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各位亲爱的游客,我的名字叫王子里,你们也可以叫我小王,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将带你们参观鲁迅故居。

  • 标签: 故居 鲁迅 印象
  • 简介: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在法国渡过大半生涯的近代画家藤田嗣治(LeonardFoujita),1913年赴法国留学期间个人展览获得著名艺评人AndreSatmon好评后声名鹊起,成为1920年代巴黎画派(EcotedeParis)的领军人物之一,1925年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奄,Foujita的名字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

  • 标签: 逝世 明治时期 留学期间 领军人物 法国
  • 简介:提到文学大师鲁迅的情感生活.人们所熟知的是他与许广平相知相守的故事。但不能忘了,在这背后。还有一位默默寡居的朱安女士。1906年.鲁迅从日本回国,遵母命,与朱安结婚。但这段婚姻非常不幸,鲁迅和朱安,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婚后的关系一直很差。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多年来,鲁迅“兄弟失和”的话题一直是鲁研界的一大疑案,两个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的亲兄弟为什么会突然间分道扬镳、手足情断?两个当事人——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始终回避这个话题,相关人士对此讳莫如深、守口如瓶,更增加了事件的神秘性。我看过不少相关的材料和分析文章,但都各执一端,很难让人信服。

  • 标签: 兄弟 鲁迅 志同道合 周作人 周树人 当事人
  • 简介:摘要萧红以真实的笔触,运用独特个性的女性视角夹杂着诗意的文字风格,通过闪回的生活片段和细微处勾勒了一个亲切、有温度的烟火气的鲁迅先生,拉近了读者与伟人之间的距离。虽是一篇记事散文,但妙在散文中见奇特,奇特中见平淡,无斧凿之痕,读来感人至深。

  • 标签: 鲁迅 萧红 女性视角 生活 情感
  • 简介:一翻开扉页:2007年4月20日购于上海。清晰记得,那天原本是要去鲁迅故居看的,结果大雨滂沱,影响了行程,只好买了一套《鲁迅全集》,背了回来,一放就是10年。读《在酒楼上》。不长,约莫4000字左右吧。背景是雪天。地点是酒楼。人物就作者和一个旧友——吕纬甫。边喝酒边聊天,就聊出一篇惊世的小说。从小学开始,直至今日,也算读过鲁迅不少的小说,觉得这一篇最能代表鲁迅了。把文字写得让人能读懂是本事,把文章能写短是本领。

  • 标签: 手札随笔 读鲁迅 鲁迅手札
  • 简介:[目的/意义]全面梳理国内外《鲁迅全集》版本的发展历程.[方法/过程]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首次出版《鲁迅全集》20卷本),多次重印和再版.由于时间仓促,难免遗珠,后来出版有三编《〈鲁迅全集〉补遗》.建国后,1956-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鲁迅全集》.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前出版的《鲁迅全集》,虽在设计排版上各有不同,但内容基本延续了1956年版的风貌.文革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对《鲁迅全集》进行重新编辑,“增补不足,修正错讹”,于1981年出版了16卷本,2005年又出版了18卷本.1981年版出版后,台湾谷风出版公司、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和日本东京学习研究社以它为基础出版了各自的《鲁迅全集》.[结果/结论]国内《鲁迅全集》的出版,大致可按新中国的建立为界限划分为两个时期.201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大全集》33卷本),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个版本.除日文版外,海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鲁迅全集》,都是选集.

  • 标签: 《鲁迅全集》 版本
  • 简介: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期,他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时,因为认真学习,第一学期就考了好成绩,当时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拿着金光闪闪的奖章,少年鲁迅陷入了沉思,最终,他决定拿金质奖章来换取更有用的东西。

  • 标签: 鲁迅 红辣椒 成就 江南水师学堂 少年时期 第一学期
  • 简介:春天来了,上海的风还透着湿冷。某日下午,章谦来和我讨论鲁迅的话题。他四十出头,师从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金教授,近些年致力于鲁迅交往史。我们都是大学教师。在上海这座热闹的现代化都市,他独自蛰居在我楼上,像安静的蜗牛,不问世事,整天研究学问。

  • 标签: 鲁迅研究 杭州 现代化都市 大学教师 交往史 上海
  • 简介:《北京通信》(现选入北京版教材选修三)写于1925年5月8日,发表于1925年5月14日河南开封《豫报·副刊》.文章的中心问题是反对复古,鼓励青年追求自由.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非常含蓄,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理寓于事中,情寄于描写之中,说理透辟.文风诙谐,又不失明快流畅,典雅庄重,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 标签: 北京通信 文本细读 鲁迅 中心问题 北京版 文章
  • 简介:1956年鲁迅博物馆建馆后,首次鲁迅生平事迹展览展出了,当时所有展出的实物,均用的是原件,无论是鲁迅的手稿、条幅、印章、文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但作为一个馆的基本陈列,要长时间的展出,文物不可避免要受到损失,同时也是不安全的,所以要逐渐将文物原件换成复制品。为了保证复制品的质量,国家文物局当时还特别从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借调来一位专搞文物复制的陈新民师傅。

