑",加重肺损伤或使患者获益取决于自主呼吸活动的强度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呼吸机通气策略,以减轻肺损伤。

  • 标签: 自主呼吸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摆动现象 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 跨肺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中枢性呼吸衰竭伴反复自主呼吸停止病人的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发自主呼吸反复停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6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为脑挫裂伤造成硬膜下血肿,术后发生呼吸停止分别为32h和28h,在第46d出院时2例病人均呈植物状态。1例病人为基底核丘脑出血术后呼吸停止3d后开始恢复,治疗4个月后出院,在5个月随访时病人呈植物状态。2例为左小脑半球出血术后发生自主呼吸反复停止15d和21d后恢复较好,并分别在5个月和6个月后2例病人可以生活自理。1例病人为高颈髓损伤伴枕大孔区血肿术前呼吸停止2h,术后10h呼吸恢复,5h后又发生呼吸停止,采用呼吸机维持15d后最终死亡。结论病人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后伴自主呼吸停止症状十分危险,出现此种情况时大多数病人由于病情危重而未能复苏引发死亡,但仍有少数病人通过及时正确的救治,能够恢复呼吸并存活下来,因此对该类病人在临床上绝不能放弃。

  • 标签: 中枢性呼吸衰竭 反复自主呼吸停止 抢救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鼻(HME)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自主呼吸试验中的应用。方法将ICU68例有创机械通气行自主呼吸试验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人工鼻组38例,在离机锻炼的30-60min内通过人工鼻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同时经导管给氧,对照组30例,离机过程中直接导管内给氧。结果使用人工鼻组未出现导管内痰痂,拔管后再插管率为0,对照组1例出现导管内痰痂,1例拔管后因痰液粘稠排痰不畅再次插管。结论人工鼻具有维持气道湿化作用,能保证自主呼吸试验离机中的气道持续湿化,减少再插管率。

  • 标签: 人工鼻 自主呼吸试验 气道湿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在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获取的60例具有完整治疗信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ACBT干预,对比两种治疗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者的FVC、FEV1以及FEV1/FVC值、动脉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7d内的平均排痰量为34.25±4.78(g),高于对照组的21.51±3.20(g)(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肺康复中,应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能够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增加患者的排痰量,改善患者的氧合及肺功能状况。

  • 标签: COPD 自主呼吸循环技术 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瑞芬太尼对七氟烷麻醉患儿自主呼吸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麻醉用药瑞芬太尼0.09μg/(kg?min);改良组给予瑞芬太尼0.06μg/(kg?min),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时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对比存在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开始疼痛时间、躁动发生比例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和麻醉。结论对于小儿疝气手术中对患儿实施瑞芬太尼0.09μg/(kg?min)联合七氟烷麻醉,能够明显增加患儿自主呼吸的抑制,应用瑞芬太尼0.06μg/(kg?min)联合七氟烷麻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减轻呼吸抑制影响。

  • 标签: 瑞芬太尼 七氟烷 麻醉 小儿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高病死率的危重症,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与应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选择尚存在争议。文章对ARDS治疗中保留自主呼吸与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利弊、潜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于ARDS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或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认识,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神经肌肉接头 阻滞剂 自主呼吸
  • 简介:目的评估自主呼吸试验(SBT)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2例COPD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患者,分为两组:S组24例,采用SBT方式撤机拔管;NS组28例,采用逐渐降低机械通气支持水平的方式撤机拔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h内再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S组与NS组的拔出气管插管时间120min和(300.01±65.23)min)、住ICU时间(9.50±4.20)d和(18.60±10.30)d、VAP发生率12.50%和28.5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8h内再插管率20.83%和21.43%、ICU病死率16.67%和17.8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BT法撤机比渐减机械通气支持水平的方法具有更早拔出气管插管、住ICU时间短的优点,而且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自主呼吸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主呼吸试验(SBT)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逐步撤机法(SIWV)撤机拔管,观察组25例,应用SBT方法撤机拔管。分析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48h内再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48h内再插管率相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应用SBT法,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48h内再插管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自主呼吸试验 ICU机械通气 撤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全麻下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 7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全麻)与常规组(双腔管气管内插管全麻)各 39例,评价两组早期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实验组早期恢复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P< 0.05。结论: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全麻下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早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非气管内插管 自主呼吸全麻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索呼吸暂停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间歇性呼吸暂停组,利用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观察间歇性呼吸暂停过程中HRV各参数变化。结果:间歇性呼吸暂停使大鼠心功率谱各参数明显改变,总功率降低,超低频功率升高,高频功率降低,超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升高。结论:间歇性呼吸暂停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

