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骨密度,分析影响因素,为肾移植术后骨质疏松防治提出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54例肾移植受者,年龄(40.5±9.8)岁,男性168例、绝经期女性15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检测右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评估骨质疏松发生率,分析影响因素。结果254例受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在右股骨颈的发生率为20.1 %和2.8 %,在腰椎的发生率为26.1 %和3.6 %。卡方检验示术后时间较长、高龄、绝经受者右股骨颈及腰椎骨量丢失发生率更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示右股骨颈骨密度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胆固醇、甘油三酯、术前甲状旁腺切除术史呈正相关,与急性排斥、绝经女性呈负相关;腰椎骨密度与BMI、胆固醇、术前甲状旁腺切除术史呈正相关,与甲状旁腺激素(PTH)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骨量丢失发生率较高。监测骨密度,控制甲状旁腺亢进、维持良好营养状态、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等,对防治骨量丢失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肾移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影像学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 姜黄提取物 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去卵巢大鼠模 型 , 分为 姜黄提取物 ( 高、中、低剂量 ) 剂量组 , 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去卵巢 模型 组。实验结束后 , 取各组大鼠的股骨 , 采用双能 X 线吸收 (DEXA )法侧定大鼠的股骨密度 。 结果 去卵巢 模型 大鼠股骨的骨密度 和骨钙含量 ,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显著降低 (P < 0.05) 。给予 姜黄提取物 后 , 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 大鼠股骨 的骨密度和骨 钙含量 , 三个剂量 均显著提高大鼠股骨钙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5 ) ;中、高剂量显著提高大鼠股骨 中点骨密度、远心端骨密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姜黄提取物 能够对抗去卵巢引起的雌性大鼠股骨的骨丢失 , 增加去卵巢引起的雌性大鼠股骨 骨密度和骨钙含量 , 从而防治或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 标签: 姜黄提取物 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颈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于骨质疏松和骨密度降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门诊2017年8月-2019年4月诊断为骨质疏松和骨密度降低患者340例,将其分成四组:骨质疏松健康管理组(A组 ,60例 )、骨质疏松对照组(B 组,61例 )、骨密度降低健康管理组(C组 ,109例 )及骨密度降低对照组(D 组,110例 )。对甲、丙组实施健康管理其他两组仅进行常规管理。观察健康管 理后各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及并发症预防效果。结果:通过健康管理,A组患者中63.0%骨密度低下者可转为正常。B组骨密度则表现为轻微下降,22.0%患者出现脆性骨折风险。C组患者发生骨折仪4例,发生率为3.7%,而D组则发生 骨折18例 ,发生率为16.4% ,两组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患者中,A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AS)4-6分人数有明显下降,所占比例与B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降低患者中,C组患者VAS4-6分人数有明显下降,所占比例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 防骨折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绝经后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整群随机抽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 140人,并对其随访3年,以随访人群7 493人为研究对象,最终共纳入1 504人。根据出生日期分组,分别比较各经历组与非经历组之间超声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组的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较非经历组明显减少(P<0.05)。非经历组、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50%、46.8%、58.4%、62.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与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胎儿期经历与SOS、T值、QUI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经历组相比,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OR分别为(OR=1.41,95%CI 1.02~1.96)、(OR=1.68,95%CI 1.21~2.3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期经历组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经历组相比,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1.64和1.90(OR=1.64,95%CI 1.16~2.32,P<0.05和OR=1.90,95%CI 1.35~2.70,P<0.05)。结论在绝经女性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 标签: 生命早期 饥荒 营养不良 超声骨密度 骨质疏松患病风险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运动与营养复合干预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教育卫生系统的 100名 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名;参照组给予单纯运动干预,实验组给予运动与营养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显示,实验组骨密度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比参照组存在显著优势,组间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老年女性中,对其进行运动及营养干预,可以增加骨密度,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运动 营养 骨质疏松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量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差异,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131例)及50岁以上男性(65例)患者(共196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46例)、骨量减少组(68例)和骨质疏松组(8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与骨量正常组[99.50(91.55,128.51)ng/ml]和骨量减少组[103.36(93.26,113.46)ng/ml]相比,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174.25(160.85,210.42)ng/ml)(χ2=100.573,P=0.000)。(2)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髋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髋部r=-0.487,P<0.05;腰椎r=-0.531,P<0.05)。(3)体重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r=0.049,P<0.05),血清铁蛋白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0.018,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铁过载 血清铁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婴幼儿超声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 随机抽取 55例婴幼儿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入我院接受检查,对婴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骨密度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调查表进行填写。 结果 母亲孕期营养状况、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均属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母婴孕期营养状况好,骨密度高,生长发育水平好,骨密度高,户外活动时间长,骨密度高,钙剂补充情况越好,则骨密度越高,数据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分析婴幼儿超声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有利于优化婴幼儿骨密度

