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我院输血相容检查室内质控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我院输血相容检查室内质控品分别作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分析室内质控品在各项试验中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血型鉴定试验中抗原A、B、D检测结果CV为0,反定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检测结果CV均<10%;不同保存时间内质控品各项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输血相容检查室内质控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满足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查 室内质控品 重复性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对临床输血患者进行输血相容试验,结果临床科室送输血科检验标本中RhD血型鉴定阴性24例,抗体筛查阳性29例,交叉配血中8例配血不合。结论微柱凝胶卡氏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清楚稳定,易于判读,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结论微柱凝胶试验具有优越

  • 标签: 达亚美 微柱凝胶 临床输血 相容性 优越性
  • 简介: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连续”,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后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断裂”,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相容性 20世纪80年代 历史唯心主义
  • 简介:目的通过胶塞相容研究,分析影响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溶液澄清度的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措施提高药品质量。方法通过测定样品的浊度值及胶塞迁移出的指征成分——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量,探讨胶塞成分迁移与药物澄清度的关系;通过胶塞相容加速试验,讨论影响胶塞成分迁移的因素。结果浊度值与BHT迁移量、贮存时间显著正相关(P〈0.01);头孢替安规格越小,胶塞对其澄清度影响越大(P〈0.01)。影响胶塞成分迁移的因素为胶塞的质量、储存温度及放置状态。结论应通过提高胶塞质量或包装设计、降低贮藏温度、保持正置等措施以降低胶塞成分迁移,解决小规格产品澄清度不合格的问题。

  • 标签: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 胶塞相容性 浊度 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但目前缺少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生物相容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方法:先通过阳极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后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物的表面形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和商业钛金属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及凋亡。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阳极氧化条件及磁场条件能制备不同管径及管长的TiO2纳米管,以及不同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3d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周围的细胞明显增殖,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细胞增殖情况优于商业钛金属组。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3d后,细胞在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上生长良好,可见大量细胞伪足附着于其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组的细胞凋亡率7.8%小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组的9.4%及商业纯钛金属组的13.5%,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相容性 TIO2纳米管 羟基磷灰石 成骨细胞
  • 简介:本文以新型受贿犯罪为切入,通过展开'变相受贿'的定性研究,进而探究'变相入罪'所承担的严密法网机能与罪刑法定时刻悬置的禁止类推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应该如何化解。作为成文法宿命的语言自身局限的'空框结构'所导致的不合理性的一种救济,将制定后的法律适用于新的事态就必须导入目的解释机制,以使刑事法律体系在源自语言符号所内生的弹性中,保持稳定性与开放之间的适当平衡。而'变相入罪'作为一种现世实然存在的目的论解释与机能主义的共同产物,即便由于对法目的理解因解释者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其时刻伴随着违反严格解释要求的危险,但仍可以通过罪刑法定的司法化令其在既有框架之内向一种良性趋向迈进。

  • 标签: 变相入罪 目的解释 罪刑法定 明确性禁止类推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stemcells,hASCs)在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丝素蛋白(Bladderacellularmatrixgraft-silkfibroin,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物相容。方法取hASCs,置于BAMG-SF浸提液中培养,CCK-8法检测其细胞活力,评价BAMG-SF支架的细胞毒性并绘制生长曲线。扫描电镜观察BAMG-SF双层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将hA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后,转至裸鼠皮下培养1周、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HLA免疫荧光鉴定裸鼠皮下双层支架上细胞的种属来源。结果hASCs在BAMG-SF双层支架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根据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分级关系证实BAMG-SF双层支架浸提液无细胞毒性。由hASCs在BAMG-SF浸提液和DMEM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可知,BAMG-SF有利于hASCs的生长。将hASCs接种到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上,经过体外、内培养,hASCs均能长入支架的空隙内,且体内培养比体外培养有更多的hASCs细胞长入支架。HLA检测显示支架内细胞部分为hASCs。结论新型BAMG-SF双层支架材料安全无毒,与hASCs生物相容好,可作为细胞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膀胱的研究。

  • 标签: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 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 丝素蛋白 双层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C的不同使用方法对正在使用醋酸纤维膜进行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透析膜生物相容差的改善情况。方法对长期正规血液透析、年龄(65.4±8.5)岁患者,于出现透析膜生物不相容后进行血液透析300次,分A、B组和对照组。A组于基础冲管后用0.9%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4.0闭路循环20分钟。B组在A组基础上于透析上机前30分钟口服维生素C0.2g,对照组采用基础冲管。观察下次透析前患者常规体检测及主观感觉,每2周化验一次血常规、每4周化验一次血脂、肝功能、血清离子水平。结果应用维生素C预冲及口服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血清离子水平更趋于平稳。结论维生素C可作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纠正透析膜生物不相容的有效辅助治疗之一。

