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又称胆汁性肝囊肿,单发性肝囊肿的腔内,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肝囊肿

  • 标签: 囊性 性病变 病变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的肝脏局灶性肿瘤患者80例,总病灶数82个,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超声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病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结果造影超声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和峰值强度均小于良性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良恶性的鉴别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良恶性 肝脏肿瘤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超声检出率是否会受到病灶大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触诊不清的180例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根据其病灶的大小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A组病灶直径大于2cm,B组病灶直径在0.6cm到2cm之间,C组病灶直径不大于0.5cm。对三组患者进行活检以及超声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的结果,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乳腺影像学特点以及恶性病的检出率情况。结果A组超声检出率为10.00%,B组超声检出率为25.00%,C组超声检出率为40.00%,A组、B组、C组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满足P<0.05,差异在统计学当中有意义。与活检的结果相比,A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75.00%(6/8),B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93.75%(15/16),C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100.00%(24/24)。结论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超声检出率会受到病灶直径大小的影响。病灶直径越大则乳腺恶性病的超声检出率越高。

  • 标签: 病灶大小 乳腺恶性病灶 超声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占位性病影像特征。方法选取128例乳腺病变患者,均经过钼靶和MRI检查,检查序列T1WI、T2WI的压脂、DWI的动态变化,分析它们的影像特征。结果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对照,钼靶对乳腺病变敏感性40.38%(21/52),特异性3.95%(3/76),准确性18.75%(24/128);明显低于MRI的敏感性80.77%(42/52),特异性32.89%(25/76)和准确率52.34%(67/128)。结论乳腺占位性病变检查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MRI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钼靶,若将二者联合应用,效果将更明显,对提高乳腺占位性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乳腺占位性病灶 MRI 钼靶 影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肿瘤性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 标签: 肝脏非肿瘤性局灶性病变 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常规超声多种评价标准在乳腺病灶型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超声科诊断的以乳腺病灶型病变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384例,检出病灶478个,其中最终诊断为良性432例,恶性46例。结果多种标准联合诊断敏感性87.5%、特异度97.83%、符合率88.44%;良性者二维超声恶性特征分、彩超血流分级评分、BI-RADS标准评分低于恶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供选择的技术类型较多,多种技术联合可起到互补作用,定性诊断乳腺病灶型病变效用较好。

  • 标签: 乳腺癌 肿瘤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5年6月间32例伴有后凸畸形与截瘫的重度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同时用钛网和钢板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年,30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25°及1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10°: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畸形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时间短,减压彻底,结核病灶无复发。

  • 标签: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
  • 简介: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手段,但病灶残留或复发是影响TACE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影像学检查在TACE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活性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与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活性病灶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诊断方法用于腹部空腔脏器肿瘤类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2017年46例空腔脏器占位性病变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俯卧位方法对病灶再次进行平扫的方法,46例均经临床手术或定位穿刺证实。结果46例肿瘤类占位性病变中,胆结石33例、胃结石4例、膀胱内血肿9例,其中30例经手术或腹腔穿刺证实,16例经中医排石治疗确诊治愈。结论CT检查,对空腔脏器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定性诊断,需依赖于增强扫描。采用仰卧、俯卧位先后对病灶进行扫描的方法,可以直观、快捷地排外肿瘤类病变。

