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对引进的11个沙棘品种在黄土沟壑进行引种试验,通过对栽培后的物候、生长、保存率等进行观测和调查,发现引进11个品种保存率在44%-90%之间,多数保存率在60%以上;株20.5-42cm,地径0.47-0.66cm,冠幅11-19.5cm。初步性状表明,多数引进品种较为适应当地条件,继续开展试验研究,将为丰富这一域经济型沙棘品种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沙棘 良种 引种 栽培 黄土高塬沟壑区
  • 简介: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的年际变化。对侵蚀性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mm的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的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 标签: 降水量 侵蚀性降雨 黄土高塬沟壑区
  • 简介:摘要:水土保持历来是国家改善自然条件的重点,2018年经国务院批示,水利部编制完成了《黄土沟壑“固沟保源”综合治理规划(2018—2035年)》,项目的实施在甘肃省平凉市东部黄土高原沟壑4县()取得了良好效果,水土保持效应明显,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优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成功的经验,现精炼提出以与广大规水土保持工程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者相互借鉴学习研讨。

  • 标签: 黄土高原 塬面保护 工程措施 成效 设计探索
  • 简介:摘要:水土保持历来是国家改善自然条件的重点,2018年经国务院批示,水利部编制完成了《黄土沟壑“固沟保源”综合治理规划(2018—2035年)》,项目的实施在甘肃省平凉市东部黄土高原沟壑4县()取得了良好效果,水土保持效应明显,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优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成功的经验,现精炼提出以与广大规水土保持工程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者相互借鉴学习研讨。

  • 标签: 黄土高原 塬面保护 工程措施 成效 设计探索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土地利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国家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整治工作,因此本文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要点分析。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为研究区域,依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得出土地整治中农用地开发整理的限制因子主要为坡度、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论述了该区域农用地开发整理的具体措施;并提出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建议。

  • 标签: 土地整治 限制因子和措施 问题建议 黄土丘陵沟壑区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活动与行为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在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这一域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近年来的人类活动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纳入当地总体发展规划中,加快推进科学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快速实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

  • 标签: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水土保持
  • 简介:摘要: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本文通过对黄土沟壑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评价分析,探讨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影响分析
  • 简介:土壤侵蚀作为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驱动力,严重干扰着植被的发育演替过程,植被则通过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形态与生理补偿等方式来克服和适应土壤侵蚀造成的负面压力,使植物本身对土壤侵蚀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继而发展成为可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和群落。凡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能在土壤侵蚀条件下生存,并能保护改良土壤和具有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具有繁殖更新能力,可维持群落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称之为抗侵蚀植物。在对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中不同抗侵蚀植物进行分类、及其侵蚀学特征与土壤侵蚀环境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土壤侵蚀学观点出发,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植物和群落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蚀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植物和植被保持水土与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 标签: 土壤侵蚀环境 抗侵蚀植物 水土保持植物 植物抗侵蚀特征
  • 简介:【内容摘要】 随着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增加,有效研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研究林业工程建设过程如何有效采取合理的抗旱造林技术,以保证林业生产质量,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保证,促进林业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油松容器苗造林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地造林的一项成功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近年来麟游县两个国有林场在天保工程、三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造林建设中的应用和对比分析,该技术效果好,适宜土石山区和岩石裸露立地条件差的地块造林,可大面积推广。

  • 标签: 油松 容器苗 山地造林 渭北地区
  • 简介:摘要:塔西南柯东断裂构造带普东段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以甫沙黄土开展地震采集方法研究,自上而下为巨厚黄土、砾石层、高速砂泥岩地层的三层结构。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地震资料品质普遍比较差。以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只能刻画出构造的包络形态。采用较高密度的采集方法,但中部凸起带仍然存在低信噪比问题和陡地层成像问题,地震资料仍不能满足圈闭落实需求。为精细建立柯东构造带普东段断裂构造南北向地质模型,落实褶皱带和已发现圈闭、评价甫沙油气藏,开展甫沙黄土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 标签: 黄土塬 地震资料 采集方法
  • 简介: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平整化改造,在基岩平缓的丘陵沟壑以人造平原为主,基岩起伏的宽带梯化为主;高原沟壑的残边坡以宽带梯化为主并改种林果;土石山地和风蚀荒漠草滩沙以退耕还林草和拦泥蓄水库坝为主。平整化改造的重点地域是年产沙11亿吨的两个强烈侵蚀中心和一条强烈侵蚀带,对24条高产沙的入黄支流分12片共6万km^2丘陵沟壑平整化改造,将千沟万壑的破碎地形改造成人造平原和宽带梯田后,年减沙量有可能达到10亿吨。

  • 标签: 黄土高原 平整化改造 机械推填 宽带梯化
  • 简介: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生态重建与环境恢复为目的,引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并根据数据资料进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评价结果为:西南部梁状丘陵沟壑的生态经济系统相对处于较好状态,而其他两个不仅生态系统表现脆弱,同时经济系统也较弱。

  • 标签: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评价
  • 简介:【摘要】为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崩塌隐患点勘查及崩塌防治,采用实际案例结合理论实践的方法,立足边坡崩塌的成因,分析了边坡崩塌影点勘查的方法,以及崩塌防治的措施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边坡变形的因素比较多,防治难度大,在崩塌隐患点详细勘查的基础上,采用“分级削坡+截排水措施+植被绿化”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提升黄土丘陵沟壑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提升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可为类似工程的边坡崩塌防治提供良好的参考和指导。

  • 标签: 黄土丘陵沟壑区 崩塌 隐患点 削坡 植被绿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综合治理是必经之路。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综合治理的层面,还要注重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提升综合治理的综合效益,真正实现流域内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本文从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综合治理现状、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的策略四个方向深入研究小流域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管理问题,希望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现代化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延河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加快,延河流域水文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整个延河流域进行,而延河流域地质地貌情况为三种类型,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峁状丘陵沟壑,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侵蚀不如上游严重;下游为破碎原,原面窄小,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严重。不同土壤地质情况对降雨量产流产沙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上游地区进行讨论,研究上游水文要素对预测未来水沙变化和定量评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距平累积曲线分析法和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上游安塞水文站控制流域1982-2021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延河上游水文要素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分析黄土峁梁沟壑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本地区人类活动生态效益评估和防汛报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上游流域黄土峁梁沟壑区 水沙变化特征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
  • 简介:摘要:随着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延河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加快,延河流域水文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整个延河流域进行,而延河流域地质地貌情况为三种类型,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河床比降大,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最差,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梁窄峁小,河槽宽阔,阶地发育,土壤侵蚀不如上游严重;下游为破碎原,原面窄小,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严重。不同土壤地质情况对降雨量产流产沙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上游地区进行讨论,研究上游水文要素对预测未来水沙变化和定量评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距平累积曲线分析法和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上游安塞水文站控制流域1982-2021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延河上游水文要素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分析黄土峁梁沟壑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本地区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效益评估和防汛报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上游流域黄土峁梁沟壑区 水沙变化特征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 降雨量 输沙量。
  • 简介: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但校同里的心疼已经渐渐弥漫开去。大学生活就像一阵带着清香的微风从身上轻轻掠过。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发现有人已经离开,宿舍逐渐安静下来,安小阳环视宿舍干净的几张床板,心里开始变得空荡荡的。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