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并筛选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并构建了一个预测能力较强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化合对朱砂叶螨均具有触杀活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升高。处理48h后,LC50值低于1000mg/L的化合有8个,分别是3-(2-苯并咪唑)-7-(二乙氨基)(1)、3-(2-苯并噻唑)-7-(二乙氨基)(2)、3-氨基(3)、3-乙酰基(4)、4-甲氧基(5)、6-硝基(8)、6,7-二甲氧基(13)和7,8-二羟基(21),其中化合1、2、3、5和13的杀螨活性优于药剂对照螺螨酯或与其活性相当;活性最好的化合为13,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284.8和122.2mg/L,其毒力约为螺螨酯的2倍。通过计算得到25种类化合物的34种物化参数,以此为描述子,经过SPSS相关性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和校正,得到一个以扭转力、取向力、总能量和分子半径为自变量的QSAR模型,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达到0.987,复判定系数R2也达到0.967,通过F检验证明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 标签: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朱砂叶螨 触杀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QSAR)
  • 简介:目的:对烈杜鹃茎、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SephadexLH-20、硅胶色谱柱分离;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鉴定9个三萜单体,分别为熊果酸(1)、2α,3β,23-trihydroxy-12-ursen-28-oicacid(2)、2α,3β-dihydroxy-12-oleanen-28-oicacid(3)、2α,3β-dihydroxy-12-ursen-28-oicacid(4)、齐墩果酸(5)、木栓酮(6)、白桦酸(7)、dammara-20,24-dien-3β-ol(8)、dammara-20,24-dien-3β-oAc(9).结论:化合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8、9为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2、3、4为第一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烈香杜鹃 三萜
  • 简介:用具有光学活性和生物学活性的2类化合物(取代)-3-甲酰氯和2-氨基苯并噻唑作用合成了4种新的兼具骨架和苯并噻唑基的化合(3a-3d),用HRMS,IR和1HNMR对化合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的结构,并对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在紫外光谱中,新化合(3a-3d)和2种原料化合相比,因共轭链的增长而使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红移;4种化合表现出比原料化合较强的荧光性能,其中3c的荧光强度最大.文中给出了稀溶液中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相关的一些信息.

  • 标签: 香豆素酰胺 合成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木脂(lignan)是由苯丙单位(C6~C3)聚合而成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WhitingD等[1]对于1999年之前发现的木脂和新木脂做了相关综述,从化合的结构、生物活性、生源以及代谢方面对木脂和新木脂类化合物做了详细的介绍。LeeNa等[2]对于2008年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木脂素 生物活性 化学结构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对于硫醇类化合物来说,其属于关键的有机中间体,被推广于多个领域,例如医药与化工。本文分析了一系列硫醇合成工艺方式,提出将以下两种物质当作原料,也就是溴代以及硫氢化纳,从而制取硫醇的新工艺,制成多种硫醚类化合物,同时借助核磁以及质谱,来明确以下两种物质的结构,即硫醇与硫醚。总之通过本文的探究,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 标签: 硫醇 合成 硫氢化纳 溴代物 硫醚
  • 简介:摘要青蒿类化合物临床应用广泛,灵敏可靠的检测分析方法是该类药物安全有效使用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青蒿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方法,为青蒿及其类似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青蒿素类化合物 分析方法 色谱法
  • 简介:    摘要:药用植物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比较高,其属于一种特殊的种质资源,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中得到了良好运用。对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运用,能够推动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处理,保证化合浓度与纯度,以免受到杂质影响。本文主要对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天然产物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提取方法 分离纯化
  • 简介:摘要醇类化合物中有许多醇对香料工业具有很大的作用,是合成香料的基础物质,更是调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

  • 标签: 醇类 脂肪族醇类 萜类醇 缩合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物,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物在浓度为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结论这种新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吡啶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新型合成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黄酮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黄酮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旨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艺,为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比黄酮类化合物传统及新型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发现,新型提取方法相对于传统提取法而言提取率具有明显优势,但新型提取技术对原料、设备、处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国内外研究相对偏少。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简介:三嗪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茵、除草及杀虫活性,在新农药和医药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三嗪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标签: 三嗪 合成 生物活性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繁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的乙醇提取的水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种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UV,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芹菜(apigenin)(1),芹菜-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2),即新西兰牡荆苷-2[vicenin-Ⅱ(6,8-β-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芹菜-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苷(8-C—β-D—galactopyranosyh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galactopyranosylapigenin)(3),芹菜-6-C—-β-D-半乳糖-8-C—β-D-葡萄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vitexin6-C-β-D—galactopyra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4),芹菜-6,8-二-C-α-L-阿拉伯糖苷(6,8-di-C-α-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5),芹菜-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schaftoside(6-C—β-D—gluc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6),芹菜-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isoschaftoside(6-C-α-L-arabi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7),芹菜-6-C—β-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8),芹菜-8-C-β-D-半乳糖(8-C-β-D-galactosylapigenin)(9),牡荆[vitexin(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0),异牡荆[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1),麦黄酮-6,8-二-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12),麦黄酮-6-C-α-L-三-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C-α-L-arabinosyl-8-C—β-D-galactopyranoside]13),7-O-β-D-葡萄糖基-6-C—β-D-葡萄糖(6"-乙酰基)芹菜[7—O-β-D—glucopyranosyl-6-C-β-D-6"-acetyl—glucopyranosylapigenin](14)。结论:9个化合(3~8及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14为新化合

  • 标签: 黄酮碳苷 繁缕
  • 简介:近年来,各类抗生与抗菌剂的耐药菌发展迅速,例如,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困难。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质粒或染色忭介导发生变异,获得耐药。目前,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有4种作用机制:①产生抗生酶,灭活抗生。②作用靶位变异,不应答抗菌药物。③改变膜通透性,阻断药物进入。④增强外排,加速泵出进入体内的药物。由于现有药物尚难有效控制此类药菌感染,因此药物化学家正努力研制新型抗耐药菌的药物,设计并筛选具有新化学结构、新作用机剖或新作用靶位的新抗菌药。

  • 标签: 酮类化合物 恶唑烷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 表皮葡萄球菌 作用靶位
  • 简介:1,2,3-三氮唑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结构单元,在农药、医药和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了1,2,3-三氮唑化合的开发历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1,2,3-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现状。

  • 标签: 三氮唑化 开发 应用
  • 简介: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有2条合成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这2条途径中都存在一系列调控萜类化合物生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酶。植物萜类化合物不仅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被广泛用于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

  • 标签: 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 甲羟戊酸途径 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
  • 简介:研究了余氯对挥发酚类化合物加标回收率的干扰,通过实验推断出了本地区低温水中余氯与挥发酚类的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并初步找出和确定了除氯剂硫酸亚铁的合适用量范围。

  • 标签: 水质检测 酚类化合物 回收率 氧化反应 硫酸亚铁
  • 简介:摘要:通过详细论述醛酮类化合物的定义、来源、危害和规范标准,从醛酮的基本化学特性入手,对比分析监测醛酮类化合物方法的优缺共性,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检测效率和分离度、精准定量不饱和醛酮的相关方法。

  • 标签: 环境监测 醛酮类 标准规范 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