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结合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可对本病作出诊断,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入中医学的范畴,结合该病病因病机辩证施治可分五中类型一、热燔营血,气阴两伤证;治法清热凉血,醒目开窍,益气养阴。二、肺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润肺。三脾气亏虚证;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养血。四、肾精亏虚证;治法益肾填精。五、阴虚血燥,血瘀痰结证;治法滋阴化痰,养血祛瘀。

  • 标签: 中医辩证
  • 简介:目的:探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发生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7例(214眼)艾滋病患者经眼底彩照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视乳头病变患者,统计AIDS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及病变类型以及与CD^+T淋巴细胞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214跟)AIDS患者发生视乳头病变71眼,占33.2%;其中,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0眼,占42.2%(30/71);视盘水肿12眼,占16.9%(12/71);无体征视神经病变29眼,占40.8%(29/71)。CD4^+T淋巴细胞≤50个/μ发生视乳头病变59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75眼,发病率44.0%(59/134);CD^4+T淋巴细胞≥51个/μL发生视乳头病变12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68眼,发病率15.0%(12/80)。经双侧检测统计:χ^2=19.042,P=0.000。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AIDS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呈多样,且CD^4+T淋巴细胞数越少,发生视乳头病变的几率越大。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乳头病变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耳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耳部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91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150例有耳部疾患的非AIDS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耳部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CD4+ T水平AIDS患者及对照组耳部疾患的治疗及转归。结果91例AIDS患者中急慢性炎性疾病34例(37.4%);耳聋44例(48.4%),其中感音神经聋25例,含突发性聋9例;耳疱疹10例(11.0%);耳部肿物5例(5.5%),其中卡波西肉瘤4例,表皮囊肿1例;单纯耳神经及前庭功能异常15例(16.5%),临床症状为单纯耳鸣7例,眩晕5例,神经耳痛3例。72例AIDS患者接受HAART治疗,78例接受耳部疾病的针对治疗,3例未行任何治疗;对照组150例患者均接受耳部疾病的针对治疗。经耳部针对治疗后,CD4+ T> 200个/μl的AIDS患者耳部疾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CD4+ T< 200个/μl AID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34、P = 0.005),而较对照组耳部疾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3、P = 0.959)。结论AIDS患者的耳部疾患以炎症性疾病为主,症状重、易反复发作、不易治愈。除炎症外,还可出现耳聋、疱疹及特异性疾病,如卡波西肉瘤等。其治疗以改善全身免疫状态为主,局部对症治疗为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耳部疾患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 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减少(< 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眼病
  • 简介: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HIV特异性的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进行破坏,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导致AIDS。所以认识和了解AIDS主要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对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诊治水平有很大帮助,本文对AIDS几个主要的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叙述如下。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D4^+T细胞 机会性感染
  • 简介:目的提高对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脱髓鞘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t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为25%(7128)。结论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致病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近年来,机会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获得免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真菌感染与获得免疫的相关。本文从获得免疫在机体抵御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遗传免疫缺陷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以及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对获得免疫与真菌感染的相关进行评述,以期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方面找到突破口,为真菌感染的诊治找到新靶点。

  • 标签: 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 疫苗
  • 简介:自从HIV/AIDS流行以来,欧洲地区大约报告了大约20万AIDS病例。在许多国家,AIDS的发病率在1995年进入了停滞时期,在1996年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7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男性同性恋者,其次是以注射方式吸毒者及异性恋者。呈现这种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标签: HIV 注射方式 异性恋 同性恋者 抗体阳性者 异性性传播
  • 简介:摘要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肺结核是最为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也是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肺结核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诊断存在很大困难,影像学在其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规范其检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结合循证医学对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多位感染与炎症放射学、结核病学、统计学专家共同参与撰写及制定AIDS相关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具有肺部感染临床症状的患者如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结果阳性,则进一步行胸部X线或CT检查。当有肺内病变和(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疑似AIDS相关肺结核;若肺内影像表现为纵隔或肺门多区淋巴结肿大,两肺随机分布弥漫粟粒、大小不等结节,渗出性病变为主的多形态、多叶、多段病灶或胸腔积液以上影像表现之一者,影像诊断为AIDS相关肺结核。对疑似或影像诊断病例进一步行实验室或病理学相关检查,若有一项阳性则确诊为AIDS相关肺结核。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结核 影像 诊断 标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阮方 董宏伟 接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 北京市感染性眼病诊疗中心,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81年6月5日宣布了新发现的疾病,定名为"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率先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后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自此,AIDS被确定为新的病毒性疾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免疫功能发生缺陷获得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呈现上升趋势,侵袭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多,目前,已经成为对人类生活健康造成威胁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临床上给予患者具有特异性的早期检测方式,对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研究针对近年对AIDS合并IFI早期检测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最佳检测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获得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具有较独特的影像学表现,本标准基于总结文献检索病例统计及当前最新研究证据,形成了最新的影像学诊断推荐意见:将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作为艾滋病相关PCNSL强推荐检查方法;影像学征象归纳为:三高,肿瘤实体部分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信号增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等、高密度且基本均匀的明显强化;二低,肿瘤实体部分ADC图明显低信号、T1WI和T2WI等低信号;三常见,多位于大脑中线结构区、常表现为多发、囊变;特征MR增强表现为"缺口征""尖角征""握雪团征"和"锯齿状或棘突状"等。