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选择2007年11个月的中潮日,在闽江鳝鱼滩潮汐湿地,同步观测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oerusmalaccensis)沼泽、藨草(Scirpustriqueter)沼泽和光滩涨潮前、落潮后的甲烷排放通量以及气温和土温,计算了甲烷排放通量温度敏感性(Q10值),并分析了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与土温、气温都有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n=20,p〈0.01),低温时比高温时相关程度更高;4种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土温敏感性(Qs10值)和气温敏感性(Qa10值)分别为5.41和3.95,芦苇沼泽、咸草沼泽、藨草沼泽和光滩的甲烷排放通量Qs10值分别为3.22、5.23、4.79和11.10,它们的甲烷排放通量Qa10值分别为2.89、3.96、3.84和7.78,光滩甲烷排放通量温度敏感性最强;涨潮前4种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Qs10值和平均Qa10值分别为4.82和3.53,落潮后则分别为6.15和4.39,但涨潮前与落潮后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低于其他时间。

  • 标签: 甲烷排放通量 温度敏感性 潮汐湿地 闽江河口
  • 简介:闽江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malacceusis)和蔗草(Scirpustriqueter)下18个沉积物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物次之,蔗草下沉积物最小;芦苇、咸草和蔗草下0~60cm沉积物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蔗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 标签: 有机碳储量 沉积物剖面 潮沟 芦苇 咸草 蔗草
  • 简介: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其生理和生化调节的反映。为了阐明闽江湿地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对研究区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及植物器官的氮和磷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植物内稳性指数(H)。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过程总体在波动减少,植物全氮和全磷含量波动变化,植物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元素组成与植物器官都对植物内稳性指数具有一定影响,互花米草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67、0.33~14.22和1.02~14.12,平均值分别为1.56、3.30和3.52,短叶茳芏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1~2.78、1.10~14.12和1~3.95,平均值分别为1.40、5.24和2.31,芦苇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4.55、1.3~10.19和0.63~19.23,平均值分别为2.02、3.98和4.03;芦苇HN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短叶茳芏HN,短叶茳芏HP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芦苇HP、互花米草HP,芦苇HN︰P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P、短叶茳芏HN︰P;同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内稳性指数排序存在倒序关系。

  • 标签: 互花米草 短叶茳芏 芦苇 化学计量内稳性
  • 简介: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驿站——闽江湿地为例,运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支付卡式CVM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估算出闽江湿地生态系统的算术平均支付意愿值为151.16元/a,累计频度中位数为56.36元/a,支付意愿值相对分布频度曲线基本呈单调递减分布;考虑到本文目的是核算闽江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因此,采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其非使用价值,其值为5.01亿元/a;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支付意愿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职业呈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非使用价值 条件价值评估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通过对闽江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长乐闽江国家湿地公园紧接福建闽江自然保护区,其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基本情况、建设现状进行必要的分析后,作者阐述了公园绿化美化的总体规划布局并对绿化美化后公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湿地公园 绿化美化 总体布局 效益
  • 简介:选择生物多样性、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为活动强度等7项指标建立福建闽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对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性强、稀有性很强、自然性一般、脆弱性一般、人为活动强度弱、属小型自然保护区、面积适宜,自然生态质量较好。