  • 标签: 呼吸暂停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主呼吸麻醉应用于胸外科胸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对25例肺大泡、早期肺癌,纵膈肿瘤患者施行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下胸腔镜手术。术前做好充分的术前访视,做好麻醉药物、急救物品、护理以及仪器设备和环境的相关准备;术中做好严格指针把控以及应对措施。结果:手术顺利完成,2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掌握专业知识和手术操作技能,细致的麻醉护理配合是协助术者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自主呼吸 麻醉 胸外科 胸腔镜手术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延脑梗死继发自主呼吸衰竭(Ondinescures)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对5例0ndine-scures综合征患者实施抢救治疗,分析患者的发病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5例患者均抢救成功,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4例通过15—45d呼吸训练后恢复正常呼吸,无发生并发症。结论继发性Ondine,Scures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睡眠期间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对于此类患者入睡后主要是通过唤醒的方式观察患者意识及呼吸变化:当发生呼吸衰竭后注意做好患者呼吸道管理、呼吸训练及动态血气分析监测。

  • 标签: Ondine s cures综合征 延脑梗死 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预测神经重症患者在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的Nomogram模型,用于潜在脑死亡供者的早期识别。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前瞻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以创伤性颅脑损伤和自发性脑出血为主,动态记录评估脑损伤的相关参数;其中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数据用于构建训练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期间数据用于构建验证集。以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作为时间兴趣点和分组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与自主呼吸停止相关的因素,然后构建Nomogarm预测模型,最后在验证集中对Nomogarm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共127例患者纳入研究;65例进入训练集,62例进入验证集。在训练集中,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中线结构移位(OR=4.56, 95%CI: 1.87~19.21),环池消失(OR=4.83, 95%CI: 1.35~16.34),咳嗽反射(OR=3.82, 95% CI:1.15~12.42),脑室内出血(OR=3.16, 95%CI:1.53~14.52)和血Na+<125 mmol/L(OR=3.06, 95% CI:1.53~13.44)是与神经重症患者在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的相关因素,然后以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神经重症患者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率的预测C指数分别为0.81(95%CI:0.76~0.85)和0.80(95%CI:0.75~0.83)。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评分140分,160分和170分是危险分界点,其中140分,160分和170分在72 h内自主呼吸停止的概率分别为30.1%,65.6%和93.4%。结论基于脑损伤评估参数构建的Nomogram模型,能预测神经重症患者自主呼吸停止发生的时间,可用于潜在脑死亡供者的早期识别,结果有待进一步外部数据验证。

  • 标签: 脑死亡 自主呼吸 预测 供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开展瑞芬太尼联合麻醉苏醒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全麻患者200例为研究主体,通过随机摸红蓝球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其中红球为对照组(100例),蓝球为试验组(100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瑞芬太尼麻醉,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试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护理。对比每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恢复指令以及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期血压以及心率水平;麻醉恢复期镇静程度量表(RASS)得分;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恢复指令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RAS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出现率依次是2.00%、11.00%(P<0.05)。结论 全身麻醉患者开展瑞芬太尼配合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进而缩短患者睁眼、恢复指令以及拔管时间。

  • 标签: 镇静 全身麻醉 麻醉苏醒护理干预 瑞芬太尼 呼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七氟醚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在输尿管下激光碎石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输尿管下激光碎石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自主通气组(S组,n=30)和机械通气组(M组,n=30)。S组应用七氟醚诱导,待下颌松弛后插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并维持至术毕;M组应用七氟醚及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后插入喉罩并予以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患者诱导时间,清醒时间及麻醉诱导前(T0)、喉罩置入即刻(T1)、喉罩置入后3min(T2)、喉罩置入后30min(T3)、喉罩拔除即刻(T4)、喉罩拔除后20min(T5)的血流动力学及经皮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同时记录吸气末七氟烷浓度(CINSEV)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并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S组和M组各有2例和3例患者因中转进腹退出研究。两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插管条件,但S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M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3,P〈0.05),且喉罩置入前所需的的CENSEV明显高于M组,S组间清醒时间短于M组,诱导期及术中PetCO2高于M组,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61、2.78、4.34、3.10,P均〈0.05),但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七氟醚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可提供充分的氧供,不引起危害性的二氧化碳潴留。但需要较高的吸气末七氟烷浓度获得满意的插管条件。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及呼吸功能均能维持接近生理状态,在肌松要求不高的手术全麻中可免用机械通气。

  • 标签: 喉罩 七氟醚自主通气 机械通气 血流动力学 血气
  • 简介:目的评价被动抬腿试验(PLR)前后脉搏灌注指数变异度(PVI)的变化值△PVI预测自主呼吸产后出血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入组本院重症医学科45例产后出血患者,先后进行PLR和容量负荷试验(VE),用MassimoRadical-7及SonoSite床边超声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PVI,每搏量变异度(SV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等.以VE后CI增加≥15%定义为有容量反应性,将患者分为容量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VIPLR2min预测自主呼吸产后出血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结果45例患者中有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14例.△PVIPLR2min和△PVIVE500ml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erson相关系数r=0.786,P=0.000;直线回归拟合公式为y=0.878x+0.733,R2=0.618;ΔPVIPLR2min预测容量反应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0.063)(95%CI为0.697~0.946,P=0.000),ΔPVIPLR2min为6.5%时尤登指数最大(0.567),此时的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85.7%.结论PLR试验在产后出血容量反应评估中可以替代VE试验;PLR结合PVI在预测自主呼吸产后出血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具有良好的价值.

  • 标签: 被动抬腿试验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脉搏灌注指数变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