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QTd)及校正的Q-T离散(QTc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性指标。笔者等对36例AMI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电图测量其QTd、QTcd,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AMI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91y。均为1983~199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少是干休所的老同志。发生心源性死亡者10例,其中3例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颤动(VF),7例死于心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发病未超过24h,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记录其发病24h内的心电图。分析了28例在AMI发生前1mo及26例在AMI发生后3w病情稳定的心电图413份。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 标签: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QTCD 淮阴 心泵衰竭 心源性死亡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QTd)明显延长;易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笔者等对40例不伴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作了QTd测定,并与30例冠心病患者,63名健康者作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Q-T离散度 高血压病患者 疗养院 南京 左心室肥厚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功能II-IV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心衰死亡组、存活组,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入院后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离散,比较3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与Q-T离散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Q-T离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应高度重视。

  • 标签: Q-T离散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对缺血性心脏患者Q-T离散(Q-Td)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患者分为阴性组24例,阳性组26例,平板试验阳性组25例.各组间于调搏或运动前后各时段的Q-Td分别作比较.结果:调搏阳性组负荷后Q-Td显著延长,与阴性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调搏阳性与平板运动阳性组比较,负荷前后各时段Q-Td变化无显著的差异.结论: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与平板运动同样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Q-Td的检测.

  • 标签: 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 心肌缺血 Q-T离散度 Q-TD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Q&mdash T离散度 死亡率
  • 简介:QT间期离散(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的程度,QTd是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Q-T离散度 预后
  • 简介:近年来,临床实践有许多药物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甚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TdP)。本文通过对1979年-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个案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了56个病例的一般情况、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发生时间及转归等,致Q-T间期延长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抗心律失常药、抗微生物药、抗组胺药。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一个月内出现,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正确地认识药物致Q-T间期延长发生机制和易感因素,才能保证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 标签: Q-T间期延长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QTd)变化的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Q-T间期离散(Q-Td)这一概念是1985年由Campbell首先提出,1990年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陆续报道了对Q-Td的研究,它作为心脏病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的观察,以及它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期探讨Q-Td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一.对象选择1996年10月-1998年12月间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所有患者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等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且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6岁,平均68.57±7.82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以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为心电图表现,反复发作晕厥、抽搐、甚至猝死为临床特征。尽管LQTS的总体患病率不高,但由于高发心源性猝死,已引起心血管医师的密切关注。目前国内缺少针对性的LQTS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对LQT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机制、诊断标准、治疗与预后、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促进和规范其临床诊疗实践。

  • 标签: 长Q-T间期综合征 实践指南 遗传咨询
  • 简介:近日,发表在《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BrJClinPharma-col、2006Apr;61(4):464-9)上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QT间期延长可能与服用西布曲明有关。

  • 标签: Q-T间期延长 西布曲明 服用 临床药理学 AP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短Q-T间期与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死亡病例中出现继发性短Q-T间期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死亡病例中临终前出现继发性短Q-T间期者24例,占48%(24-50);男性18例,女性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例、高血压并脑出血4例、肺心病3例、2型糖尿病4例、颅脑外伤3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合并有高血钾、高血钙2例,低氧血症16例,酸中毒18例,失血性休克3例。临终前心电图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8例,二或三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心房颤动3例,心房静止、窦-室传导、QRS波群变宽2例,最终均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缓慢性室性逸搏心律、心室静止,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有某些临床疾病的情况下,继发性短Q-T间期往往预示患者病情恶化、心电活动衰竭,是患者临终前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之一,与死亡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 标签: Q-T间期 缩短 死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12导联 定量指标 QTD 心电图