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老年脑卒中(C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PNI作为脑卒中结局现状及影响预后指标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5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NI分为PNI≥45组(154例)和PNI<45组(202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老年脑卒中预后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一般资料显示,PNI<45组患者比PNI≥45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含量、高三酰甘油(TG)、高空腹血糖(GLU)、低BMI、高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05~0.083,t值为0.037~1.455,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HR=1.43,95%CI 0.94~2.25,P<0.01,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051)的贡献度最高,是预测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Kappa系数提示,PNI与MRS筛查评定结果具有一致性(P<0.01)。结论PNI是影响老年C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老年CS患者预后情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卒中 预后评估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际预后指数(IPI)、修订国际预后指数(R-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GELTAMO-IPI)等预后分层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PI、R-IPI、NCCN-IPI及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各危险组患者发生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采用Harrell′s C-incex法比较各危险分层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67.5%、54.0%和52.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72.5%、58.0%和53.7%。预后很好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79.8%和53.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83.3%和55.3%。NCCN-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76.5%、66.7%和41.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79.4%、70.0%和42.9%。GELTAMO-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3%、76.3%、67.4%和32.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80.7%、67.4%和34.5%。Cox回归分析显示,IPI中低危组与低危组间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4.144和5.085),R-IPI预后差组与预后好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2.752和3.171),但明显弱于IPI。NCCN-IPI和GELTAMO-IPI危险分层中,均显示高危组与中高危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但GELTAMO-IPI对于高危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NCCN-IPI(NCCN-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2.290和2.309,GELTAMO-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3.084和2.966)。Harrell′s C-incex法分析显示,IPI、R-IPI、NCCN-IPI和GELTAM0-IPI预测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72、0.641、0.664和0.700(均P<0.001),预测3年总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87、0.653、0.671和0.721(均P<0.001),其中GETAMO-IPI的C-index最高,优于其他预测模型。结论GELTAMO-IPI和NCCN-IPI对高危DLBCL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IPI和R-IPI,且GELTAMO-IPI尤佳。GELTAMO-IPI的预测精确度明显优于其他预后分层模型。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可切除胃癌(rG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rGC患者158例,随访截至2020年5月或患者死亡。术前计算AGR、PN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并进行分组。分析AGR联合PNI(AGR-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表明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1.19、43.70,AGR-PNI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GR、PNI(Z = 2.596,P = 0.009;Z = 2.403,P = 0.016)。基于AGR、PNI的最佳预测界值,对患者进行AGR-PNI评分并分组:0分组(AGR ≥ 1.19、PNI ≥ 43.70,75例),1分组(AGR ≥ 1.19、PNI < 43.70,或AGR < 1.19、PNI ≥ 43.70,55例),2分组(AGR < 1.19、PNI < 43.70,28例)。三组年龄、性别构成、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比< 60岁,HR = 1.878,95% CI 1.011~3.491,P = 0.046)、TNM分期(Ⅲ期比Ⅰ期,HR = 2.148,95% CI 1.074~4.296,P = 0.031)、组织分化程度(中等或好比差,HR = 0.399,95% CI 0.211~0.753,P = 0.005)、AGR-PNI(2分组比0分组,HR = 2.729,95% CI 1.303~5.715,P = 0.008)是影响rG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GR-PNI可作为rGC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AGR-PNI高分组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胃肿瘤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其预后,评价治疗方法,以提高阑尾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6 334例行阑尾切除手术中94例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临床转归。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期,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阑尾肿瘤与阑尾手术占比达1.48%,94例患者中男45例,女49例,中位年龄59.5岁。随访80例,随访率85.1%,随访时间2~175个月。5、10年整体生存率为91.9%、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外周血WBC>10.0×109/L( χ2=8.884,P=0.003)、出现淋巴结转移者(χ2=17.216 , P=0.001)预后较差。阑尾腺癌相对于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差(χ2=13.857 ,P=0.001)。结论阑尾肿瘤发病率极低;以慢性右下腹痛表现占较大比例;阑尾肿瘤的分类、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以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其预后

