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对CVD预后的评估Heald等作者对118例首次中风患者中风后12—72小时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量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将病人分成三组:正常反应组,延长反应组和缺失反应组;以观察3组病人12个月后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在中风后72小时内CMCT正常或延长的患者存活率高,运动功能恢复好。而CMCT检查无反应的

  • 标签: 脑血管病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单次脑电分类实验中,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的正则化方法来提高分类准确率.首先,提出一种新算法——局部保持投影稀疏logistic回归,将局部保持投影正则项加入到稀疏logistic回归中.该算法旨在保留原始特征空间邻域信息的同时保证结果的稀疏性.然后,利用边界优化法和逐分量迭代算法在训练集上求解权重向量,克服了牛顿一拉夫森法和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最后,在自步调手指运动数据集上采用十重交叉验证法得到80%的分类准确率,并与稀疏logistic回归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说明局部保持投影正则项有效地保留了对脑电分类有用的信息.

  • 标签: LOGISTIC回归 局部保持投影正则化 脑电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6 周后,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 ADL 能力,运动诱发电位(MEP) 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进行动态病情监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 和 MBI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脑梗死 运动想象 运动诱发电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
  •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500的影响。方法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结果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 标签: 运动疗法 脑梗死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选择性上、下神经元受累为特征,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导致的运动单位进行性丢失是ALS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目前在ALS的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的监测中,仍缺乏特异生物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用于定量反映运动单位丢失的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对运动单位估数和运动单位数量指数检测技术在AL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最短潜伏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仪及肌电图仪进行检测。首先以左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皮质运动点为刺激靶点,分别调整"8"字型线圈放置方向[包括线圈手柄向后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PA)、手柄向前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AP)、手柄朝下与Cz-外耳门连线平行(LM)]及刺激强度,并确定各方向的静息运动阈值(rMT)基强度;随后分别按照PA、AP及LM方向放置TMS线圈,每20秒刺激1次,120%基强度,连续记录10 min MEP数据,最后对所测MEP数据进行组内重复测量信度分析。结果以PA、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明显高于以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P<0.05);不同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PA、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ICC=0.747,95%可信区间(0.296~0.942)]及最短潜伏期[ICC=0.757,95%可信区间(0.325~0.945)]的组内重测信度优于以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数据。结论国产"8"字型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波幅及潜伏期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建议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

  • 标签: 磁刺激线圈 经颅磁刺激 刺激强度 运动诱发电位 稳定性
  • 简介:摘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成为改善颅底手术效果、降低手术致残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近些年来,皮质核束运动诱发电位(CoMEPs)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重点阐述CoMEPs的监测方法和刺激结果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s)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TCeMEPs)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患者60例,Cobb角60°~100°,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开始即微量泵注Dex负荷量1 μg·kg-1·h-1,持续10 min后减至0.4 μ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前2 h停止;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Dex负荷剂量结束时(T1)、Dex泵注30 min时(T2)、Dex泵注60 min时(T3)、Dex泵注90 min时(T4)的MAP、心率、SpO2,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Ramsay镇静评分,术中SEPs、TCe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出血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长,Ramsay镇静评分提高(P<0.05)。两组患者T0时点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T1、T2、T3和T4时点MAP、心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SEPs和TCe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时对SEPs和TCeMEPs无影响,可降低MAP减少术中出血利于术者操作,还可减慢心率维持循环稳定,同时减少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脊柱侧弯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电位滴定法测定醋酸浓度的实验表明,在3种确定终点的方法中,二阶微商法准确度更高,同时该法还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电位滴定法比普通手动滴定法的平均偏差小,精密度高,准确度高.

  • 标签: 电位滴定 电位突跃 醋酸
  • 简介:本文通过电极电位的应用,使广大读者进一步掌握,电极电位在化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深刻领会电极电位的含义,将对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判断化学反应的趋势、电化学反应中各种离子在电极上的先后放电次序、电解、电镀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电极电位 过电位 平衡常数 溶度积 活度 电离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观察组在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前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CL、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1.51±4.28)分,高于对照组的(34.87±3.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L、CMCT分别为(21.89±0.97) ms、(9.24±0.70) ms,短于对照组的(22.91±0.92) ms、(9.96±0.83)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5.42±7.90)分,高于对照组的(58.79±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能够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 标签: 脑梗死 高压氧 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 上肢运功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但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目前尚少见报道,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COX2组)大鼠脊髓损伤后

  • 标签: 功能影响 后肢运动 大鼠脊髓
  • 简介:一、概况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1965年由Sutton提出.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指ERP的全部成分,包括P1、N1、P2、N2、P3,MMN、N400、CNV,而狭义仅指P1、N1、P2、N2、N3.关于刺激模式,国内外大多采用听觉刺激.目前国内使用的仪器也大多是听觉刺激,而用视觉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相对较少.听觉刺激采用oddball序列,即2000Hz短促高音作为靶刺激(TargetStimulus),随机无规律出现.这种刺激一般为低概率(20%).另一种声音为750Hz的短促低音作为非靶刺激(NonTargetStimulus),这种刺激一般为高概率(80%).当受试者听到2000Hz高音时立即作出反应.近十年,我院分别用视觉、听觉刺激来诱发ERP,在临床上作了一些尝试.我们在某些疾病和人群中,采用听觉和视觉刺激诱发产生P300波并进行了比较.现向同道们作一简要的介绍.

  • 标签: 视觉事件相关电位 随机作业 P300波 视觉刺激 听觉刺激
  • 简介:摘 要:利用公司新购买的马尔文的zeta电位仪,通过调试和半个月的使用,通过使用不同的钛白粉,以及不同测试条件,仪器状态稳定,测试结果重现性好。能够达到最初所期望的使用要求。当最佳测试条件及方法有待建立标准后进一步摸索。

  • 标签: zeta电位仪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对高危儿1岁时神经发育状态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住院的71例高危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8例,女33例;胎龄<37周23例,37~42周43例,>42周5例;病种为早产23例,窒息1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低血糖5例,颅内出血9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胆红素脑病1例,新生儿重症肺炎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例,部分高危儿同时有多个病种。高危儿均在矫正胎龄4周时进行EEG及ERP检测;同时在矫正4周及12周时进行2次GMs质量评估,矫正年龄1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神经发育进行评估。以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1岁时神经发育结局,分别计算EEG法、GMs质量评估法、EEG+ERP法、EEG+ERP+GMs法预测高危新生儿神经发育结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检测EEG法、GMs质量评估法、EEG+ERP法、EEG+ERP+GMs法与Gesell发育量表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高危儿矫正年龄1岁时Gesell评估结果:脑瘫3例(4.23%),精神运动发育迟缓14例(19.72%),正常54例(76.05%)。EEG+ERP+GMs法灵敏度(90.00%)、特异度(95.08%)、阳性预测值(75.00%)及阴性预测值(98.31%)与1岁时Gesell评估结果及脑瘫临床诊断结果的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Kappa=0.785),以上指标在4种方法中均最大。结论EEG、GMs质量评估、EEG联合ERP对高危新生儿不良神经发育结局都有较高的预测价值,EEG、ERP及GMs质量评估联合可大大提高预测高危新生儿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效果。

  • 标签: 脑发育 脑电图 事件相关电位 全身运动 高危儿
  • 简介:背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电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胸椎管狭窄症 减压 运动诱发电位 迟发性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