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关键危险因素及其对胎盘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自2009年至2015年纳入的42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动态监测婴儿HBV DNA载量及HBsAg定量评估宫内传播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宫内传播的高危因素,分层分析判断母亲HBV DNA载量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透射电镜观察HBV对胎盘组织的影响。结果HBV宫内感染率为2.6%(11/4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载量是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母亲HBV DNA>106 IU/ml组较HBV DNA<106 IU/ml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升高(12.2%比1.8%;χ2=11.275,P=0.006),宫内窘迫率也升高(24.4%比16.0%,χ2=3.993,P=0.046)。透射电镜检测显示母亲HBV DNA>106 IU/ml时,胎盘组织线粒体水肿及内质网扩张明显,基底膜较母亲HBV DNA<106 IU/ml时增厚(960 nm比214 nm,Z=-2.782,P=0.005)。结论母亲HBV DNA>106 IU/ml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还和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及胎盘亚微结构改变相关。为此类人群的孕期阻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及组织学证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胎儿窘迫 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查血清HBV-DNA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276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213例、乙肝后肝硬化37例、原发性肝癌26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的HBV-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的血清免疫标志物HBeAg,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CR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病患者的血清HBV-DNA,能够直观反映出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以及病毒复制情况,从而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病 荧光定量PCR 血清HBV-DNA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后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RNA水平分析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7例,至少3年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6个月高敏检测HBV DNA小于20 IU/ml,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HBsAg、HBeAg及HBV RNA检测。根据Child-Pugh分级、HBeAg水平、HBsAg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HBV RNA水平。对资料进行秩和检验、χ2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Child-Pugh A级患者HBV RNA水平比较,B+C级患者HBV RNA水平明显升高[4.1(0,4.9)log10拷贝/ml与2.0(0,3.5)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0,P<0.05)。依据HBeAg水平不同,分为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2组间HBV RNA水平定量比较[2.0(0,4.5)log10拷贝/ml与1.0(1.0,2.0)log10拷贝/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33,P<0.05)。依据HBsAg水平不同,分为HBsAg≤100 IU/ml、100<HBsAg<1 000 IU/ml及HBsAg≥1 000 IU/ml 3组,3组间HBV RNA水平定量比较[0(0,2.0)log10、2.0(0,4.6)log10与2.2(2.0,4.7)log10拷贝/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1.265,P<0.05)。纳入性别、年龄、ALT、AST、GGT、HBsAg、HBeAg进行线性回归分析,HBsAg、AST水平与HBV RNA定量相关(P<0.05)。随访1年,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60例HBV RNA可测患者中,19例(31.7%)出现不良事件;37例HBV RNA检测不到患者中,3例(8.1%)出现不良事件,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结论长期NAs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HBV RNA仍可检测到;Child-Pugh分级B、C级患者,HBV RNA定量水平更高;HBV RNA可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比例较高;AST、HBsAg水平可能与血清HBV RNA水平相关。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乙型 核苷(酸)类似物 DNA 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炎症分级慢性乙肝(CHB)患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136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根据其炎症活动程度分为轻度组(n=29)、中度组(n=51)、中-重度组(n=38)、重度组(n=18),比较各组患者HBV-DNA载量、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滴度、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及肝纤维化标志物[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蛋白(IV-C)、III型前胶原N端肽(PIIINP)]水平。结果:各组患者的血清HBeAg滴度、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乙肝 炎症分级 HBV-DNA 肝功能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患者50例,均实行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选取的患者均需要使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4毫升,将血液放入离心机中,使用每分钟3000转,10分钟后,将血清分离出来,放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保存。结果: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测诊断结果均为乙肝病毒性肝炎,其中小三阳患者占18例(36.0%),大三阳患者占13例(26.0%),其它类型占19例(38.0%),三组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P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 HBV-DNA定量检测,应用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及HBV-DNA检测结果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诊断的价值开展深入分析,判断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及HBV-DNA检测诊断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岛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型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型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岛Ⅱ、岛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岛Ⅰ以及新型CpG岛Ⅳ、岛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岛Ⅲ长度和CpG岛Ⅱ 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岛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岛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型 CpG岛 宫内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标本HBV-DNA定量检测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入院的CHB患者(n=85)作为研究组,同期HBV早期感染者(n=80)作为对照组。均给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方法:研究时间选择2020年3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选择院内接受治疗的53例患者,指导所有患者均接受HBV-DNA、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指标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对53例患者进行检查,发现HBsAg阳性的HBV-DNA阳性检出人数更多,患者肝功能受损情况更为明显,大三阳,HBsAg、HBeAg阳性检出患者的HBV-DNA阳性检出人数更多。结论: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做好HBV-DNA、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指标检测,对提高临床病情分析准确性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慢性乙肝患者 HBV-DNA检验 乙肝两对半 肝功能指标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研究来探究这类患者中血清脱氧核糖核酸、白细胞介素21和γ-干扰素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与相关性。