  • 标签: 阑尾肿瘤 诊断 预后
  • 作者: 马超 蔡洪庆 张敏杰 叶士露 孟肖利 何洁 万经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合肥 23060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21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合肥 2306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癌脑转移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完整的资料共8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应用R软件将影响因素绘制成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83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7.0个月。单纯手术患者中位OS为15.7个月,手术联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患者的中位OS为2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5,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4.652,P=0.031)、有无吸烟史(χ2=8.239,P=0.004)、术后是否靶向治疗(χ2=13.697,P<0.001)、术后有无辅助治疗(χ2=8.735,P=0.003)、转移灶病理(χ2=11.799,P=0.001)、肺肿瘤相关分子分级预后评估指数(Lung-molGPA)评分(χ2=11.333,P=0.004)可影响患者O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HR=0.311,95%CI为0.107~0.901,P=0.031)、术后靶向治疗(HR=3.563,95%CI为1.286~9.868,P=0.015)、转移灶病理(HR=0.364,95%CI为0.137~0.965,P=0.042)、Lung-molGPA评分(HR=0.595,95%CI为0.374~0.946,P=0.028)是影响肺癌脑转移手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了进一步个体化评估患者预后,采用以上4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绘制了列线图,该模型准确度较高,能较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结论有手术指征的肺癌脑转移患者能从手术中受益,术后积极辅助治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OS。采用吸烟、靶向治疗、转移灶病理、Lung-molGPA评分4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以很好地个体化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列线图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评估诊断特异性分析预后评估(DS-GPA)模型和肺肿瘤相关分子分级预后评估(Lung-molGPA)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95例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包括初诊未发生脑转移(异时性脑转移)112例、初诊已有脑转移(同时性脑转移)83例。采用单纯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化疗+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等方式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应用DS-GPA和Lung-molGPA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NSCLC异时性脑转移患者中位至脑转移时间14.1个月(95% CI 12.2~16.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脑转移无进展生存(PFSBM)时间4.3个月(95% CI 3.4~5.2个月),中位脑转移总生存(OSBM)时间6.7个月(95% CI 4.6~8.8个月),同时性、异时性脑转移患者间PFSBM和OSB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080)。抗肿瘤治疗,尤其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模式,能改善患者中位OSBM。Karnofsky评分低(RR=1.698,95% CI 1.238~2.329,P=0.001)和骨转移(RR=1.505,95% CI 1.089~2.081,P=0.013)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危险因素,化疗(RR=0.460,95% CI 0.289~0.731,P=0.001)和颅脑放疗(RR=0.541,95% CI 0.391~0.749,P<0.01)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保护因素。按照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分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2、9.4、10.9个月,P=0.015;Lung-mol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1、8.7、13.0个月,P<0.01)。结论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差,接受抗肿瘤治疗可延长其生存期。Karnofsky评分高、无骨转移、接受化疗和颅脑放疗是NSCLC脑转移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均能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脑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模型,统计学
  • 简介:摘要正常的肩肘关节运动能为手发挥其功能提供有效的空间,肘关节功能的丢失会明显减少手的活动空间。冠状突是位于尺骨近端,是构成肘关节重要的骨结构组织,冠状突是肘关节前方重要的骨性阻挡,可以防止肘关节后脱位。冠状突同时是尺侧副韧带前束、外尺侧副韧带的止点,对于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尺骨冠状突骨折Regan-Morrey分型是根据侧位X线片上冠状突骨折块的高度将其分为三型。一型:骨折累及冠状突尖部;二型:超过冠状头高度的50%或以下;三型:骨折超过冠状突高度的50%。O’Driscoll分型是在Regsn-Morrey分型基础上增加了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分型,同样分为三型:一型为冠状头尖部骨折,二型为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三型为冠状突基底部骨折。肘关节骨折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肘关节无痛活动,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关节的力量。常用的入路包括后正中入路,kocher入路,延长的Kocher入路,kapan入路,内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前侧正中神经与肱血管间隙入路等。此外肘关节镜也是治疗部分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不错的选择,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尤其是对于粉碎性的冠突骨折不适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仍存在争议,每个入路都有自己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一期重建骨性和软组织性稳定结构是早期肘关节锻炼的基础。