  • 标签: 闽江河口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生态质量评价
  • 简介:闽江短叶茳芏盐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湿地沉积物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5001TI湿地沉积物有机碳(OC)和有机氮(ON)含量范围分别为12.98~31.32g·kg^-1、1.37~2.46g·kg^-1,不同盐淡水湿地沉积物0C、ON含量的总体趋势分别为塔礁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蝙蝠洲〉塔礁洲。可交换态无机氮NH4^+-N、NO2^--N、NO3^--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6~11.69、0.05~0.34和0.20—5.72mg·kg^-1。总无机氮(TIN)含量则表现为鳝鱼滩湿地明显高于蝙蝠洲、塔礁洲湿地。有机C/N与pH值、电导率和含水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盐度值主要通过影响ON来影响CN比,而含水率则主要影响OC;NH4^+-N、NO2^--N、NO3^--N与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N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沉积物有机碳氮和无机氮与平均粒径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盐淡水湿地 沉积物 闽江口
  • 简介: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较高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生态特征与生态过程研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湿地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分析研究是湿地生态功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状况和实施湿地保护对策的基础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漳江口湿地是福建省的重要湿地之一,对其开展湿地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通过计算机建模,集成到相应的GIS系统平台中,以便掌握研究区不同年份间时空演变的趋势,结合人类经济活动,找出湿地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可以为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环境规划和湿地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 时空演变分析 建模 GIS系统
  • 简介:闽江感潮段塔礁洲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定期向试验样地施加0、60和120kgS·hm-2·a-1的K2SO4溶液,探讨闽江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对SO_4~(2-)沉降的响应,并同步观测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对照(CK)和2个SO_4~(2-)沉降处理CO_2排放通量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夏秋季节排放通量较高,冬春较低。2)除夏季60kgS·hm-2·a-1的SO_4~(2-)输入显著降低CO_2排放通量外(P〈0.05),2种SO_4~(2-)处理均未显著影响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P〉0.05)。3)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下的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

  • 标签: CO2排放通量 SO42-沉降 感潮段淡水湿地 闽江河口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于2010年4月大潮日(14-15日),连续24h采样,测定闽江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水温等。土壤间隙水中的N2O摩尔质量浓度日变化范围为14.65-16.42μmol/L,平均值为(15.25±0.09)μmol/L,且白天高、夜晚低,但差异不显著;在涨潮阶段,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较高,表明潮汐水会增加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与土壤温度、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5,p〈0.05),与间隙水中的NH4+—N、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n=25,p〈0.01)。春季大潮日闽江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溶解性N2O含量日变化受土壤温度、盐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潮汐的综合影响。

  • 标签: 溶解性N2O 营养盐 大潮日 间隙水 河口潮汐沼泽
  • 简介:摘 要:近年来,我国黄河河口湿地水质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污染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和氮、磷,平均水质劣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严重影响到黄河河口的饮用水供水安全。下面本文将对生物填料与水生植物联在黄江河河口湿地水质提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黄河河口湿地的概况,随后对生物填料与水生植物联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具体应用策略。

  • 标签: 生物填料 水生植物联 黄河河口 湿地 水质提升
  • 简介: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互花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对闽江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间隙水 营养盐 垂直分布 潮汐沼泽 闽江河口
  • 简介: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对闽江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对闽江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4^2-、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

  • 标签: 土壤间隙水 潮水 台风“杜鹃” 营养盐 高潮滩 沼泽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江河巷道中不安全因素的表现,我们结合航道过于浅窄影响船舶操纵性问题,如在浅水航行中船舶航行,发生追越或者对遇交汇,提出了浅窄航道中对船舶的操纵技术要求。

  • 标签: 江河口航道 船舶操纵 避碰措施
  • 简介:生态河口河口区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模式.本文在分析珠江河区面临的严重挑战和遇到的难得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河口是珠江三角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模式.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建设珠江生态河口的战略对策.以期为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

  • 标签: 生态河口 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珠江三角洲 资源环境承载力
  • 简介: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043.62hm2减少到2005年的2009.42hm2,面积共减少1034.2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 标签: 泉州湾河口 湿地 景观格局 变化
  • 简介:闽江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加强该湿地的管理对于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应用变化动态度、马尔柯夫链等数学方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闽江湿地时空演变模型;采用组件式开发技术,利用MapObjects在VisualBasic平台上,进行闽江湿地时空演变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并使用该信息系统对闽江湿地时空演变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omGIS技术开发湿地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该系统能更高效、直观管理闽江湿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形象化的方式对湿地作全局性时空分析,使得闽江湿地管理和保护更加科学、便捷.应用该系统对1986年到2000年间闽江湿地演变分析表明,由于该时期当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闽江湿地的最主要原因.

  • 标签: COMGIS 闽江口湿地 时空演变 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