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苯妥英钠为最常用的抗癫痫药。其作用机制是应用苯妥英钠后,病灶仍能放电,但细胞不受病灶放电向围周扩散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脑细胞膜的兴奋阈值,使膜电位趋于稳定或超极化。目的讨论苯妥英钠的临床新用途。方法参考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归纳总结。结论苯妥英钠的临床新用途还有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治疗局灶性肾小球炎等。

  • 标签: 苯妥英钠 临床新用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为癫痫用药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实验1组采取丙戊酸钠治疗,实验2组采取苯妥英钠治疗,对比两组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癫痫治疗,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在药物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面差异不明显,均可作为癫痫治疗优选药物。

  • 标签: 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癫痫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苯妥英钠在健康志愿者中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单剂量口服苯妥英钠片200mg,第一次早晨7:00服药,两周后改为晚上7:00服药,用荧光偏振免疫法(TDX)测定血清中苯妥英钠的浓度。结果不同时间服用苯妥英钠,其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AUC、K、Tmax、T1/2等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晨和晚上服药剂量应考虑有所区别,使临床用药更趋于个体化、合理化。

  • 标签: 苯妥英钠 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 荧光偏振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对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50例,分为2组,A组为丙戊酸钠组25例,B组为苯妥英钠组25例,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B组总有效率为76.0%,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剂量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慢性不良反应方面,A组明显的小于B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在特异性反应方面,两组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对癫痫的治疗,丙戊酸钠治疗效果优于苯妥英钠,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丙戊酸钠 苯妥英钠 癫痫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周围神经损害。方法:应用丹迪Neuromatic2000M型肌电仪,对37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神经传导(NCV),F波和H反射的检测,同时观察肌肉的针极肌电图(EMG)。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正中神经感觉速度(P〈0.05),波幅(P〈0.05),dML(P〈0.05),F波出现率(P〈0.01),胫后神经感觉波幅(P〈0.05),dML(P〈0.01),F波潜伏时(P〈0.01)。EMG检测未发现损害。结论: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可发生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1)感觉运动神经均有损害;(2)脱髓鞘及轴索损害都会发生,轴突损害符合远端轴突病;(3)神经损害远近端都有发生;(4)上下肢神经轴突均有损害,以下肢的轴突损害为重。

  • 标签: 苯妥英钠 癫痫 神经传导
  • 简介:目的分析卡马西平与苯妥英钠的异同点。方法从性别、年龄、药疹出现的时间、药疹严重程度及其与停药及时与否的关系等方面回顾分析这两种药物所致药疹的异同点。结果两种药物所引起的药疹在以上诸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疹以重症型多见,与停药及时与否有关。结论卡马西平与苯妥英钠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的区别;病情均较重,且与停药不及时有关。

  • 标签: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药疹 临床资料 CBZ PH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托吡酯与苯妥英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106例纳入研究工作,随机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抗癫痫药治疗同时给予苯妥英钠治疗,实验组常规抗癫痫药治疗同时添加托吡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托吡酯与苯妥英钠治疗难治性癫痫均获得一定疗效,而托吡酯与苯妥英钠治疗难治性癫痫能够获得更高疗效,且不良反应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荐。

  • 标签: 托吡酯 苯妥英钠 难治性癫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近几年有关苯妥英钠治疗剂量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个体化给药对于安全有效使用苯妥英钠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对于苯妥英钠个体化用药方法的研究也逐渐从传统的药物治疗监测向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同时,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中,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mixedeffectsmodeling,NONMEM)工具在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药物基因组学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苯妥英钠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苯妥英钠 个体化给药 药物基因组学 群体药动学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手术伤口加用苯妥英钠(PS),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的身心影响及苯妥英钠促放疗后伤口愈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加苯妥英钠)39例,对照组(未加苯妥英钠)41例;两组术前放疗均采用60CO-r外照机,200cGy/次,5次/周,放疗40Gy后,休息3周手术。术后切口对照组常规缝合、包扎、换药;研究组切口缝合前将苯妥英钠0.1g×1支用5ml注射器细针头抽取后沿伤口布洒,缝合后3d再次按上述方法换药,每个患者均给苯妥英钠2次。对研究组39例患者伤口愈合的疗效、副作用、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在治疗的各阶段实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在身心方面的影响[1]。结果全身和局部辐射后都可明显降低WBS,而苯妥英钠对正常及辐射后的WBS都有明显的提高[2];在全身辐射后3、5、8、13天的伤口MФ数明显下降[3],而且TNFα和IL-1的释放量也明显下降[4],但MФ功能无明显降低[5];苯妥英钠对正常伤口和局部辐射后的伤口的MФ比例及其功能都有明显的提高[6]。研究组39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2d,而对照组41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研究组39例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为92.31%,对照组41例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为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P<0.05)。结论苯妥英钠对正常的和辐射损害的伤口愈合都有促进作用,并与其提高伤口MФ数量和功能有关[7]。通过对患者加强放疗及术后护理干预,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及身心康复。

  • 标签: 宫颈癌 放疗 苯妥英钠 护理干预 伤口愈合
  • 简介:目的应用固相萃取(SPE)-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苯妥英钠(PHT)及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方法将1ml血浆样品在GDX-403固相萃取柱上进行固相萃取,洗脱液混匀后直接进样。色谱条件:色谱:HypersilBDSC18柱,流动相:甲醇:水=48:52,检测波长:235nm,流速:1ml/min,柱温:25℃,内标:非那西丁。结果PHT在4.10-41.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γ=0.9999);CBZ在2.50-24.96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γ=0.9998),方法平均回收率各为101.77%和101.87%,日内及日间误差分别小于4.13%和49.8%,最低检测浓度为:1.025μg/ml和0.156μg/ml。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可用于PHT及CBZ血浆浓度的同时测定。

  • 标签: 固相萃取 反相HPLC法 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 血药浓度 色谱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