  • 标签: 尺骨冠状突 骨折 分型 手术入路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直肠黏液腺癌(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可以预测总生存(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列线图。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收集2010~2016年确诊并登记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RMAC患者共1 65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R软件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3年和5年总生存以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的列线图。用C指数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应用校正曲线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检查其预测精准度。结果性别、年龄、婚姻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放疗、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婚姻状态、种族、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CSS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OS和CSS预测的精准度分别为0.735和0.780。新辅助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OS(χ2=7.682,P=0.006)和CSS(χ2=6.476,P=0.011)。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影响老年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评价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发现新辅助放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会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直肠肿瘤 黏液腺癌 SEER数据库 列线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06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8例)与存活组(78例)。对比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第1天,存活组血清PCT水平为(4.22±1.25)ng/ml,低于死亡组(8.56±3.3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存活组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1.88±0.75)ng/ml、(68.27±18.53)mg/L,均低于死亡组(15.83±6.21)ng/ml、(124.45±39.1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存活组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0.51±0.19)ng/ml、(59.43±13.74)mg/L,均低于死亡组(26.33±13.48)ng/ml、(153.26±42.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性别、原发病、高血压、冠心病、FBG水平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年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60.13±10.25)岁、(4.81±2.82)分、(17.85±2.33)分、(4.45±1.81)ng/ml、(68.25±15.62)mg/L,均低于死亡组(69.25±8.27)岁、(7.94±4.01)分、(60.57±10.65)分、(8.26±2.12)ng/ml、(158.68±45.5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CRP是有效脓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的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结合血清C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等可进一步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降钙素原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HFMD)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及其相关生化阈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钟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55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实验室指标;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生化指标预测HFMD患儿预后的价值;将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HFMD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经ROC分析,乳酸清除率、心输出量、PaO2/FiO2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767、0.67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乳酸清除率<25.655%(OR=2.689,95%CI:1.467~4.929)、心输出量<2.465 L/min(OR=1.487,95%CI:1.078~2.051)、PaO2/FiO2<271.645 mmHg (1 mmHg=0.133 kPa) (OR=3.689,95%CI:1.251~10.878)、血糖>8.3 mmol/L(OR=5.423,95%CI:1.389~21.173)及抽搐(OR=11.258,95%CI:1.201~105.531)是HFM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血糖升高、抽搐等症状的出现及乳酸清除率<25.655%、心输出量<2.465 L/min、PaO2/FiO2<271.645 mmHg可能提示HFMD患儿预后不良,需要临床医师及时关注,对症干预。