  • 标签: 婴幼儿 超声 骨密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MSI)常植入部位的皮质骨密度,为临床成功植入MS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0 ~ 40岁成人患者中抽取57例患者,其中高角组患者20例、均角组患者22例和低角组患者15例。应用Ez3D-i软件重建上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上下颌骨12个牙根间部位(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皮质骨密度(HU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各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均数的差异。结果3组间上下颌后牙区颊侧多数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角组最小。上颌腭侧多数测量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相同牙位上颌后牙区颊侧、腭侧、以及下颌颊侧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上颌腭侧最小,下颌颊侧最大。结论成人上下颌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密度受垂直骨面型影响,高角成人在上颌后牙区颊侧植入MSI需谨慎;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密度几乎不受垂直骨面型影响,但骨密度低,植入MSI时也需谨慎。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骨 下颌骨 骨皮质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通过影响骨内H型血管对骨密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实验动物来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所),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卵巢组(OVX组)及切除卵巢注射去铁胺组(OVX+DFO组),10只/组。Sham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结扎双侧输卵管并完整切除双侧卵巢;OVX+DFO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DFO,隔日1次。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观察组间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H型血管的量,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3组小鼠骨密度分别为Sham组(0.18±0.01) g/cm3,OVX组(0.12±0.00) g/cm3,OVX+DFO组(0.16±0.01) g/cm3,OVX+DFO组较OVX组骨密度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90,P<0.01)。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为(11.47±0.79)%,Sham组为(26.05±2.05)%,OVX+DFO组为(18.44±3.26)%,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较Sham组明显减少,而OVX+DFO组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0,P<0.01)。骨小梁的数目Sham组为(2.81±0.13)个/mm,OVX组为(1.63±0.15)个/mm,OVX+DFO组为(2.36±0.43)个/mm,骨小梁数目OVX组较Sham组减少,而DFO干预后每毫米长度骨小梁数目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0,P<0.01)。骨小梁厚度OVX组为(0.05±0.01) mm,Sham组为(0.07±0.00) mm,OVX+DFO组为(0.06±0.00)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60,P<0.01)。骨小梁间隙OVX组为(0.29±0.03) mm,Sham组为(0.19±0.01) mm,OVX+DFO组为(0.24±0.04)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5)。骨小梁连接密度Sham组为(202.67±37.75)/mm3,OVX组为(97.85±8.62)/mm3,OVX+DFO组为(115.79±15.90)/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0,P<0.01)。3组小鼠的胫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各组骨标本干骺端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Sham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6.28±1.23)%,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8.72±0.85)%,OVX+DFO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17.25±2.14)%,可见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内H型血管明显减少,而DFO干预组骨内H型血管较OVX组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000,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小鼠模型中,H型血管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骨内H型血管从而改善骨密度

  • 标签: 去铁胺 H型血管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者,此次调查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本研究纳入分析24 231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至重复调查的身高变化与重复调查时骨密度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基线至重复调查平均间隔时间为(8.0±0.8)年,身高降低≥1.0 cm者占33.0%,≥3.0 cm者占3.7%。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身高降低与骨密度水平的关联存在线性趋势(均P<0.001)。身高降低1.0 cm,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分别变化-0.79(-0.95~-0.63)、-2.74(-3.35~-2.13)和-1.29(-1.54~-1.04)。与身高稳定者相比,身高降低≥3.0 cm者的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的β值(95%CI)依次为-3.29(-4.08~-2.50)、-10.70(-13.66~-7.73)和-5.16(-6.36~-3.96)。亚组分析显示,上述关联在女性、年龄≥55岁和低体力活动者中更为显著。结论身高降低幅度越大,骨密度指标越低。身高作为容易测量的体格指标,应该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以早期发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等骨骼健康问题。

  • 标签: 身高降低 骨密度 跟骨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 收治中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综合护理),各 45 例,分析和对比组间的护理干预前后骨密度。 结果: 研究组 BMD 优于对照组 BMD ( P < 0.05 )。 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之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骨密度