  • 标签: 肿瘤类 占位性病变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商业软件系统可以对医学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例如Mimics、3D Doctor、VGStudio Max等,但是它们价格上非常昂贵,且其技术因商业保密等政策并不公开,因而建立一套国内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的软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二维图像 三维重建 表面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抽签方式从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病患者抽取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病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乳腺良性病治疗总有效率;乳腺良性病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大小、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乳腺良性病的总有效率、乳腺良性病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大小、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病操作方便简单,效果好,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得到改进,瘢痕小,住院时间短,其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乳腺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病灶 临床效果
  • 简介:肺内单发小结节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困扰胸外科医生多年的一大难题。我们对1998年4月至2007年4月经过手术治疗的86例肺内单发小结节性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节性病灶 单发 肺内 诊治 手术治疗 外科医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抽签方式从 2017年 10月—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病患者抽取 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 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病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乳腺良性病治疗总有效率;乳腺良性病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大小、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乳腺良性病的总有效率、乳腺良性病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大小、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病操作方便简单,效果好,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得到改进,瘢痕小,住院时间短,其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乳腺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病灶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的组织应变比(SR)和面积比对乳腺实性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9例乳腺肿块患者,术前对实性病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再行RTE检查。用QLab软件分析SR和面积比;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SR和面积比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合适的良恶性界点,并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病灶的SR和面积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0.918。SR的诊断界点为2.50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44/50)、89.8%(114/127)、89.3%(158/177)、77.2%(44/57)和95.0%(114/120)。面积比诊断界点为0.94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42/50)、87.4%(111/127)、86.4%(153/177)、72.4%(42/58)和93.3%(111/119)。传统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45/50)、81.1%(103/127)、83.6%(148/177)、65.2%(45/69)和95.4%(103/108)结论:RTE的SR和面积比提高了超声诊断乳腺实性病的特异度,有助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 标签: 乳腺病灶 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 面积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下肾脏囊性病的Bosniak分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本院49肾脏囊性病病例,采用CT检查,进行Bosniak分级,并结合手术、病理等其他检查。结果49例病例中,I类囊肿34例、Ⅱ类5例(其中ⅡF3例)、Ⅲ类4例、Ⅳ类6例。结论Bosniak分级对于肾脏囊性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标签: Bosniak分级 CT 肾脏囊性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内镜下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褪色病灶并行活检的40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边界、大小、部位、形态、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02例胃黏膜褪色病灶中,肿瘤性病变共33例(8.2%),其中高危上皮肿瘤(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23例(5.7%)。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病灶表面微血管和表面微结构均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表面微结构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长径<20 mm(OR=4.487,95%CI:1.776~11.332,P=0.001)、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OR=40.510,95%CI:1.610~1 019.456,P=0.024)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表面微结构异常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03,95%CI:0.000~1.587,P<0.001)。结论表面微结构异常、病灶大小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诊断 危险因素 褪色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灌注对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的脑肿瘤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局限性低密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病理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肿瘤组)27例,对照组(肿瘤组)23例。两组患者均行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灌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平扫结果显示50例患者CT平均值为(14.6±5.2)HU。其中27例肿瘤患者均为单发;常规CT增强扫描诊断总符合率为54.0%(27/50);观察组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通过时间较观察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明显较CT增强扫描的符合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鉴别肿瘤肿瘤病变临床价值显著,CT灌注可以为低密度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

  • 标签: 脑肿瘤 CT灌注 局限性低密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部空腔脏器肿瘤类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9月-2017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50例空腔脏器损伤肿瘤类病人资料进行分析,50例病人全部手术探查。原则是,有手术指征尽早探查,手术指征宁宽勿窄。结果50例手术的病人中,48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病人,有手术指征的应尽可能地进行CT早日探查,延长手术的时间等于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指征应宽不应窄。CT探查腹腔有无积液是诊断腹腔有无空腔脏器损伤的重要依据。但是明确的受伤史、详细的物理检查以及典型的症状体征仍然是诊断的基础。

  • 标签: 腹部 空腔脏器非肿瘤类损伤 CT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乳腺病灶的诊断中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6年5月这三年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乳腺癌的4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组间对比两组患者在超声影像上的不同。结果研究组以整体增强为主,主要表现为峰值强度上升,达峰时间较短,增强后病灶范围扩大,消退模式多为不均匀消退;对照组以部分增强为主,主要表现为峰值强度下降,达峰时间较长,增强后病灶范围缩小,消退模式多为均匀消退。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辨别乳腺病灶的血流灌注、增强模式与形态边界,对乳腺病灶的良恶性具有很高的鉴别价值。

  • 标签: 乳腺病灶 实时超声造影 诊断价值 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