  • 标签: 手足口病 乳酸清除率 心输出量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PICU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儿的预后数据有限且陈旧,之前研究指出CF患儿病死率在37.5%~100%。鉴于CF治疗的进展,本文作者预计此类患儿预后相比既往研究已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为一份PICU内重症CF患儿病死率和死亡相关因素的最新报告。设计利用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 pediatric systems,VPS)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多中心队列分析。场所收集135家PICUs 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20日的相关数据。对象共研究1 633例CF患儿的2 893次PICU住院情况。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为PICU住院期间病死率。预测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人体测量学数据,诊断,临床特点和重症监护干预措施。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计算病死率的优势比,以评估与预测变量相关的病死率差异。采用广义评估方程模型解释每例患儿的多次入院情况。主要结果PICU总病死率为6.6%。与病死率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包括咯血/肺出血,气胸,胃肠道出血,细菌/真菌感染,BMI较低/营养不良以及需要无创或有创呼吸支持。2 893次PICU入院中,26.4%发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关病死率为19.1%。病死患儿中20.7%未接受机械通气。结论无论是整体队列层面还是需有创机械通气的亚组,CF患儿PICU住院期间病死率均低于既往报道。这些数据为需要重症监护的CF患儿预后提供了最新研究资料。

  • 标签: 囊性纤维化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重症监护预后 肺部用药 呼吸 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骨肉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方法 从国际公开的数据库收集骨肉瘤转录组原始数据。采用 R语言分析基因表达量与预后关系。筛选预后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构建风险模型。结果 筛选 9个基因预测模型。结论 构建的预后风险预测模型可预测骨肉瘤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医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预后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我科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 30例,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30例,通过对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照比较,及早明确诊断,积极正确治疗与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预后的临床观察。结果:本组 30例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 3例,显著进步 6例,进步 10例,无效 11例, 2例死于继发脑出血,总有效率为 63.3%。对照组中基本治愈者为 5例 (16.6%),显著进步者为 10例 (33.3%),进步者为 9例 (30%),无效者为 6例 (20%),总有效率为 80%;【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的预后差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早期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发生,尤其重要 。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心源性脑栓塞为脑栓塞最常见,是由于心脏内的附壁血栓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导致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本文对我科自 2015年以来收治的 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老年人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脑血栓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观察预后。采取早期发现、早期积极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年在我科住院的心房颤动引发心源性栓子栓塞所致的首次脑栓塞患者 30例列入分析对象组,其中男性为 20例,女性为 10例;年龄为 50~ 82岁,平均为 65岁 .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老年人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首次脑血栓患者 30例列入对照组,其中男性为 20例,女性为 10例;年龄为 55~ 85岁,平均为 68岁 .两组患者诊断均符合 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并经脑 CT或 MRI检查确诊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 1.2 治疗、护理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似的药物及心理、生活、饮食等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 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 Barthel指数评估[ 3],心功能评估依据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标准,疗效评定采用中华神经科学会标准 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 ±标准偏差 (±SD)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 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 .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经 1个月的治疗,分析对象组中基本治愈者为 3例 (10%),显著进步者为 6例 (20%),进步者为 10例 (33.3),无效者为 11例 (36.6%),总有效率为 63.3%,对照组中基本治愈者为 5例 (16.6%),显著进步者为 10例 (33.3%),进步者为 9例 (30%),无效者为 6例 (20%),总有效率为 80%;两组疗效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4.84, P< 0.05). 3 护理评估 3.1 病史 病因和危险因素:了解病人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TIA病史,有无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有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和烟酒嗜好,是否进行体育锻炼,主要询问有无心房颤动病史。 起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发病时间、急缓,有无肢体麻木、瘫痪、失语、感觉和吞咽障碍,有无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心理 -社会状况:了解病人是否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及家属对病人的支持状态。 3.2 身体评估 生命体征:主要评估血压和心率及心律情况。 意识状态:有无意识障碍及严重程度。 头颈部检查:双侧瞳孔大小、是否等大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口角有无歪斜和鼻唇沟变浅,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四肢脊柱检查:有无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有无步态不稳或不自主运动;四肢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3.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流变和凝血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部 CT和 MRI 心电图检查:是否有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存在。 4 常见护理诊断 /问题 躯体活动障碍:与运动中枢损害致肢体瘫痪有关。 