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属于致使句式,表达致使情境,其中致使范畴选择活动为致事。充当致事的活动可以是主动词所描述的活动,也可以跟主动词相关的动词所描述的活动,前者导致动词的重复,产生句中的"VO"是致事,具有名词性,充当句子的主语,也可被提升为话题。选择致事的致使范畴常常可以实现为"把",跟把字句可以构成句法聚合。当役事跟活动的受事等同时,役事会被删略,役事删略后的在接受性上有变异。

  • 标签: 重动句 把字句 致使情境 活动致事 役事
  • 简介:(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短而凝固,意义焦点明确,所适用语境主要为答话或叙述的后续。这种格式的使用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另外,“V+O+V+的”格式对“V+O”存在值得注意的选择倾向:容易导致非预期结果的行为更易进入“V+O+V+的”格式。

  • 标签: “V+O+V+的” 重动句 释因
  • 简介:试说汉语的语法价值戴耀晶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句式。自从四十年代王力用“叙述词复说”简单分析了这类语法现象以后,研究文献中对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详细描写的实例,为了便于描写,从形式上进行了分类;二是讨论的...

  • 标签: 重动句 法价值 语义关系 受事宾语 补语 话题化
  • 简介:以汉语致使教学中的练习模式为例,探讨汉语二语高难度语法项目教学中不同课堂练习模式的习得效果。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显性学习过程中,理解性练习模式和产出性练习模式都能明显促进学习者习得语法项目,但两种模式的促学机制不同。教学实验表明:“显性学习+产出性练习”模式采用的读后缩写练习,有效联系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因而习得效率更高。本研究也为“输出假说”提供了汉语二语习得的证据。

  • 标签: 理解性练习 产出性练习 重动句 协同 输出假说
  •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的与静性。重点讨论和静性不同的表达特点,和静性各自的语用特征,与静性之间的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的“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

  • 标签: 先秦汉语 语法理论 汉语句子 语用特征 古汉语 语料
  • 简介:摘要: 英语非作格和中存在可比较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本文主要从自主性特征、构式压制、隐含施事者、实践意义及受事限定五个方面分析两类句式的相同之处, 并从本质意义、冠词限定、时态范畴、话语功能四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意在引起人们对此类边缘句式的关注及对这类句式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并能灵活掌握运用。

  • 标签: 非作格句 中动句 实践观 话语功能 非施事性
  • 简介:“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特点是包含双重使:(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汉语动词使化的一般限制,可解释这三类句子的构成限制和构成动因。双重使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型语言特征对使表达的影响。

  • 标签: 双重使动句 使动化 作格动词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 简介:由于力的作用,使某事物具备了一种特别的性能,要对这个特性进行概念化就必须对力的发出者、过程和接受者等诸多因素通过进行突显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通过角色调配后构成的中结构。这种力通过语境表现出来,所以,只有通过对语境的正确分析才能判定中结构是否合格。

  • 标签: 中动结构 语境 角色调配 突显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宾++补"来表示。""表第一个动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摘要:语法是语言体系中最晦涩难懂的,其中使的使用对中国学习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因此本文通过对比韩中使的概念、类型和特征,通过 PPP教学法,制定了适合中国韩国语中级学习者关于使的教育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使

  • 标签: 韩国语 使动句 PPP教学法 教育方案
  • 简介:在汉语句型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连的构成条件问题是连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语和连动动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充分讨论这两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对连构成条件进行了重新界定.

  • 标签: 连动句 主语 动词
  • 简介:摘要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句式的变换”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关于“句式的变换”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理论研讨的体会,用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句子来阐述句式变换的方法。对主动(含“把”字句)与“被”字句的相互变换,陈述与疑问句(含反问句)、感叹、祈使句的相互变换,肯定与否定(含双重否定)的相互变换,直述与转述的相互变换,扩与缩,长句与短句的相互变换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及在变换时要注意的事项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 标签: 小学语文 句式变换 方法步骤
  • 简介:摘要:在将汉语翻译成法语的过程中,汉语的特殊句型是翻译的难点之一,典型的具有汉语语言特色的句型桎梏着学习者的思维,使其难以跳出汉语思维写出地道法语。本文将主要分析汉语中的连的特征,借助案例分析来探索不同类型连的翻译策略。

  • 标签: 汉译法 连动句 翻译策略
  • 简介: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句中的分布不相同,这与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根据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句中的分布差异,可把结式分成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三类.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是述语动词与相关体词性词语之间格关系的不同.

  • 标签: 动结式 把字句 重动句 语义指向
  • 简介:<正>"一真话比全世界的分量都",这是刚刚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过的话。索尔仁尼琴以批判的方式爱国,以灵魂的良知写作,一生坚持讲"真话",即使遭遇关进监狱八年、流放两年、剥夺国籍

  • 标签: 索尔仁尼琴 诺贝尔文学奖 八年 雍正皇帝 历史小说 二月河
  • 简介:英汉科技语言在动词的使用方面差异甚大,汉语谓语动词的连用而英语非谓语动词的使用。连是汉语的特殊句式,是英译时的难点。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汉语科技文献中常见的连的特点、分类及其一般英译过程。

  • 标签: 英汉科技语言 连动句 特点与分类 英译过程
  • 简介:以符合“VP+N1+的+N2”格式的述宾型歧义短语组成的句子为材料,采用2×2的混合设计,即2(工作记忆广度:高、低)×2(续接方式:偏正、述宾),采用眼记录法,考察被试对歧义短语的语义加工过程。结果发现:(1)在无前语境的暂时句法歧义句中,不同的续接方式在句子的最初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在最终的理解过程中作用显著。(2)工作记忆高有利于句子的理解,但对歧义短语的两种意思的提取和保持的作用不显著。

  • 标签: 暂时句法歧义 工作记忆 眼动
  • 简介:摘要:标准化车组是我国车组实现标准化的最新型车组,标志着我国车组实现国产化。现在标准化车已经逐渐的替代了以前的车型,成为了主力车型。标准化车组以8辆编组为主,在客运高峰期经常会两辆车组进行联运行。本文就针对标准化车组进行联试验作出简要分析,保证车组联运行的安全可靠。

  • 标签: 标准化动车组 车辆重联 车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