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了疾病传播扩散。方法回顾血源传播疾病的病人接受手术时,通过其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很好地切断了传播途径,控制了疾病传播扩散。讨论人类血源传播疾病只要在切断传播途径上下功夫,注意手术前的预防﹑手术中的细心操作以及手术之后的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播疾病的在手术过程中的传播扩散。

  • 标签: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手术 护理干预
  • 简介:血源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HB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等。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与一般科室护理工作有所不同,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血源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何应对血源传播疾病的严重危害,进行自我防护,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伴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自我防护做得好与否,不仅关系到手术室护士自身健康,而且与医院控制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 标签: 血源性传播疾病 手术室护士 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工作 乙型肝炎 职业危害
  • 简介:目的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液暴露,防止血源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丽水市中心医院职工职业性血液暴露34例,发生率2.8%。对暴露者的职业分布、锐器种类、职业暴露污染情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职业暴露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暴露人员中暴露率最高者为护士,占64.7%;锐器的器具伤害率最高为注射器针头,占74.2%;职业暴露污染以HBV最多,占82.4%;职业暴露后处理达100%;职业暴露后追踪达100%。追踪结果:本院职业暴露的职工经处理后发现1例感染与病人血清学一致,感染率2.9%。结论职业性血液暴露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加强管理,避免或尽量减少职业性血液暴露的发生。

  • 标签: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血源性传播疾病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血透室护士受血源传播疾病的危害,从而减轻医护人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可能。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之间的血透室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进行血液透析近3万次,其中有血源传播疾病的患者有20例,另外此血透室的护理人员有15例。主要是对医护人员平时的工作进行相关记录,找出失误点以及不足的地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血透室工作人员在每半年体格检查血液性传播疾病(这里的检测包含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IgGIgM、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测定)及肝功能结果显示正常,检测显示无1例受血源传播疾病的传染。结论血透室护士受血源传播疾病的可能是很大的,但是只要平时注意危害因素的总结,仔细处理每个环节,积极应对,这种可能可以降低到最低,甚至可以不发生,使得护士在护理他人的同时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 标签: 血透室 护士 血源性传播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手术室护士在临床上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自我防护,避免发生血源疾病传播,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伴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①。手术室护士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洗手,重视皮肤和粘膜的防护,严格按操作程序工作,加强锐利物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及传染病者术后器械及物品的消毒隔离制度。这样,才能减少血源传播疾病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把血源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血透中心护士发生血源传播疾病的风险因素,探讨防护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血透中心的29名护士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血源传播疾病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因素,2022年1月起开始系统化的风险干预,从开展防护知识培训、重视新护士及进修护士的培训和监管、改进日常护士操作流程、督促护士落实各种针头的处理方法、锐器处理用具进行合理配置和放置、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正确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对比干预前后的血源传播疾病发生率。结果:血透中心护士发生血源传播疾病风险因素主要为动静脉内瘘针刺伤、输液钢针刺伤、血液喷洒等,干预前后的血源传播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血透中心 护士 血源性传播疾病 防护
  • 简介: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69-01摘要目的探讨产房医务人员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风险及相关防护措施。方法对我院60名产房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刺事件发生率、知识培训及防护用品使用等情况。结果工龄>20年的医务人员1年内针刺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工龄10-20年、<10年(P<0.05);所有医务人员知识培训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防护用品使用上助产士明显优于医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房医务人员应根据相关流程规范操作,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降低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几率。

  • 标签: 产房 医务人员 血源性传播性疾病 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源传播疾病患者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优势。方法对125例血源传播疾病患者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其效果。结果安全型留置针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无针刺伤发生。结论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既能保证患者的及时治疗,又能避免操作者发生针刺伤。

  • 标签: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血源性传播疾病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检验工作中职业暴露于血源传播疾病的危害及应采取的积极防护措施,得出结论卫生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教育,提升硬件设施安全性;个人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血源性传播疾病 病原体 职业暴露 感染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术前/输血前患者开展血源传播疾病筛查方法比较的多中心研究,以探索更优的临床血源传播疾病筛查方案。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10家医院拟进行术前/输血前血源传播疾病检测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RNA,并同时与参与医院现行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统计分析核酸检测和免疫血清学这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10家医院共收集到有效样本8 655例。在HC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BV和HI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HIV RNA检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38、4例)均多于相应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别为216、2例)。HBV、HCV和HIV的免疫血清学均存在漏检情况,其中,HBsAg阴性、HBV DNA阳性28例,HCV抗体阴性、HCV RNA阳性 2例,HIV抗原/抗体阴性、HIV RNA阳性2例。在2种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的66份样本中,年龄>45岁、肿瘤、外科、男性患者分别占83.3%(55/66)、68.2%(45/66)、63.6%(42/66)和62.1%(41/66)。结论核酸检测相对于免疫血清学检测,能及时检出HBV、HCV、HIV感染者,减少漏检。45岁以上、肿瘤患者等进行术前/输血前免疫血清学筛查的同时,用HBV、HCV、HIV核酸检测筛查可降低传播风险。

  • 标签: 传染病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核酸扩增技术 感染
  • 简介:摘要:随着介入医学的蓬勃发展,介入诊疗由于其众多优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目前已广泛被应用于神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治。但由于其是一项侵入性操作,且操作较复杂,用时较长,所用器械种类较多,故存在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目前,介入导管室内最具有威胁性的感染源是血源传播疾病。因此加强对此类感染的防范意识,做好管理工作,对预防和减少其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更加优化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介入导管室以及介入手术流程上,可有效提高介入导管室防控血源传播疾病感染能力。本文根据国家及本院相关感控规范,并结合实际精细化管理经验,对介入导管室防控血源传播疾病感染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介入导管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介入导管室 精细化管理 血源性传播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普通采血针与安全型采血针在血源传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进行血标本采集的血源传播疾病病历系统中选择2021.6-2022.8期间进行血标本采集患者97例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将97例进行血标本采集患者的资料合理打乱之后,其中49例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另外48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研究组在采集血本过程中使用安全型采血针,对照组采用普通采血针,其他条件保持基本一致,并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使用安全型采血针进行采集血标本后安全性高,护理人员血液污染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抽取血量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满意度显著提高,因此,安全型采血针比普通采血针在采集血标本过程中安全性、可行性高(P<0.05)。结论:安全型采血针为患者进行采集血标本过程中,护理人员在使用回缩式采血针时更为简单便捷,安全性高,护理人员血污染风险降低,抽取血量合格率提高,且操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安全型采血针值得在为患者进行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中应用。

  • 标签: 普通采血针 安全型采血针 血源性传播疾病 血污染发生率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血源职业暴露现状,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本院上报的38例血源职业暴露进行原因分析。结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不到位、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结论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制定安全防范流程并强制执行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多数STD的口腔表征不仅具有特征性,且常常是其首发、早发、必发的临床表现。这就要求口腔医师必须熟悉STD的口腔表征,以利早期做出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监测,阻止STD的传播。同时,要求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做好自身防护。本文着重介绍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腔表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口腔表征 临床表现
  • 简介:1994和1996年在古巴哈瓦那的一个中心诊所CiraGarcia对因阴道异常分泌物前往妇科就诊的妇女进行研究。用革兰氏技术和培养对宫颈内和阴道渗出物进行病因学检查。也进行了念珠菌和与细菌性阴道炎、阴道滴虫有关的病原体分离鉴定。另外,对男女患者均进行了梅毒(VDRL)和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阴道滴虫 细菌性阴道炎 异常分泌物 血清学试验 病因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