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损害有关。 吞咽障碍: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 5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因为突然瘫痪、失语,丧失了自理能力,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早期表现为焦虑、情感脆弱、易伤感;后期常出现抑郁、沮丧、悲观、绝望等。针对患者存在的具体心理状况,加强心理护理;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应关心尊重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解其心理动态及情绪波动的原因,病情允许鼓励家人多探视,使其充分享受亲情,消除有害刺激;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讲述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治疗、护理活动。 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2)给予心电监测,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心率及心律、呼吸、血压及血氧、血糖情况。( 3)观察有无吞咽困难、呛咳、呕吐及皮肤受压情况。( 4)观察继发症(栓塞后出血、再梗塞、脑疝等)先兆及并发症(呼吸道、泌尿系感染、压疮、应急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先兆。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饮食护理:( 1)对咀嚼、吞咽功能正常的病人,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动物内脏、甜食等,多吃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鱼虾等食物。( 2)起病 24~ 48h仍不能自主进食或进食后呛咳明显,吞咽困难者应予鼻饲流质。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性的饮食。食物应符合柔软、密度与性状均一,不易松散有一点黏度,能够变形,利于顺利通过口腔和咽部;不易粘在黏膜上。故可将食物调成糊状或通过烹调时勾芡,使食物易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3)对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者,应鼓励经口进食。可用汤匙每次将少量食物送至舌根处让病人吞咽,偏瘫病人应向健侧送入食物,以流质或糊状物为宜。( 4)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的进餐环境,减少进餐时的干扰因素。能做起的病人取坐位进食,头略前屈,不能做起的病人取仰卧位将床头摇起来 30°,头下垫枕使头部前屈。告知病人进食时不宜讲话,病人不可用吸管饮水、用杯子饮水时,保持水量在半杯以上,避免呛咳、误吸。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备吸引器。 生活护理:病人神志清楚者,协助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及日常生活需要,方便生活,未经允许不得下床。神志不清者,所有日常生活由护士和家属承担,保持床单元及皮肤清洁干燥,每 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应用气垫床。烦躁不安者适当约束,应用床栏,防坠床。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必要时用通便药,及时拍背,鼓励咳嗽排痰,防肺部并发症;每日会阴护理、口腔护理,保持会阴、口腔清洁;禁用热水袋防烫伤。 用药观察: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常联合应用脱水、抗凝、溶栓、强心、降压药及促进脑代谢等药物,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严密观察用药效果。( 1)使用甘露醇要快速滴入,防止外渗,注意电解质紊乱。( 2)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潜在出血倾向。( 3)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心率、心律变化,监测血药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 5)脑梗死病人在急性期应维持血压于平时稍高水平,以保证脑部灌注,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4]。服用降压药时,要定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换药,保持血压平稳,不宜骤升骤降。 康复护理:此类患者病情平稳后应及早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早期进行患肢的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鼓励患者每天数次“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运动及桥式运动训练[ 5]。康复期肌力在 3级左右的患者,应鼓励主动运动并辅以理疗、针灸、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鼓励其多讲话,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多与之交谈,给病人读报、读书,让其听广播等,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6 护理的难点 由于病人年龄都偏大,心房颤动多半会出现心功能衰竭,有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有 23.5%~ 98%的患者心电图显示有心功能障碍[ 6],患者有下肢水肿出现,而脑梗死后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凝视麻痹[ 7],两种高危因素都会使病人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急剧加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加强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防止发生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为最常见的内科急症。起病急,症状重,致死率、致残率高,且易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脑疝等严重并发症。而我们作为基层医院没有条件行介入或手术取栓,治疗过程中将遇到重重困难,病人预后极差。加上病程长,花费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甚至会和我们医护人员发生不愉快的摩擦。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加强病人及家属的解释、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充分认识疾病本身所导致的后果,能接受最坏的结果。 7 分析讨论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的 15%-20%,心源性为脑栓塞最常见病因,约 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 8]。心源性脑栓塞为老年人常见疾病,其中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心脏排血量,促进附壁血栓的形成,一旦脱落,即形成心源性栓子,可引发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梗死病灶范围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较差,其原因可能是附壁血栓脱落后可突然发生脑梗死,无足够的时间使梗死灶周围形成侧支循环,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血栓是逐渐而缓慢的过程,可在病灶周围形成侧支循环 .心源性栓子可明显降低心排血量,影响患者心脏功能,易合并心力衰竭,进一步减少脑血流量,使脑组织供血不足,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疾病的康复,预后较差 .