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弱视功能软件在功能敏感度评估、三级功能检查及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度异常患者辅助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50例屈光性异常弱视患者,根据患者到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奇偶数分组,每组中有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敏感度、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情况进行比较,结合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采用弱视功能软件和常规弱视检查法对患者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情况进行检测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后患者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视力水平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视力从治疗前的(0.4±0.12)提升到了治疗后的(0.7±0.08),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视力只有稍微改善,从治疗前的(0.38±0.13)提升到了治疗后的(0.54±0.13)。通过治疗,观察组有效率是88%;对照组有效率是68%。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弱视功能软件对于功能敏感度、三级功能检查及辅助治疗和康复训练是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加强对病人的功能检查、康复训练和评价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 标签: 弱视视功能软件 视功能敏感度 三级视功能检查辅助治疗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眼设计术后的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方法收治双眼白内障患者40例,双眼先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只眼按术后为正视眼,另1只眼按术后为-2.50D近视植入相应度数人工晶状体,记录术后3个月时患者双眼裸眼以及矫正远、近、中距离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立体视。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主观的视觉功能和脱镜率。结果术后患者两眼裸眼矫正后远视、中距离视力、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脱镜率为92.5%。结论按照单眼设计的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能同时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而双眼裸眼状态下的近立体视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 标签: 单眼视 晶状体 人工 视功能
  • 简介:目的了解电脑显示终端(VDT)保护屏是否能保护操作者的功能。方法对某卫生学校40名17~18岁学生进行现场研究,观察指标为明视持久度、视觉运动反应时、阅字数、错误率、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结果操作者明视持久度、反应时、阅字数、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四项指标在有屏组与无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错误率在有屏组与无屏组比较中,表现为操作后即刻无屏组高于有屏组(P<0.01)。结论VDT保护屏(金属丝网型)对操作者功能未显示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视功能 脑力工作能力 VDT 观察指标 视觉运动 操作者
  • 简介:一、双眼单基础知识.(一)双眼单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分级:分同时、融合、立体视三级。同时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 标签: 双眼单视功能 同时视 视网膜对应点 视觉信号 视觉中枢 立体视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有超过85%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良好的视觉能力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以斜弱视、眼疲劳、干眼症、近视眼、白内障等为代表的眼病或屈光不正,尤其是以近视眼为代表的视力不良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我们。如果加上中老年的老问题,几乎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和眼镜结缘。因此,验光是光工作者最常用、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 标签: 验光 综合视功能 检查
  • 简介:从事光学研究近30年来,青少年近视率从早期低于20%,发展到目前90%以上.我更体会到从根本上解决视力健康问题是科学界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让你从此摘掉眼镜.裸眼视力达到1.0。

  • 标签: 优化训练 眼睛 功能 裸眼视力 健康问题 人生目标
  • 简介: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及同机融合功能训练改善LASIK术后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戴全矫眼镜用同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疲劳的问卷调查。术后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30d,B组不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分别对其术后1wk;1mo行同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疲劳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融合范围均较术前减小。术后1wk时融合范围两组分别为18.58±8.91和13.45±8.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融合范围分别为20.55±7.23和18.12±6.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时A组疲劳评分3.92±1.65,B组评分5.16±2.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评分分别是1.28±0.96和1.45±0.9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双眼的融合功能下降是出现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疲劳症状。

  • 标签: 近视 LASIK 视疲劳 融合范围 融合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视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青少年近视的发病呈现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不规范的验光配镜导致了青少年的用眼疲劳和快速增长等诸多后果。医学验光科学配镜至关重要,现将戴镜后近视力异常的病例分析及处理如下。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力 调节不足 调节麻痹
  • 作者: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张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王静为天津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2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的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功能异常的疲劳患者的功能体征和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 标签: 视功能 视疲劳 视觉训练 视觉可塑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弱视弱视功能检查软件在对弱视患者视力检查及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进行弱视治疗的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各34只眼)对照组应用常规弱视治疗方法,给予遮盖法、目力训练及视频训练进行视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弱视弱视功能检查软件辅助经过6个月的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检测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的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P<0.05),且对照组无效例数要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VEP100峰潜期时长并没有明显差异(P1>0.05)。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P-VEP100峰潜期时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134.88±10.13)ms,观察组有了明显的改善为(106.29±11.98)ms,经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VEP100峰潜期时长要明显比对照组低很多,差异非常明显(P2<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改善差异非常明显(P3<0.05)。结论 治疗屈光性弱视中采用弱视功能检查软件为患者进行功能检查的同时对患者视觉敏感度、同时功能、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功能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智能化且人性化的屈光性弱视治疗。

  • 标签: 弱视视功能检查软件 屈光性弱视 视功能指标训练
  • 简介:摘要青光眼最核心的问题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及死亡所导致的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其病因及病理学机制复杂,至今临床鲜有证据充分、疗效确切的修复(保护、挽救及逆转)策略。为实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需要全面认识青光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遵循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流程,并始终将视网膜与视觉中枢作为整体确定功能修复策略。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17-720)

  • 标签:
  • 简介:色彩是视觉表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丰富视觉效果、渲染环境气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基于现代公共环境属性,结合导设计的实践应用情况,对其在公共环境导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提出色彩是公共环境导系统中强化可识别性和形成系统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在信息划分、辅助识别、协调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为深入探索研究环境导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 标签: 色彩 公共环境 导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功能训练在巩固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弱视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单眼患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训练,观察组为双眼功能训练,对比两组训练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和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双眼功能训练在巩固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视力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家长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巩固弱视 双眼视功能训练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功能期望与白内障患者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们收集一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信息,并使用视力评估工具进行功能测定。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查不同因素对术前功能期望的影响。结果:初步分析表明,年龄与术前功能期望呈负相关(P<0.05),即年龄较大的患者期望较低。性别、病程和合并症与术前功能期望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功能期望受年龄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期望的眼睛视觉功能会降低。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患者 术前视功能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功能期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6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并对患者术前功能期望值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是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功能期望的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是影响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功能期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具有较高的功能期望值,直接受到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白内障 视功能期望 影响因素
  • 简介:眼外伤后功能障碍的准确评定是法医学伤残等级鉴定的难点问题。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是我国现行伤残评定标准中较为全面、系统地对视功能障碍进行分级的标准,对于其他伤残等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标准中针对视功能障碍的分级条款数目众多,在评残实践中实施和应用的难度较大。为了准确反映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在使用标准中关于功能障碍的条款时,需要紧密结合标准总则与规范性目录中的相应规定,方能准确地对视功能障碍进行伤残等级的鉴定。对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中执行和理解困难的条款进行了讨论,并在比较国内外其他标准中相应功能障碍评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该标准相应内容的建议。

  • 标签: 视功能障碍 工伤伤残 伤残等级评定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 标签: 虚拟现实 视觉 斜视 弱视 近视 低视力 立体视 视功能评估 视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