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血流力学方法及其护理。方法结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用血流力学生命体征的临床资料,阐述各种血流力学方法以及血流力学护理进展。结果血流力学方法包括无创伤性和有创伤性两大类,对于有血流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在其监测下治疗及配合正确的护理,效果明显。结论目前血流力学手段不断进步,各有特点,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配合,严密观察动态变化,尽可能避免发生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新生儿出生后面临从胎儿循环到成人循环的过渡期,其血流力学变化复杂。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后早期血压不稳定,易合并低血压,可导致各脏器血流灌注不足、脑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然而,低血压并不等同于低灌注,临床医生不能仅凭血压值进行干预,需结合血流力学情况。目前国际上对早产儿低血压的定义和干预阈值尚未达成共识。该文对早产儿早期低血压的定义及血流力学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早产儿 低血压 血流动力学 监测
  • 简介:围术期的血流力学(hemodynamicmonitoring)是反映患者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围术期 血流动力学监测 麻醉质量
  • 简介:摘要感染性休克属于微循环功能障碍病症,该病症发生突然且病情较急,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进而导致体液失衡,会给机体组织器官带来一系列的器官受损综合征,因此,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极高的病症死亡率。无创血流力学技术可以有效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综述形式阐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无创血流力学效果进展。

  • 标签: 感染性休克,无创,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症患者有创血流力学的临床护理。方法:病例选取时间: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筛选本科室 58例有创血流力学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 2组,对比组 29例,研究组 29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循证护理,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显著有效率以一般有效率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重症患者进行有创血流力学中进行循证护理,能够良好的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护理效率,对中曾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临床中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重症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快,不能平卧,时有躁动,加上咳嗽及体位经常变动,监测护理右心漂浮导管甚为困难.现将18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血流力学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动力学监测 合并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连续血流力学对重症创伤患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的22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给予回顾性分析,均给予连续血流力学,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施针对性复苏策略,观察临床救治效果。结果: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52±2.61)d、碱剩余复常时间(9.22±1.45)h、复苏达标时间(6.71±1.33)h。复苏后中心静脉压、心排指数升高,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肺血管阻力指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复苏前后的肺动脉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基于连续血流力学情况下指导临床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实施救治,可显著提高复苏效果,减轻对靶器官、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重症创伤 中心静脉压 凝血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心力衰竭在临床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患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心力衰竭不仅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影响预后。为此,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心力衰竭早期正确诊治的力度。本文针对血流力学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应用进展 心力衰竭 生存质量
  • 简介: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是危重患者组织灌注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也是评定心功能动态变化的客观指标。目前,肺动脉导管热稀释法仍是监测患者CO的常用方法。肺动脉导管监测技术虽然是CO监测的“金标准”,但却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患者体位的改变,手术方式等。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PICCO 临床应用 ac系统 肺动脉导管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有创血流力学通过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功能变化者,以便指导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成为患者生存质量衡量的重要标准。在心理衰竭患者的血流力学中,有创方监测方法的应用,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项目,可为后续患者提供有效借鉴。

  • 标签: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力衰竭 应用 护理
  • 简介:对血液动力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是危重患者管理治疗非常管理的部分,右心压力的监测可为左心房压监测提供参考。在年轻的手术患者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可与肺动态楔压的变化相反。肺动脉导管(PAC)监测的临床优势包括测定心室压的压力,决定心排血量,同时可以获得心室和混合静脉血样本,这些信息可用来评估容积和心室功能,计算血流和呼吸指数,从而估计组织总体氧供平衡。监测疾病进展以便治疗。肺动脉导管监测的使用超过三个阶段,许多研究通过多种医疗特性和临床护理证实了它的不足和不统一性。本文就肺动脉导管的使用监测及并发症等做了综述。

