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负压吸疱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对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依据Coupe标准临床诊断的8例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患者,进行伍德灯、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308 nm准分子激光试验,负压吸疱获取表皮黑素细胞并培养,记录结果。结果8例患者中,6例皮损伍德灯下可见荧光,4例RCM下可见色素环完整性缺失,5例经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试验后未见复色反应。8例患者体外培养的皮损黑素细胞硫酸亚铁染色均阳性,经消化离心后沉淀呈黄白色,电镜下黑素细胞胞质内可见Ⅰ~Ⅲ期黑素小体;皮损对侧同一解剖部位正常皮肤黑素细胞沉淀则呈黑色,电镜下黑素细胞胞质内可见Ⅰ~Ⅳ期黑素小体。结论负压吸疱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有助于诊断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

  • 标签: 色素沉着不足 白癜风 诊断 黑素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无色素痣
  • 简介:摘要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简称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以病变面积巨大的先天性黑色素细胞为特征,呈黑、褐色外观,可伴有毛发生长、皮肤粗糙增厚,甚至发生瘙痒、溃烂、恶变,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巨发病的罕见性、复杂性,目前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基础尚未形成统一严谨的共识。对基因及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明确巨的病因,开拓治疗思路,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多样性。近年来巨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该文就巨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遗传学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发病机制 候选基因 BRAF基因 NRAS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手术、激光及冷冻三种方法应用于皮肤色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就诊的150例患有皮肤色素患者,将所有患者设置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50人,A组实施手术治疗,B组实施激光治疗、C组实施冷冻治疗。对比3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对比3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的复发情况。结果:通过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后,A组治疗的有效比例为96.0%,B组治疗的有效比例为76.0%,C组治疗的有效比例为74.0%,A组治疗的有比例显著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着统计学上的价值,(P

  • 标签: 手术 激光 冷冻 皮肤色素痣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面部色素皮肤激光美容术后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面部色素皮肤激光美容术的患者6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30例接受常规皮肤科护理;观察组中30例接受舒适护理。对比两组红肿消退、脱痂、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红肿消退、脱痂、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面部色素皮肤激光美容术后实施舒适护理,可以缩短红肿消退、脱痂、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帮助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 标签: 面部 色素痣 皮肤激光美容术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色素的治疗中将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美容技术应用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门诊就诊先后顺序的分组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色素患者分为采取高频电针治疗的常规组与实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美容针治疗的实验组,各25例,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美容技术治疗色素,可以有效地祛除色素,提高美观度,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色素痣 二氧化碳 激光美容 临床疗效
  • 作者: 乌日嘎 何瑞 张斌 马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 内蒙古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呼和浩特 01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 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yerson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色素出现时长7个月至18年。4例近2个月自觉瘙痒,2例无瘙痒等伴随症状。中央色素形态为丘疹5例,斑块1例,形状规则,皮损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色素均匀,边界清楚。6例色素周围均可见红晕,4例皮损上覆鳞屑或痂皮。组织病理学表现出色素及湿疹的双重特点,色素表现为交界或混合,湿疹表现为浆液渗出,表皮不规则增生,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eyerson少见,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当色素出现瘙痒或皮损周围出现红斑时,应考虑Meyerson的可能。

  • 标签: 痣,色素 湿疹 Meyerson痣
  • 简介:摘要蓝色橡皮疱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以全身多处血管橡皮样改变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其中消化道出血是BRBNS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的多发静脉畸形表现,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尤其是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 标签: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罕见 静脉畸形 进展
  • 简介:摘要患者,女,85岁,2018年12月10日因肉眼血尿10 d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占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原发性少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未进行后续治疗。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15 d患者因恶病质死亡。膀胱原发性少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易误诊,诊断需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本病预后差。

  • 标签: 膀胱 原发性 少色素性 恶性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毛囊黑色素干细胞(McSCs)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群,存在于毛囊隆突区中,调控含色素毛囊的再生。复杂的外部微环境和宏观环境结合内部因素,调控着生理性毛发再生和病理损伤中McSCs的静止和激活。McSCs的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有助于探索正常黑色素细胞发育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干细胞系统缺陷所导致的疾病病理过程。该文通过综述McSCs生存、维持、增殖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在色素沉着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展示McSCs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作为通用供体的巨大潜力。