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如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以上影像学表现,可作为诊断艾滋病相关PCNSL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以期为临床提供丰富、准确的诊断信息及较明确的诊断依据,有效提升艾滋病相关PCNSL早期诊断水平,以期形成最佳决策方案,并达到早治疗及精准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艾滋病相关 脑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诊治的AIDS患者235人。其中眼底正常患者129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者106人。对上述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节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等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AIDS相关病史询问,是否开始HAR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治疗,同时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载量检测和血CMV-DNA检测。结果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眼压(11.82±2.77) mmHg,血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22个/μL;均明显低于眼底正常组(P<0.05);86人(81.13%)未开始HAART治疗,血HIV病毒载量中位数:83 438 copies/mL;血CMV中位数:0 copies/mL均明显高于眼底正常组(P<0.05)。结论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对视功能的影响较小,与正常眼底者比较,其眼压偏低,血CD4+T细胞计数更低,未开始HARRT治疗的患者发生率高,血HIV病毒载量及血CMV-DNA载量更高。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CD4+T细胞
  • 简介:摘要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病死率高,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及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影像诊断在其早期确诊及后续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规范应用影像技术、正确认识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的特征影像表现至关重要。尽管艾滋病脑弓形虫病的影像表现多样,但仍具有其特征表现,目前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的影像诊断缺乏统一共识。本共识基于当前最新研究证据,结合询证医学证据分级系统的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综合考虑临床实际及专科医师经验,形成最终的影像诊断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形成最佳决策方案,有效提升早期诊断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综合治疗。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脑弓形虫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河南省AIDS患者50例为AIDS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程平均(14.93±3.82)年,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选取当地健康村民50名为对照组,采用内-中膜自动测量(QIMT)及血管弹性功能定量(QAS)技术检测受试者右侧颈动脉,获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顺应系数(CC)、僵硬度(β)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2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AIDS组与对照组受试者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IDS组颈动脉CC降低[(0.59±0.21)mm2/kPavs(1.04±0.41)mm2/kPa)]、β升高(13.01±6.10vs8.14±1.37)、PWV升高[(8.70±1.65)m/svs(6.81±1.3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IV感染时间与颈动脉IMT无相关(r=0.191,P&gt;0.05),与颈动脉弹性参数CC呈负相关,与β、PWV呈正相关(r=-0.575、0.380、0.417,P值均<0.05)。CD4+、CD8+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CC、β、PWV均无相关(r=0.000、1.012,r=-0.093、-0.097,r=0.096、0.012,r=0.056、0.024,P值均>0.05)。结论AID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较正常人减低,且与HIV感谢染时间呈弱的正相关,提示HIV可能在AID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减低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动脉弹性 超声检查
  • 简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是我国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全球近400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约有36%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是AIDS患者的重要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3%的AIDS患者最终死于结核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例AIDS合并CM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为40.4岁;基线CD4计数1~162个/μL,中位数为26个/μ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2.45±1.090) mmol/L,脑脊液氯含量(119.86±4.669) mmol/L。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80%)、恶心呕吐(15%)、意识障碍(5%)、视物模糊(5%)与发热(5%)。还有10%的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MRI表现,11例患者以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显示或扩张或胶样假囊形成表现为主;6例患者以脑膜炎或(和)脑膜脑炎表现为主;1例患者同时存在PVS和脑膜受累的表现;1例患者同时存在脑膜受累及粟粒样结节的表现;1例为其他表现。结论AIDS合并CM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其次为恶心呕吐;其特征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PVS及胶样假囊形成。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隐球菌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影像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断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运用SPSS22.0软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359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男325例,女34例,30~44岁所占比例最大,42.6%患者出现发现延误;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体重下降较多见,咯血少见,多数研究对象两肺受累,病变范围≥3个肺野,空洞少见;T-SPOT阳性率偏低,50.7%患者首次检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69例患者痰结核菌药敏结果显示,43.5%出现耐药;已知抗病毒状态中的患者93.2%已经进行了抗病毒治疗;282例合并肺外结核,合并症及机会性感染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梅毒、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肺部感染、药物性肝损等为主;333例已知预后情况的患者中53例死亡,其中79.2%在6个月内死亡。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年轻患者比例大,影像学表现不典型,T-SPOT阳性率偏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多数患者合并肺外结核,合并症和机会性感染较多,患者多在6个月内死亡。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结核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