  • 标签: 综合护理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抑郁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探讨抑郁对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于北京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排除病理性骨折、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依据老年抑郁量表(GDS)将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抑郁组和对照组。通过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分析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组患者BMD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t =5.964、髋部t =2.845,P <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血清25(OH)D水平下降(t =3.077,P <0.05),抑郁组血清OC水平低于对照组(t =2.013,P <0.05),而血清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t =2.938,P <0.05),P1N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84,P >0.05)。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BMD(r=-0.456,P <0.05)、25(OH)D(r=-0.546,P <0.05)、OC(r=-0.215,P <0.05)呈负相关,与P1NP(r=-0.115,P>0.05)相关性不显著,与β-CTX(r=0.372,P<0.05)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的骨形成标志物水平降低和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升高,抑郁症是低骨密度和骨折的危险因素。应重视老年抑郁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和25(OH)D的检测,及时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和有效的抗骨吸收药物治疗。

  • 标签: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 抑郁 维生素D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骨折早期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1 161例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女831例,男330例,其中(1)腰椎及髋部总体骨密度显示:T≥-1.0 SD分别为30.4%(353/1 161)、6.8%(79/1 161);-2.5 SD<T<-1.0 SD分别为36.6%(425/1 161)、44.7%(519/1 161);T≤-2.5 SD分别为33.0%(383/1 161)、48.5%(563/1 161)。其中髋部骨密度T值敏感性优于腰椎,女骨密度值低于男,与增龄明显相关的骨密度值,男为股骨颈、总髋T值(股骨颈优于总髋),女为髋部各项骨密度值其中以总髋T值相关性最强(均P<0.05);(2)老年髋部骨折早期25-(OH)VD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骨吸收及骨形成指标总体未见明显升高;女性tP1NP、β-CTX、OC、PTH水平均高于男性,25-(OH)VD3水平低于男性(均P<0.05);随骨密度T值降低,β-CTX、OC升高,25-(OH)VD3则降低(均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均呈下降趋势,但女性下降更快、更早。总体骨密度T值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或预测老年髋部骨折不够敏感,尤其对男性敏感性更差。骨折早期患者骨转换代谢标志物存在不同程度变化,总体呈现骨吸收与骨形成双向减低的特点,OC、β-CTX及VD水平提示早期骨代谢异常方面的作用需要关注。

  • 标签: 骨质疏松 髋骨折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状态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初发SLE患者纳入此横断面研究,同时纳入年龄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及双髋关节骨密度。收集患者包括骨密度在内的临床数据。根据骨密度值将患者分组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低组。组间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统计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89例符合条件初发SLE患者、20名健康者纳入研究,约52.8%(47例)初发SLE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初发SLE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和髋关节骨密度低于健康者[(0.97±0.14)g/cm2,(1.08±0.10)g/cm2,t=3.548,P<0.01;(0.88±0.15)g/cm2,(1.00±0.08)g/cm2,t=3.878,P<0.01]。初发SLE患者骨密度减低组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低于骨密度正常组[(0.88±0.10)g/cm2,(0.80±0.11)g/cm2;(1.07±0.11)g/cm2,(0.97±0.13)g/cm2]。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组患者的BMI减低[(19.2±2.0)kg/m2和(23.2±3.6)kg/m2,t=3.678,P<0.01],病程相对更长[(45.7±7.7)周和(16.0±19.5)周,t=-3.306,P<0.01]。此外,骨密度减低组患者存在低25羟维生素D3(25-OH-VD3)[(9±5)nmol/L和(12±7)nmol/L,t=1.385,P>0.05],高骨代谢标志物水平(B胶原降解产物)[0.62(0.21,1.61)ng/ml和0.43(0.19,0.88)ng/ml,Z=0.624,P>0.05]等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较健康患者的低,其中约52.8%存在骨密度减低。此部分患者存在低BMI、长病程特点。与骨密度正常的初发SLE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的初发SLE组患者的25-OH-VD3水平呈减低趋势,其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更高,虽然目前研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对临床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骨,密度 未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硬骨素基因敲除(SOST-/-)小鼠在失去雌激素作用后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的变化。方法12只4周龄SOST-/-小鼠,随机分2组(n=6):去卵巢组(SOV),假手术组(SSO);12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2组(n=6):野生型去卵巢组(WTO),野生型假手术组(WTS)。12周后处死小鼠,腰椎行显微CT扫描分析。观察比较4组小鼠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结果SOV与SSO组之间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V和SSO组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均较WTO和WTS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TO组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均较WTS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39、0.021);两组间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硬骨素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高骨量,去卵巢不会导致骨量丢失和骨微结构退变,提示硬骨素是潜在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靶点。

  • 标签: 卵巢 硬骨素 小鼠,基因敲除 骨密度 骨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