方法: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患者 HBV DNA IL-21 IFN-γ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慢性乙肝HBV-DNA阴转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74例慢性乙肝HBV-DNA阴转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37例。参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ALT、HBsAg水平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HBsAg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HBV-DN阴转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治疗后ALT及HBsAg水平明显降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恩替卡韦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肝 HBV-DNA转阴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自1996年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游离的乙型肝炎病毒(HBV)RNA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血清HBV RNA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该共识总结了血清HBV RNA存在形式、定量检测方法及目前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定量检测的靶标区域、检测结果和临床应用作出推荐意见,以期更好地将该指标用于临床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TDF组16例,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P=0.374],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此外,TAF治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情况低于TDF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TDF和TAF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丙氨酸转氨酶 乙型肝炎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病毒载量对体液免疫状态及新生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产检并生产的200例HBV感染孕妇纳入本研究,按照HBV DNA载量不同分为4组,另选5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对比各组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新生儿HBV感染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载量组血清IgG、IgM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载量组补体C3、补体C4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血清ALT、AST、GGT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比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孕妇HBV DNA载量上升,会增加孕妇体液免疫紊乱、肝功能受损及新生儿HBV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故临床可动态监测HBV DNA载量,以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HBV感染 孕妇 病毒载量 体液免疫 新生儿HBV感染
  • 作者: 李雅琴 刘勇 江孝青 张慧 蔡月明 刘泽华 陈毅华 于岩岩 陈俊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深圳益世康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深圳 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深圳 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北京 100034,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深圳 51803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T细胞识别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加工递呈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异性抗原,探讨靶向HBV-C、E、X基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体外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HBV-C、HBV-E、HBV-X三种抗原负载至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上,获得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通过Ficoll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HBV-C-rAAV、HBV-E-rAAV、HBV-X-rAAV分别转染单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上述DC分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组)和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组(转染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AV的转染率,并检测DC表面的标志分子和DC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将体外培养的T细胞分别与未转染组DC、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混合,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收获CTL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s表面的标志分子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并用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通过51Cr释放实验计算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对照组和转染组(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中,HBV抗原阳性的DC比例分别为2.80%、85.12%、96.63%、98.42%。转染组中表达CD80的DC比例分别是55.26%、58.25%、59.63%,表达CD83的比例分别是43.19%、48.73%、40.01%,表达CD86的比例分别是95.46%、96.74%、83.62%,分泌IL-12的比例分别是47.60%、52.50%、69.20%。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T细胞亚群中,CD8+CD69+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3.10%、31.50%、30.00%,CD4+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89%、8.77%、10.87%,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44.65%、45.16%、45.16%,T细胞体外增殖力(cpm值)分别为19 351、19 070、26 428。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CTLs对HBV抗原阳性的原代肝癌细胞(hepatoma cancer cells,HC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61.18%、56.93%、65.05%,对HBV抗原阴性的宫颈癌细胞组的杀伤率分别为4.62%、3.69%、4.34%,对HCC+HBV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34.90%、27.39%、30.66%,对HC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17.83%、21.47%、23.71%。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CTLs能有效杀死HBV抗原阳性的靶细胞,在抗原表达下降后,其杀伤能力显著减弱,MHC-Ⅰ类分子的缺失也会导致CTLs杀伤能力的明显降低。结论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可在体外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携带不同HBV基因片段的rAAV的转染和细胞共培养,最终获得HBV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的CTLs,且该类T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增殖能力,有利于持续杀伤靶细胞;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依赖于HBV抗原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HIV-1储存库的持续存在是治愈HIV的主要障碍,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其进行标记。HIV-1 DNA在HIV-1储存库中可被持续检测到,在HIV-1感染诊断、预测病毒反弹和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PCR的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HIV-1 DNA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可更准确地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感染细胞中总的、整合的和未整合的HIV-1 DNA。感染细胞中不同形式的HIV-1 DNA作为生物标志物在HIV感染监测和艾滋病治疗相关研究中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对感染细胞中HIV-1 DNA的检测方法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摘要:随着DNA条码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选择这一技术参与药品的抽验及相关工作。本文分别从对中药材及饮片基原的鉴定;鉴定中成药组方药物种与建立药品溯源体系等三方面阐述药品抽验中的DNA条形码技术的具体应用。

  • 标签: 药品抽验 DNA 条形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