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与双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22例血肿被清除,清除率88.0%;部分清除3例,清除率为12.0%,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2/25),分别为脑脊液漏1例和癫痫发作,无张力性气颅发生和精神障碍出现;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9±3.1)d;对照组19例血肿被清除,清除率76.0%,血肿部分清除5例,清除率为20.0%,有1例出现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7/25),其中脑脊液漏2例,癫痫发作3例,精神障碍1例,张力性气颅1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1±3.9)d。以上数据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显著,血肿清除率高,损伤小且并发症少,可作为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单骨孔技术 双骨孔技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末端、鼻、鼻其他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的冠状面图像,对鼻末端形态、鼻、鼻其他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鼻其他的位置占比。结果(1)鼻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鼻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女性为52.63%(421/800)、720,男性鼻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0)。鼻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其他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353)。鼻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3,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0)。结论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末端、鼻、鼻其他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 标签: 鼻骨 鼻骨孔 鼻颌缝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改善生存质量。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采用局麻加强化,穿刺血肿,术中抽出血肿占总容积的30~50﹪,合并破入脑室者,如果量大或者有梗阻性脑积水者,同时予以侧脑室体外引流。结果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评价患者的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3例;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45例;Ⅲ级拄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32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清醒,21例;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2例。结论微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改善生存质量,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微骨孔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内置入(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为止,在邻近的骨质用电钻钻两个洞,两个洞之间用刮匙刮通,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洞穿入,从另一个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洞,保证神经残端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内置入组,在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的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的优良率比较以及内置入组早、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双内置入治疗痛性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的疗效。

  • 标签: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截肢残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研究锁孔(微)技术治疗颅脑深部肿瘤和动脉瘤,回顾性总结采用锁孔技术显微手术治疗517例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39例颅内深部肿瘤,包括脑桥小脑角及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颅前窝脑膜瘤、鞍区肿瘤、镰旁和镰幕区脑膜瘤经锁孔(微)技术切除,以及在导航指引下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深部胶质瘤;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8例。结果517例手术中死亡2例(占0.4%),在439例颅脑肿瘤中全切肿瘤396例(占90.2%),次全切除22例,大部切除21例。结论锁孔(微)技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 锁孔技术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入路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2例,岩内8例,岩-颈部12例,颅内-岩-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入路手术对侵犯岩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入路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2例,岩内8例,岩-颈部12例,颅内-岩-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入路手术对侵犯岩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外科临床上采用微创穿刺与小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方法对我院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小开颅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后GOS评分与常规组患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临床上采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微创穿刺 小骨孔开颅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椎体间植与单纯后外侧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80例患者,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外侧植(PLF)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椎间椎体间植(TLIF)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脊柱融合率、Cobb角恢复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间椎体间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 标签: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 单纯后外侧植骨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颏棘上及其性管腔的发生率、大小、位置和它所包含的组织。材料及方法对380个人类尸体的干燥下颌进行形态测量分析,测量从颏棘上到下颌底缘的距离、开口及性管腔的大小。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性管腔的走向和它与下颌切牙管的关系.方法为向颏棘上和切牙管内注射对比剂(omnipaque),或向管腔内插入细金属导线。结果所有干燥下颌中98%出现了明显的孔道.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扁平漏斗形,大体解剖分离发现有舌动脉分支和舌神经进入颏棘上。结论颏棘上出现于大多数人类下颌,它好像是舌神经血管束通过朝向颊侧的孔道进入下颌内的真正入口。这提示我们下颌中线区域的外科和种植体植入手术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大体解剖 影像学特征 管腔 骨性 形态测量 神经血管损伤
  • 简介: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忘不了新文化运动和“打倒家店”的口号。去年十月,北京曲阜举行了孔子诞辰2540周年庆典,国内外学者闻讯纷至沓来。为此,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议论。对此,很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一个黑暗的年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建立了资产阶

  • 标签: 祭孔 打倒孔家店 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 封建专制 易白沙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的扩孔介硅纳米粒子(LPMSNs)的材料性能,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溶胶凝胶法合成介硅纳米颗粒(MSNs),使用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对初始合成的小孔径高温扩孔。透射电镜(TEM)、N2吸附解吸附、孔径分布、容及比表面积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检测其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能。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对其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配置不同浓度LPMSNs培养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PMSNs的细胞毒性。分为对照组、LPMSNs组(10μg/mL),培养21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结节。培养7、14d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2)、钙素(OCN)表达。培养14d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水平表达。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EM显示LPMSNs粒径约为200nm,其N2吸附解吸附曲线为Ⅳ型等温线,有吸附的迟滞环;LPMSNs的孔径分布图显示其孔径分布峰值为7.39nm,BET比表面积图计算出来的BET比表面积为(340.5±2.8)m^2/g,BJH容为1.8cm^3/g。在LPMSNs的FTIR的数据中,可观察到位于460cm^-1的Si-O-Si横向摇摆振动峰(TO1);位于800cm-1的Si-O-Si对称伸缩振动峰(TO2);位于1070cm-1的Si-O-Si非对称伸缩振动峰(TO3),位于940~960cm^-1的Si-OH键振动峰,位于3000~3700cm^-1的-OH振动峰。TGA显示LPMSNs在28~1000℃之间整个失重所占百分比约为1.61%。CCK-8法结果显示低浓度(〈20μg/mL)的LPMSNs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MSNs组的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实时荧�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生成 纳米粒 扩孔介孔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穿刺与小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取的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其微创穿刺联合尿激酶冲洗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小开颅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相比要短,术后患者血肿变化较对照组大。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创伤小,但在血肿清除率上要低于小开颅手术。因此,对于血肿范围较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手术治疗较佳。

  • 标签: 微创穿刺 小骨孔开颅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微创穿刺与小开颅治疗高血压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观察组采取微创穿刺的方法开展临床治疗,对照组的47例患者则采取小开颅的方法加以治疗。跟踪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并对临床效果及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2天,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较少,所以两组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相对较低,总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6.38%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小开颅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因此,微创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治疗 小骨开颅 脑出血
  • 简介: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招聘启事《学堂》杂志(中国思想文化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创办的公开发行的期刊(中英文、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52—5035/C),宗旨是: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学堂书局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成立的出版单位,主要出版范围是: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大众文化类图书

  • 标签: 孔学堂书局 孔学堂杂志 杂志孔学堂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比较微创穿刺、小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A组实施小开颅手术治疗、B组实施微创穿刺治疗,就组间疗效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术式的优劣。结果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A组89.7%、B组93.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其余各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及小开颅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创穿刺手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更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 小骨孔开颅
  • 简介:摘要:由于煤层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因此煤层中伴生有大量的断层、褶皱、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当地质构造尺寸较小时,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可直接通过,若地质构造尺寸过大或岩层硬度较大时,强行推进极易损坏采煤机等设备。因此,工作面在过地质构造时,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措施。随着建设工程开发区域的复杂,工程项目临近城区建筑物的爆破施工难度增加。精准爆破控制技术是联合应用爆破施工监测系统、精准控制爆破网络系统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满足爆破施工要求,保障施工安全,实现精准爆破。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深内分段爆破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深孔孔内分段 爆破技术 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