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次性定量真空采血是由真空采血与双向采血针组合而成,巧妙的利用真空负压的原理,将采血抽成不同的真空度,以达到自动定量的目的,是集采血与盛血为一体的新型采血、验血工具。由于其操作简便正为各医院社区普遍使用。

  • 标签: 真空采血管 社区体检 应用 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自动生化仪器技术也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中被广泛使用。血液的生化检验是当前医疗工作的基础内容,因而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高效、准确运行,对于不同真空采血对12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时,也为今后相关血液检验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真空采血管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采用不同真空采血对电解质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肝素锂抗凝管(实验组)和普通促凝真空管对我院2017年1月-2017年2月96例门诊体检者进行采血,每管采血3ml。对两组血样血浆电解质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组间相比,0.5h及1h检测时,B组样品K+、Na+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时两组K+、Na+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各时间段血Cl-、CO2水平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组内相比,A组血K+、Na+水平随时间推移出现增高(P<0.05),同0.5h相比,2h时样品K+、Na+明显升高,B组各时间段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CO2均随时间延长出现下降(P<0.05)。结论不同采血会对血电解质产生一定影响,血样放置时间过长会引起K+、Na+测量值上升,CO2下降。

  • 标签: 电解质检测 真空采血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离胶采血怪临床生化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供血者空腹时的肘前正中静脉血,分为三管,分别放置于无添加剂的干燥真空采血、肝素钠抗凝真空采血以及肝素锂分离胶真空采血内,对血浆与血清进行分离,对比3组采血的效果;结果肝素锂分离胶管的ALB值低于血清管,其GLU值高于血清管(P<0.05);其余指标3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离胶采血可降低ALB测定值,提升GLU测定值,但对其他指标无影响。

  • 标签: 生化检验 分离胶采血管 血浆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健康体检人群40例进行研究,按不同采血均分两组,比较影响。结果对两组健康体检人群的分离后血清进行即时生化检测,两组检测者的生化检测数据记录如下,两组健康体检者数据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体检者血液放置24小时后再次进行生化检测,并对两组健康体检者生化检测数据进行比较,两组体检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胶采血能够增加血液稳定,提供更可靠数据。

  • 标签: 分离胶采血管 临床生化检验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管采血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对其瘀斑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ICU收治的526例患者,并选择同一时期ICU工作的19名护理人员,于2017年1月-3月进行主题为“降低外周血管采血时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并对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前与实施后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活动前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25.86%,高于活动后4.94%(P<0.05);活动前护理满意度76.05%,低于活动后的98.86%(P<0.05)。结论外周血管采血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后,可使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有效降低,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 标签: 外周血管采集 品管圈活动 瘀斑 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采血车上对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我站流动采血车在风险评估、人员培训等环节,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结果风险管理后采血人员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显著少于风险管理前人数且采血者对满意程度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评分(P<0.05)。结论采血中的风险管理要注重采血前的质量控制、采血环境监测、感染控制,同时,也要加大医务人员理论与技能学习。

  • 标签: 采血车 采血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采血患者管理系统在门诊采血中心的应用。方法收取我院100例门诊采血患者,并将门诊采血患者按照不同管理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5年5月到2016年3月期间,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管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将两组门诊采血患者管理后的护理纠纷发生率、采血差错发生率、工作效率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实施管理后的护理纠纷发生率6.00%、采血差错发生率10.00%、工作效率评分(85.05±3.14)分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18.00%、采血差错发生率22.00%、工作效率评分(62.48±3.08)分(P<0.05)。结论通过对门诊采血中心的门诊采血患者实施管理系统,不仅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采血差错、护理纠纷情况发生,确保采血项目和患者身份的准确无误。

  • 标签: 门诊采血 门诊采血中心 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采血 - 取血 - 输血”全程情景视频在护理安全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的追踪结果,针对出现的输血安全问题,改进规范流程,制作“采血 - 取血 - 输血”全程情景视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应用于护理安全输血管理中,评价应用效果。结果 改进后,护理人员考核成绩以及自我效能感均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改进后,输血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由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采血 - 取血 - 输血”全程情景视频应用于护理安全输血管理中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 标签: 全程情景视频 安全输血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下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五十例在我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病患,均实施静脉采血与脉稍采血两种方式,对比血液检测结果数据差异性。结果Hb、WBC、RBC、PLT四项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MXD组间差异较小(p>0.05)。结论相对而言静脉采血在准确度上远高于末梢采血,临床诊断可优先选择静脉采血,提升数据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我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机分组,120例小儿为观察组,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在医学领域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操作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 桡动脉穿刺采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室行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采血血标本溶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1-2016.3收治的急诊室需要静脉输液与静脉采血患者246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有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其中发生溶血事件与无溶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引起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结果所选患者中246例在急诊输液并采血期间发生溶血事件,调查发现采集部位、试管类型、采血月份等均是导致溶血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以证实。结论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采血存在风险因素较多,会发生溶血事件。

  • 标签: 急诊室 静脉留置针 采血器 采血血标本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站采血护理工作中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血站于 2016年 4月至 2017年 6月所收集的 180例献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一次性采血护理,对比两种采血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中报废血量 190U,合格血量 1902U,血液报废率 9.08%,实验组报废量 110U,合格血量 2000U,血液报废率 5.21%,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在血站采血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良好,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 P<0.05。结论:在血站采血护理工作中采用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可以有效提升血液护理质量,使血站正常血液供应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控制,因此,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值得在血站采血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血站 采血护理工作 一次性采血护理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及防护措施。方法本文随机抽取63名采血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护士的防护方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33名)和对照组(30名)两个组别,分别为其提供常规防护和职业风险防护方法。观察职业风险发生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3.03%、针尖刺伤风险0,均少于对照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20.00%、针尖刺伤风险发生率2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感染发生,对照组1例感染HCV。结论职业风险防护措施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发生率和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采血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无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本站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0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原因。结果100例无偿献血者中,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发生率为5.00%,机器发生故障、工作人员的穿刺技术不佳、无偿献血者血管比较细、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出现冲红现象等是发生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主要原因。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采血时,工作人员需根据不同无偿献血者的实际身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血管进行采血,并使用合适的仪器进行相关操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无偿献血者发生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情况。

  • 标签: 无偿献血 单采血小板 采血血量不足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种不同采血方法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方法本文的调查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住院部患者,共800例。同时采取800例住院患者的末梢血液及静脉血液用于血常规检验,用标准血常规检验仪器校订血常规检验结果后比较两种采血方法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而评价不同采血方法的检验水准。结果静脉血液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测定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准确率较末梢血液高,两种采血方法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血室存在的护理问题,积极采取干预对策,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对采血室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采血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操作不当造成标本溶血,积极采取应对的护理措施结果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晕针晕血病人明显减少,医患纠纷为零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控制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采血室 护理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