  • 标签: 黑素细胞 干细胞 毛囊黑色素干细胞 色素沉着障碍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太田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太田手术患者,选取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选取例数为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4.76%低于对照组的23.81%,P<0.05。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的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结论:在太田术后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兼顾患者身心各个方面的需求开展护理,能使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十分理想。

  • 标签: 太田痣 术后 并发症 临床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睑分裂用新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类型分布特点及整复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39例(39只眼)眼睑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应用新分类法即传统分类联合美学单元分类法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术。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眼睑分裂的分布特点以及整复手术效果。结果39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其中女性26例(67%),男性13例(33%),年龄(31.1±17.8)岁。眼睑分裂类型分布:内侧局限性、中等范围及大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5例(13%)、6例(15%)、2例(5%);中央局限性、中等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6例(15%)、3例(8%);外侧局限性、中等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4例(10%)、6例(15%);全眼睑中等范围、大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2例(5%)、5例(13%)。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皮内20例(51%),复合18例(46%),交界1例(3%)。不同整复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患者对眼部外观均满意。手术效果为优36例(92%),良3例(8%)。2例(5%)色素在睑缘部位有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结论传统分类联合美学单元分类法对眼睑分裂的分类以内侧型和中等范围眼睑分裂较为常见,根据新分类法采用相应整复手术的效果满意。

  • 标签: 眼睑肿瘤 痣,色素 外科,整形 眼外科手术 眼睑分裂痣 分类 美学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母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甲母(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甲床及甲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甲床及甲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指(趾)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指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指(趾)甲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甲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甲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甲母,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 标签: 痣,色素 指(趾)甲疾病 儿童 外科手术 甲母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ANPCE)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NPCE患者31例31只眼(ANPCE组)以及同期检查确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17例1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t=-0.564 )、性别构成比(χ2 =0.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6、0.670)。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肿瘤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最大径与基底径比值及最大径与高度比值。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内回声强度、回声均匀性、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继发虹膜膨隆、晶状体不全脱位等。两组患眼测量参数及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指标。结果ANPCE组、对照组患眼肿瘤最大径、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分别为(5.64±0.98) mm、(4.24±0.59)mm、(3.66± 0.71)mm、1.58±0.34、1.34±0.19和(7.82±2.03)mm、(4.47±2.44)mm、(7.02±1.96)mm、1.13±0.16、2.09±1.06. ANPCE组肿瘤最大径、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均小于对照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9、-6.808、-2.924、6.257,P<0.05 )。ANPCE组肿瘤主要表现为球形(87.1%,27/31)、声衰减不显著(77.4%,24/31 )、较少侵犯根部虹膜(77.4%,24/31)、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冠部(74.2%,23/31);对照组肿瘤主要表现为半球形(47.1%,8/17)或球形(47.1%,8/17)、声衰减显著(76.5%,13/17)、多侵犯虹膜(70.6%,12/17)、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平坦部至冠部(76.5%,13/17)。两组患眼间肿瘤基底部位置、形态、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2、19.767、13.118、10.58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和是否侵犯虹膜的AUC较高,分别为0.881、0.769、0.740。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对ANPCE和睫状体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肿瘤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根部虹膜是鉴别两种肿瘤的重要参数指标。

  • 标签: 腺瘤 睫状体 眼色素上皮 黑色素瘤 超声生物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肢端雀斑样黑素瘤(ALM)的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验证预测的价值。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SEER)数据库中收集2004年至2015年共1 537例ALM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手术情况、T分期、N分期和M分期与癌症的总生存率和特异生存率数据。应用卡方检验比较患者临床病例特征与总生存率及黑素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预后影响因素并且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 537例ALM中,男714例,女823例,64岁以下818例,白种人1 363例。1 205例皮损出现在下肢和臀部,974例有溃疡;根据SEER分期,1 048例皮损位于局部(未扩散)。不同诊断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手术情况、T分期、N分期、M分期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5岁、男性、有溃疡、SEER分期远处淋巴结转移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均P < 0.05),T2、T3、T4期患者死亡率高于T1期(均P < 0.05),N1、N2、N3期死亡率高于N0期(均P < 0.05)。结论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T分期、N分期为ALM总生存率和特异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SEER规划 预后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