因此,加强对可引起脑栓塞的心脏病的预防及治疗,加强对病人的各种护理措施,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 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 (1995)[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7(01):2. [2] 中华神经科学会 .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4):381. [3] 刘世文 , 戴红 . 康复医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 尤黎明 , 吴瑛 . 内科护理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版 2012. [5] 曹亚平 , 张亚华 , 邬爱东 . 房颤并发脑梗塞患者的护理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06):59 [6] 孟家眉 . 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J]. 实用内科杂 ,1989(4):131-134. [7] 王维治 . 神经病学 , 第 4 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8] 尤黎明 , 吴瑛 , 内科护理学 , 第五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BSG)调强放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脑干胶质瘤调强放疗后的总生存(OS)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2012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调强放疗资料完整的脑干胶质瘤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总生存及影响因素,预后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影像学分型、发病部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是否化疗、放疗方式、症状至首次治疗时间、放疗剂量。结果共收集21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的脑干胶质瘤患者有18例,中位随访时间15.5(5.3~2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OS) 20(14.1~25.8)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和34.5%。影响脑干胶质瘤患者放疗疗效的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影像学分型、发病部位、WHO分级、放疗方式(χ2=4.829~20.261,P<0.05)。结论肿瘤大部分及以上手术切除、局灶内生型/外生型、发病部位在中脑、低级别肿瘤、肿瘤切除术后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调强放疗 总生存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平衡策略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求可能的影响途径,并为重症肺炎患者早期液体治疗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入住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及呼吸监护病房(RICU)成人重症肺炎患者共89例。分析死亡组(n=35)和存活组(n=54)患者的临床数据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入ICU后30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入ICU后前3 d出入量将患者分为液体正平衡组(n=48)(positive fluid balance,PFB,即入ICU后前3 d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负平衡组(n=41)(negative fluid balance,NFB,即入ICU后前3 d总入量<总出量),并比较两组在入院后5 d内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液体正平衡组和液体负平衡组患者入ICU后30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年龄(OR=1.060,95%CI:1.018~1.104,P=0.005)、呼吸机依赖(OR=6.679,95%CI:1.218~36.620,P=0.029)、血管活性药物(OR=21.068,95%CI:4.654~95.376,P<0.001)、入ICU 24 h内新发高氯血症(OR=21.714,95%CI:1.059~445.008,P=0.046)为重症肺炎患者入ICU后30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NFB组患者的入ICU后5 d内(D1-D5)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浓度、血氯浓度低于PFB组(P<0.05)。NFB组在D3-D5血钙浓度高于PFB组(P<0.05)。NFB组患者入ICU后30d生存率高于PFB组(P<0.001)。结论液体负平衡可降低重症肺炎患者血氯浓度、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重症肺炎 液体平衡 高氯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血液凝固障碍 预后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与验证腹膜透析(PD)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的预测模型。方法入选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作为建模队列。收集入选者基线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事件为患者全因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用R语言的rms包构建预测预后的模型;用一致性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的研究对象,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建模队列纳入患者4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7.67月(18.37,39.22),64例患者死亡(14.0%),患者1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83.0%。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每增加1岁,HR=1.07,95%CI 1.04~1.09,P<0.001)、有卒中史(HR=3.63,95%CI 1.93~6.85,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每增加1,HR=1.12,95%CI 1.05~1.20,P=0.001)、低血浆白蛋白(每增加1 g/L,HR=0.89,95%CI 0.82~0.95,P=0.001)和高总胆固醇(每增加1 mmol/L,HR=1.51,95%CI 1.20~1.89,P<0.001)水平是P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在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15(95%CI 0.765~0.865)和0.804(95%CI 0.744~0.864),校正曲线均接近斜率为1的直线。结论基于年龄、血总胆固醇水平、卒中史和NLR,用列线图建立的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可辅助预测PD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

  • 标签: 腹膜透析 预后 列线图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