  • 标签: 肺动态楔压 温度稀释法 心排血量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力学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力学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力学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力学的概念,是重症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力学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运动康复是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无创血流力学具有简单易操作,无创,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能有效测定运动强度和心功能变化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心脏康复领域指导运动处方制定、评价临床疗效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心脏康复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作者: 王光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全军烧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烧伤暨烧创复合伤救治关键技术创新单元,上海 200433
  • 简介:摘要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血流力学呈现内在的、持续动态的变化规律,由休克早期的"低排高阻"逐渐过渡到回吸收期的"高排低阻",并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血流力学指标的正常值不是烧伤休克复苏的终点,追求休克期血流力学的正常化将导致过度复苏。每小时尿量仍然是指导烧伤休克复苏的"金标准"。动态观察血流力学指标的变化可以辅助临床治疗,在休克复苏不良、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和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具有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烧伤 休克 血流动力学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力学在重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重症患儿采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力学,B组重症患儿采用无创血流力学。比较两组患儿的危重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监测治疗前的危重诊断评分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采取监测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均得到恢复,同组危重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监测治疗后危重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重症患儿应用无创血流力学,能够提高患儿危重评分及转归,降低重症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无创、安全、患儿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重症患儿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危重患者液体管理中应用无创血流力学的实际价值。方法:将70例危重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其均需要加强液体管理,对此为达成研究目的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继续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液体管理,观察组中则使用无创血流力学,并比较不同液体管理方法的具体效果。结果: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HR、MAP、CBP、氧合指数、血乳酸、APACHE II评分、BNP和Scr,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对更优,(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无创学流动学监方法进行液体管理有助于保障液体管理质量,更对保障脏器功能有积极帮助。

  • 标签: 危重患者 液体管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PiCCO监测,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相关性,探讨血流力学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监测CVP、GEDI和EVLWI等指标变化。结果:GEDI与EVLWI有显著相关性(r=0.355 , P=0.01 ) ,CVP与GEDI及EVLWI相关性差(r分别为0.113、-0.08,P分别为0.114,0.268)。结论:在CVP的基础上结合GEDI和EVLWI,动态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前负荷和肺水肿的情况,可以更好地进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复苏的液体管理。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超声心排出量监测(USCOM)评估婴幼儿肺炎患儿左心功能及血流力学状态。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74例婴幼儿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为轻症肺炎组(45例)和重症肺炎组(29例),使用USCOM测定2组患儿心率(HR)、校正流动时间(FTc)、每搏心排出量变异度(SVV)、每搏心排出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肌力指数(INO)、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根据各个年龄段患儿的CI、SVRI具体数值区分血流力学类型,根据CI值分为正常排、高排、低排,根据SVRI值分为正常阻、高阻、低阻,比较2组肺炎患儿左心功能及血流力学状态。结果1.轻症肺炎组中42.22%(19/45例)的患儿出现血流力学状态异常,其中94.74%为高排低阻型。重症肺炎组中79.31%(23/29例)的患儿出现血流力学状态异常,其中86.96%(20/23例)的患儿为非高排低阻型,表现出血流力学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为低排高阻(39.13%)、高排正常阻(26.09%)、低排低阻(13.04%)、正常排低阻(8.70%)。2.治疗前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HR、SVI、CI、INO、SVRI分别为(153.2±19.3)次/min、(32.0±5.8) mL/m2、(4.3±1.0) L/(min·m2)、(1.1±0.4) W/m2、(1 139.0±280.6) d·s·cm-5·m2和(140.2±13.2)次/min、(39.2±4.1) mL/m2、(5.1±0.8) L/(min·m2)、(1.4±0.2)W/m2、(904.7±175.8) d·s·cm-5·m2,重症肺炎组SVI、CI、INO均低于轻症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组HR、SVRI均高于轻症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心脏前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治疗后HR[(137.6±9.3)次/min]低于治疗前,SVI、CI[(36.2±3.4) mL/m2、(4.7±0.3) L/(min·m2)]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USCOM可快速、动态了解左心功能及血流力学状态,USCOM发现较多婴幼儿轻症肺炎患儿可出现血流力学异常,且多为高排低阻型,大多数幼儿重症肺炎患儿出现不同类型的血流力学异常,且多为非高排低阻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 标签: 婴幼儿肺炎 左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超声心排出量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