  • 标签: 鲁迅博物馆 文物复制 复制品 故事 日常生活用品 国家文物局
  • 简介:近日随手翻阅身边的本地文学刊物《未名文艺》《史河风》,其中都有专栏介绍鲁迅与未名社的文章,何曾想鲁迅竟然是皖西乡土作家的引路人,皖西乡土文学的总舵手。作为一个本土的皖西人,作为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汗颜。出于这种机缘和敬畏,我小心谨慎地取下书架上的《鲁迅文集》,用心去触摸那厚重的文字。以前读鲁迅作品,我总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视作与自己无关,对作品的理解几近懵懂无知。而今带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再次翻阅,昔日一些懵懂无知处令我豁然开朗,且有了新的悟解。

  • 标签: 鲁迅 语文教学 地文学 皖西 工作者 乡土
  • 简介:孔子与孟子,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无论是孔子的“德治”,还是孟子的“仁政”,从根本上说,也都旨在使权势人物能够称王天下,故孟子又称其为“王道”。变“仁义之化”而为“仁政”,变“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孟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在孟子那边,王道就是以仁(义)服人,霸道就是以(实)力服人。他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 标签: “王道” 鲁迅 先王之道 “仁政” “德治” 儒家思想
  • 简介:摘要相比于同时代其他留日作家,鲁迅对日本显得较为沉默,这是“鲁迅与日本”这一研究命题面临的困难。但鲁迅于日本度过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的青年时光,于日本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型,他与日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人虽未曾言说,但仍是有迹可循。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对鲁迅与日本关系的已有研究对“鲁迅与日本”这一命题进行总结和思考。

  • 标签: 鲁迅,日本,日本观,鲁迅&ldquo 原点&rdquo
  • 简介:现存鲁迅辑录古籍手稿中,有一部分是鲁迅1909年自日本归国后至民国初年辑录的博物类古籍,凡十九种。本文将这十九种古籍及鲁迅手稿①作一整理简述。

  • 标签: 古籍 鲁迅 辑录 民国初年 手稿
  • 简介:鲁迅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符号,有些人敬而远之,有些人轻之鄙之,更多的人爱之痛之。每一个人阅读过程投射出来的是不同的鲁迅形象。萧红视他为兄长,于是在她笔下鲁迅是和蔼可亲的;有人视他为敌人,因为读他文章,感觉就是在骂自己;而郁达夫悼念鲁迅的文字最是振聋发聩: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感动了不少人,可惜也有人看不懂。

  • 标签: 鲁迅 人格力量 社会影响
  • 简介:文学评论界对萧军与鲁迅关系、甚至包括萧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研究与解读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是从萧军与鲁迅取得联系之后开始的,甚至更有极端者认为萧军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鲁迅对其的大力扶植与推介,要不然萧军很有可能一辈子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的文学书写者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针对这一现状以及这种观点,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并解答这一问题。

  • 标签: 萧军 鲁迅 关系
  • 简介:常人印象中,魯迅是25岁(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幻灯片事件受剌激,愤而弃医投身文学事此,发愿用文学唤醒国人。事实上,魯迅直到37岁(1918年),才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那么,37岁之前的魯迅在做什么呢?做公务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做“官”。从日本回国后(1909年),鲁迅是师范学校的普通化学老师。绍兴一“光复”(1911年),他被委任为“浙江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也就是校长。

  • 标签: 公务员 鲁迅 留学期间 白话小说 普通化学 师范学校
  • 简介:《赵飞燕外传》(以下简称《外传》),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颇富争议的第一篇艳情之作,是“女人祸水论”“掌上舞”“温柔乡”等经典话语的典源。由于其赤裸裸的色情叙写,又兼“伪书”之嫌,故在后世传播过程中就备受冷遇;除了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家,如:李商隐、苏轼、司马光、洪迈、陶宗仪、王世贞等偶有涉猎外,一般文人鲜有问津;故,从某种角度看,《外传》就成为衡量文人学识丰歉的一把重要标尺,而鲁迅与《外传》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其对《外传》的研究,不仅占有了翔实的资料,且有睿智、独到的识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深入研究《外传》的第一人。

  • 标签: 《赵飞燕外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传播过程 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