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转移肾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转移肾癌的治疗经历着从细胞因子治疗到靶向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的转变,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对转移肾癌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手术治疗 靶向分子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肾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无明显症状,多数肾癌患者检查时已确诊为晚期。转移肾癌(mRCC)占初诊肾癌的20%~30%,放疗及化疗效果不佳,故其预后差,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0%。目前,mRCC的主要非手术治疗手段包括细胞因子及靶向药物治疗,另外免疫治疗也成为mRCC的研究热点。本文就mRCC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包括靶向药物治疗,如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及mTOR抑制剂;新兴的免疫治疗,如PD-1/PD-L1的免疫抑制剂。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细胞癌 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在转移肾细胞癌(mRCC)治疗中新的免疫治疗方案如免疫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以及免疫联合等方案已取代了传统的细胞因子治疗方案。近年来将不同治疗方案有机结合的免疫联合疗法也显现出优异的疗效,其中一些联合治疗方案已被纳入新的临床治疗指南,这些新治疗方案的出现丰富了临床医生治疗mRCC的手段。近期几项重磅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结果的揭晓,掀开了mRCC治疗的新篇章。本文将对免疫治疗在mRCC中的临床治疗应用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肿瘤 分子靶向疗法 免疫疗法
  • 简介: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第二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治手术仍为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统计数据表明,约30%的肾癌在诊断时即发生远处转移,术后患者约30%-40%发生远处转移转移肾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预后较差。

  • 标签: 转移性肾癌 靶向治疗 CARCINOMA 晚期 远处转移 泌尿系肿瘤
  • 简介:摘要转移肾癌(mRCC,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靶向治疗方案的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期间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治疗被广泛接受并作为转移肾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而阿西替尼和依维莫司则是二线治疗选择的代表药物。然而随着鲁尼单抗、卡博替尼、乐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等新方案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扩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且目前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正朝着这些新型又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倾斜。

  • 标签: 转移性肾癌,二线治疗方案,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Vimentin在转移肾癌(mRCC)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269例m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分析Vimentin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χ2检验判断Vimentin表达与mR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判断Vimentin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的关系,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Vimentin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mRCC患者组织中Vimentin表达水平与肿瘤Fuhrman分级呈正相关(P=0.002),与预后总生存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Vimentin表达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6)。结论Vimentin表达可以作为mRCC的预后指标,为临床判断使用TKI治疗的mRCC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癌,肾细胞 波形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手术。原发灶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灶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灶相同。原发灶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P=0.265)、性别(P=0.183)、BMI(P=0.152)、原发灶肿瘤大小(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原发灶切除术后转移灶出现时间(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后至转移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肾癌的有效及安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太和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500 mg/次,1次/d)的转移肾癌患者32例,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采用Cox回归进行PFS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5(2~10)个月,32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价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4例(43.75%),疾病稳定10例(31.25%),疾病进展8例(25.00%),ORR 43.75%(14/32),DCR 75.00%(24/32)。患者的PFS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既往手术无显著相关(均P>0.05),与转移部位显著相关(HR=0.032,95%CI为0.003~0.411,P=0.008)。所有患者中位PFS为9.5个月(8.3~10.7个月),其中肺转移(n=21)和其他部位转移患者(n=11)的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个月vs. 6.2个月,χ2=14.812,P<0.001)。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37.50%,12/32)、手足综合征(31.25%,10/32)、蛋白尿(18.75%,6/3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5.00%,8/32)、贫血(28.13%,9/32)、血小板减少症(18.75%,6/32)、恶心/呕吐(15.63%,5/32)、转氨酶升高(15.63%,5/32),多数为1级或2级,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3%(9/32),无4级不良反应,经过减量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控制。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够有效延长转移肾癌患者的PFS,且具有良好的安全,可作为转移肾癌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肾肿瘤 甲磺酸盐类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非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的25%~30%,具有多种不同的病理亚型。药物治疗是转移非透明细胞癌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与转移透明细胞癌比较,转移非透明细胞癌在药物治疗上需要更多的证据积累。本文总结了目前转移非透明细胞癌的主流药物治疗方案,以期为转移非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肾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索拉菲尼靶向治疗转移肾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转移肾癌患者66例,并随机将其分为肾1组与肾2组,每组各33例。肾1组患者接受索拉菲尼靶向治疗,肾2组患者接受生物化疗。以并发症发生率、总生存率为评估指标,进一步评估索拉菲尼靶向治疗转移肾癌患者的疗效。结果  接受索拉菲尼治疗肾1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总生存率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索拉菲尼靶向治疗转移肾癌具有一定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索拉菲尼 靶向治疗 转移性肾癌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肾癌患者口服舒尼替尼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经本院手术治疗的24例转移肾癌根据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12例,对照皮下注射干扰素,试验组口服舒尼替尼,将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情况(25.00%)与对照组的(41.6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尼替尼可以作为治疗转移肾癌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 标签: 肾癌 转移性 舒尼替尼 疗效 安全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肾癌发病率不断提高,其中转移肾癌(mRCC)占全部肾癌的25%~30%。在过去mRCC的治疗中,减瘤肾切除术(CN)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mRCC全身治疗方式的提出与不断进步,CN在mRCC治疗中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将着重阐述CN在mRCC治疗中的价值。

  • 标签: 肾切除术 转移性肾癌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神经炎,1例为放射皮肤损伤。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肾癌安全有效。

  • 标签: 肿瘤转移,肾/靶向疗法 肿瘤转移,肾/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疗效 安全性
  • 作者: 董培 刘洋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泌尿外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放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治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病理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微创介入科,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 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转移肾癌(mRCC)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预后差。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多种靶向药物极大地改善了mRCC的预后,但靶向治疗对部分患者的疗效不佳,靶向药物还可能引起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早期无创评估肿瘤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外的研究者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功能影像,PET/CT在许多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已被认可,近年来其在mRCC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笔者就PET/CT在评估mRCC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及局限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转移性肾癌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转移肝癌是指肝外部位形成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定植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癌灶。由于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肝脏已经成为大多数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实质器官。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外科手术在转移肝癌的治疗中愈发得到重视。但是,当前满足切除指征的患者占比少,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转移肝癌的整体预后仍较差。本文综述转移肝癌的外科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方案。

  • 标签: 肝肿瘤 肝癌,转移性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转化治疗
  • 简介:肾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其发病率高居男性十大肿瘤的第7位。2006年,全美预计新增肾癌患者38890例,因肾癌死亡12840例。2000年中国上海标化发病率:男性为5.8/10万人,女性为3.0/10万人。在过去的65年中,肾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虽然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仍有接近50%的患者在疾病诊断时或最终进展为晚期转移肾癌,而肾癌一旦转移,其5年生存率〈20%,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

  • 标签: 肾肿瘤 肿瘤转移 卡培他滨 免疫化疗
  • 简介:口腔并非转移肿瘤细胞定居的常见部位,但肿瘤远处转移至口腔则是其广泛转移的证据。在673例病例中,25%是肿瘤临床广泛转移的首发证据。23%的远处恶性肿瘤首先在口腔表现。颌骨,尤其是下颌骨较软组织更易受侵犯(2:1)。口腔附着龈是软组织最易受累及的部位(54%)。肿瘤是原发灶,男性为肺、肾、肝及前列腺,女性为乳腺、生殖器官、

  • 标签: 口腔肿瘤 非转移性 肿瘤远处转移 广泛转移 肿瘤细胞 肿瘤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