  • 标签: 透析膜 生物相容性 维生素C 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stemcells,hADSCs)在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lactide/Polycaprolactone,PLLMPCL)复合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hADSCs,制备PLLA/PCL复合支架.取PLLA/PCL浸提液培养hADSCs,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hAD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PLLA/PCL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裸鼠皮下分别培养1周、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裸鼠体内复合支架材料内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actin,SMA)表达情况.结果hADSCs在PLLA/PCL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表明PLLA/PCL浸提液无细胞毒性.hADSCs接种于PLLA/PCL支架上,经体外、体内培养后,均能长入PLLA/PCL支架的孔隙内,且体内培养比体外培养有更多的细胞长入支架内部.经体内培养后,复合细胞的支架比单纯支架有更多的细胞渗入支架内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内培养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支架材料内部分细胞SMA表达阳性.结论PLLA/PCL复合支架材料,安全无毒,与hADSCs生物相容好,可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用于组织工程膀胱缺损修复的研究.

  • 标签: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 左旋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小口径聚乳酸-己内酯[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的方法,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探讨其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行。方法以P(LLA-CL)、纤维蛋白原为原料,制备小口径复合管形支架,观察支架的大体形态,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维结构;利用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皮下植入试验,评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结果管形支架表面呈网格状三维结构,并有大小不等、互相交通的孔隙,孔径平均直径为(4.56±1.23)μm,表面纤维平均直径(318±56)nm;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溶血率为2.87%±0.49%;细胞毒性实验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皮下植入试验显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支架炎症反应轻微,材料逐渐降解。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构建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材料。

  • 标签: 静电纺丝 管形支架 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纤维蛋白原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预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的感染趋势以及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预输血患者50000例,回顾的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的受检患者中,由于输血原因不同导致发生感染的概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抗感染明显的高于纠正缺氧、外科手术以及其他(P<0.05);而病因不同导致发生感染的概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肿瘤明显的高于创伤、血液病以及其他,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进行细致的检查,既可以充分的对预输血患者感染情况进行了解,还可以有效的使输血安全得到提升,并减少医疗纠纷。

  • 标签: 预输血 输血前检测 检测结果 感染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清学感染指标检测结果,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对5049例患者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病毒抗体(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检测。结果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BsAg、TP、HIV、HCV,感染率分别为1.25%、1.11%、0.42%、0.26%,总阳性率为3.04%。结论患者输血检测血清学感染指标,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安全输血 医疗纠纷 职业暴露
  • 简介:目的探讨负载去细胞基质的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微球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方法制备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分离、提纯SD大鼠的BMSCs.实验分为4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个样本):空白组:单纯BMSCs培养,对照组1:去细胞基质与BMSCs共培养,对照组2:nHA与BMSCs共培养,实验组: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与BMSCs共培养.于培养14、21d,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于培养3、7、10、14、21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Ⅰ型胶原和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呈球形,粒径范围为3.52~29.65μm.培养第21天,实验组内可见大量钙质沉积,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有少量钙质沉积;空白组钙质沉积更少.从培养第7天开始,实验组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培养第10天开始,实验组的骨桥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骨桥蛋白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Ⅰ型胶原及骨桥蛋白的表达均达到高峰.结论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与B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类 材料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在输血传播过程中的检测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检测。结果46患者中18例抗HCV阳性,26无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丙型肝炎 输血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69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43.48%,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血小扳输注无效的发生。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抗体 白细胞滤除
  • 简介:目的通过对19483例患者四项传染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输血前和术前四项传染指标检测的重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9483例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br〉在19483例患者中,检测样本总阳性数1606例,总阳性率5.16%,其中HBsAg阳性1242例(6.37%)、抗-HCV阳性123例(0.63%)、抗-HIV1/2阳性待复检3例(0.015%)、确诊阳性3例(0.015%)、抗-TP阳性238例(1.22%)。结论对输血前和术前患者四项传染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同时对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术前 输血前 传染性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五项的检测结果,了解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感染此类传染性疾病,并探讨输血前五项检测重要意义。方法2785例患者输血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采用快速免疫胶体金试条及ELISA方法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梅毒(TP)检测由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联合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速率法检测。结果HBsAg阳性295例,占10.6%;抗-HCV阳性27例,占1.0%;抗-HIV1/2阳性3例,占0.1%;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单项阳性为30人,占1.1%;ALT>40共328人,占11.8%。结论患者输血前五项的检测,对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状况,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血前 五项检测 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